邀請你想一想:此刻的你,有沒有一個正在追尋的目標?還是,正處於「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狀態?
或是有過這樣的經驗:時程排滿,每天忙來忙去,日子非常充實,但夜深人靜時,審視內心,卻不禁冒出一個疑問——「我正在追尋的,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還只是公司或主管的要求?或是家人或社會的期待呢?」
19年前,那時公司全力發展零售事業,創立自有品牌並代理國際品牌,計劃3-5年內開出500家店。那時公司全民皆兵,不管你的職位,都要去各個城市協助開店。因為白天商場不能施工,所以有多次和員工睡在裝修現場的體驗,真的很辛苦。由於工作異常忙碌,連出生一歲的女兒也無瑕顧及。腦中似乎只有一個念頭,要全力完成公司交付的各個目標。這樣的日子過了三年,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走過的,明明經歷了很多,但留下來的印象卻非常模糊。老實說,除了一份收入,以及年底的分紅,當時的我只知道公司要什麼,卻不清楚自己要什麼。幸運的是,心中有個聲音逐漸清晰:「這似乎不是我想要過的人生....」,一年之後,我主動離職,走上了自由顧問之路。在上一集,我們談到了「成就感」── 一種在努力過後,被自己與他人肯定、深感值得的喜悅與滿足。從今天起連續四集,我們會更進一步,探索如何獲得成就感。沒有目的地,一艘船在大海中沒有航向,雖然海浪推著船走,但船員與乘客卻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會到哪裡。目標的存在,是成就感的必要前提。今天的主題是探討目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設定有意義且有效的目標。
我們的家庭會議
六年前,女兒剛上國中,兒子小學六年級,我覺得時間已然適合,在當年的12月31日,找了一個靠近景區的旅館,以旅遊為名帶全家出行。當晚召開一場「家庭會議」,每個人輪流回顧過去的一年,再由其他人給予回應。然後對未來一年許願,自己渴望擁有的、或是想要的成長或改變,用便利貼寫下來、唸出來,家人再給予祝福,以及想想可能提供的幫助或陪伴,同樣是用便利貼寫下來並給到對方。之後,我會把這些內容整理好,列印並貼在家中的佈告欄,讓我們偶爾可以去看看。到了下一年的年終,再來回顧先前的許願,實現了哪些?進步了哪些?還有哪些想在未來的一年更加豐盛的....
我記得第一年的家庭會議,孩子有點失望,他們本以為是一次放鬆的旅行,沒想到被爸爸騙去開會。但是,令人驚訝的,之後每當我們回顧過去時,發現好多許願都已然實現。像是女兒參加鋼琴比賽得獎、申請出國留學順利成行、兒子考上心儀的學校並培養了打球的習慣、太太成為瑜珈老師並開展了自己的事業與人際圈,而我,有了更多元的合作對象同時減少了出差,可以多陪伴家人並發展農夫/播客等斜槓。每當回顧這些許願,除了心裡的滿足與成就,還有家人間深深的愛。當我們發自內心渴望,寫下來、說出來,並得到所愛的人的祝福與支持,願望就有了生命力,吸引並推動自己持續前行。這是我這些年的親身經歷。
目標的重要性
你可能會問:「設定目標真的有這麼重要嗎?」也許會質疑我的個人經歷不具普遍性,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理性思考:
1. 目標是成就感的起點:沒有目標,就沒有「完成」的標準。如果只是隨他人所願的做事,可能會覺得忙碌,卻很難感受到「成就」。 舉例:「我要在三週內開發一個溝通課程,自己感興趣,未來也可以運用於許多客戶」,當完成的那一刻,心裡自然會有一種「我做到了!」的喜悅。
成就感來自一個閉環:設定目標 → 採取行動 → 完成目標 → 感到喜悅。沒有起點,這個正向回饋循環很難啟動。
2. 目標賦予努力「意義」:單純的努力,長期可能讓人疲憊,但有了目標,就不一樣了。舉例:跑步一公里,可能只是流汗、消耗熱量;若跑步是為了準備明年參加10公里的長跑比賽,那每次練習都有了不一樣的意義,也會更有動力。
成就感不是來自於「我很辛苦」,而是「我所辛苦的目標很有價值」。
3. 目標能讓我們量化進展:成就感需要「看得見的進步」。如果只是模糊地說:「我要更健康」,很難知道自己是不是在靠近。如果設定「三個月減三公斤、每週運動三次」,你可以逐步追蹤,過程中的小突破會累積成大的成就感。沒有目標,就沒有衡量的標準,也很難有「逐漸接近」的篤定與「終於完成」的喜悅。
4. 目標能激發內在動力:心理學的「目標設定理論」(Goal-Setting Theory, Locke & Latham)指出:清楚而有挑戰性的目標,能顯著提升人的動機與表現。因為明確的目標會觸發大腦的回饋系統,讓我們在每次接近目標時,釋放激素讓身心感到愉悅與滿足。
5. 目標連結自我認同:當我們設定並完成目標,我們不只是「完成一件事」,更是在確認「我是有能力做到的人」。 這種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會成為追求下一個目標的自信心。
什麼目標能讓你幸福?
這裡有個陷阱。
很多人很努力,設定了很多目標,也達成了許多,可是卻不快樂。為什麼?
也許,這些目標,不是你真正想要的,而是別人所期待的。
比方說:
- 你拚命存錢買房,因為上一輩、另一半或社會告訴你「有房才算安穩」,結果買了之後,發現壓力反而更沉重,每一天成了償債貸款的過場。這不正是許多現代人的煩惱與無奈嗎?
- 你埋頭努力,也許期待加薪分紅,也許渴望升職被重用,但當坐上主管位置後,才發現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如同前面談到自己在上一份工作全力投入之後的茫然。
那麼,什麼樣的目標能讓我們幸福呢?這裡想把它與PERMA模型裡第四個元素Meaning意義感連結起來,我們會發現——能帶來幸福的目標,往往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
1. 與人生使命相呼應的目標:人生使命像是一顆北極星,指引方向,讓我們知道「努力的最終目的」。當目標與使命對齊時,每一步都不再是零碎的腳步,而是更靠近「我想成為的人」。以我為例:使命是「助人成長、突破界限、成就理想」,那麼「學習心理諮商,更好的理解他人的內心世界」能讓我更好地實現使命。
2. 符合核心價值觀的目標:價值觀是我們內心最在乎、最重視的。當目標和價值觀衝突,即使完成也會感到糾結或內耗;反之,過程雖然辛苦,反而覺得踏實。舉例:如果你所重視的是「親子間的親密關係」,那麼「每週保留固定時間單獨陪伴孩子,一起做他感興趣的事」就是幸福的目標。
3. 從小我到大我的目標:「小我」的目標可能是累積財富、獲取名聲;這些雖能讓人滿足,但未必能持久。當目標能連結「大我」,不只為自己,還能造福他人、貢獻社會時,就能帶來更深層的喜悅。舉例:「我想創立培訓公司」和「我想創立一個透過培訓與教練,讓人更有心理安全感的公益組織」,兩者從外部來看所做的事也許類似,但內在感受與動力卻不同。後者會讓人燃燒更久,因為它有著與大我的連結。
邀請你檢視當下:自己目前的追逐的人生目標,與個人使命、價值觀,以及大我的連結是什麼?如果聽眾對上述提到的三個意義主題感興趣,歡迎聆聽我們先前的第24,25,26集。
目標設定的八大原則
最後,分享一個來自NLP 的工具:目標設定的「八大原則」,可以幫助我們把目標做進一步的檢視與梳理:
- 大小與規模適中:太大會導致無法開始,太小則缺乏挑戰。例如:設定「半年完成三場公開演講」比「我要成為世界級演說家」更實際。
- 可以採取行動:目標要能轉化成具體行動。例如:「每天閱讀 20 分鐘」比「我要變得更有智慧」更具可執行性。
- 積極、正向的表述方式:專注於去實踐、改變什麼,而不是避免、防止什麼。例如:「每天規律生活,早上7點起床,晚上11點前睡覺」比「不要熬夜」更有動力。
- 可以用感官用語來具體描述:能用「看到、聽到、感覺到」來描繪成果。 例:「半年完成三場公開演講,過程中看見觀眾全程專注、點頭認同,結束後聽見掌聲」,這樣的目標會更有感,也更能點燃自己。
- 是自己想要、也可以維持:目標要出於自己渴望,並能持續。 舉例:「我想學會彈鋼琴,並能彈奏自己喜愛的流行歌曲」,而不是好多同學都在學,或是多一項才藝能提高成績。
- 有適當的背景/情境:目標要清楚「何時、何地、和誰」。 例如:「每天晚飯後保留30分鐘與家人交流」、「每週安排一次全家出遊或聚餐」比「增加與家人的親密關係」更有具體而清晰的情境。
- 保有目前好的部分:達成新的目標,不會影響或破壞到現有的重要部分。例如:「我要透過晚上兼職,增加50%的月收入」雖然很好,但要考慮會不會影響到自己所在意並已實現的,例如:「每天保留與家人的相處時間。」
- 整體生態平衡:新的目標,與原先的是不是彼此相互整合與呼應。例如:「我想要在未來兩年,取得在職進修的EMBA學位」,這個目標,與「在公司能主導大型的商業項目」或「未來5年內,與老同學共同創業,成立諮詢公司」等原先的目標能不能彼此關連,還是會相互抑斥呢?
邀請聽眾思考,自己目前所設定的目標,與哪些原則相符?哪些不一致?如何調整,可能會更加有幫助呢?
節目到了尾聲,今天我們聊了:
- 沒有目標,就沒有成就感,因為沒有前行的燈塔,沒有引導的方向,也少了衡量的依據。
- 目標帶來的幸福感與內在力量,來自於它和價值觀、人生使命與意義感的連結。
- 分享了「目標設定的八大原則」,可以檢視並調整自己目前的方向。
本週的實踐行動: 想邀請你,拿一張紙,花 15 分鐘,安靜下來,先寫下自己目前所追求的三個目標,然後反思:
- 它與我的人生有著什麼意義?
- 參考上述讓人更幸福的三種目標,我的目標呢?是否讓我更幸福?如果可能,想要做什麼加減乘除呢?
- 用目標設定的八大原則,檢視並梳理
反思後,找出即刻就能開始行動的,Just do it。
當我們開始邁出步伐,你會發現:目標不是一段沒有溫度的文字,其實,它是一座燈塔,照亮我們前行的航向;它是一顆種子,蘊含我們對未來的期盼。幸福,不只是要等完成了什麼才出現,當每一次專注投入、每一步靠近使命的當下,此刻已然發生。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記得訂閱 《做自己的幸福教練》, 我們下集見!
💡如果想聽Podcast,歡迎點擊以下連結(每週五更新):
🎧 Spotify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