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天下雜誌》文章主要在探討「討好型孩子(People-pleasing children)」的心理現象與教養對策,重點如下👇
🧠 主題摘要:《常春藤兒童心理學家:3招避免養出「討好型」孩子》
作者來源:編譯樂羽嘉(2025/10/07)
專家觀點:Becky Kennedy(甘奈迪)博士——哥倫比亞大學受訓兒童心理學家、《Good Inside》Podcast 主持人。
🌱 文章重點整理
一、什麼是「討好型孩子」
- 這類孩子通常非常乖巧、聽話,願意為取悅父母或他人而配合行動。
- 例如:不抗拒吃青菜、願意讓大人幫忙做事、避免衝突。
- 表面上看起來懂事,但其實是以迎合換取認可。
二、長期影響
- 甘奈迪博士指出:
「我們愛這些孩子,因為他們會觀察我們是否滿意,並調整自己的行為。」
- 然而這樣的孩子長大後:
- 容易焦慮、倦怠、筋疲力竭。
- 難以建立自我認同,常常活在「別人期待」中。
- 尤其是小女孩,更容易被社會與家庭訓練成「懂事乖巧」的角色,卻失去真實自我。
三、家長該怎麼做(避免養出討好型孩子的3個重點)
- 鼓勵表達自我想法
- 問孩子:「你覺得怎麼樣?」而不是「你應該要怎麼做。」
- 給孩子機會說出不同意見。
- 允許他們表達情緒與拒絕
- 接納孩子的生氣、失望與不想做。
- 告訴他們:「你可以不同意,但我們一起找辦法。」
- 分辨「善良」與「討好」的差異
- 善良是基於自願與共情;
- 討好是害怕失去愛與認可。
-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被愛不必靠取悅他人。
💬 延伸反思
- 家長常誤以為「聽話=成功養育」,但真正的目標是培養有自我界限、能自主思考的孩子。
- 教養不是「塑形」,而是陪伴孩子發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