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黎智英傳》:香港夢、獅子山精神與捍衛自由的勇氣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多謝格友Wright Fu 介紹,《黎智英傳》比想像中好看三倍,尤其是創業階段,描寫身無分文的一介廣州街童,為了搬行李時收到的半塊巧克力而獨自偷渡到香港,成為夜宿工廠、3天工資1美元的雜工,力爭上游開設紡織代工廠,然後創辦Giordano、成為媒體大亨的過程,完全是香港夢與獅子山精神的化身。

合先敘明,《黎智英傳》不是自傳,是黎的工作夥伴兼友人祁福德(Mark L. Clifford)基於前者多年的專欄文章、紀錄片和親身相處經驗寫成,「雖持同情視角,卻未經他的授權」。

重磅登場:封閉隧道、鐵籠裝甲車與爆裂物搜索犬


本書副標題為「從億萬富翁到中國最懼怕的批評者」,前者或許我們已有耳聞——但祁福德仍將奮鬥過程描寫得十分精彩;後者則以磅礡的開場呈現。

深邃海港隔開香港島與九龍。港島以三條隧道與大陸相連,除非情況極端,否則這些隧道通常不會關閉。2022年7月,中國共產黨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訪問香港期間,東區海底隧道關閉。2023年12月,再有另一條隧道被關閉,迎接的卻是另一位截然不同的來客。當局為了把正在全港最高戒備監獄中單獨囚禁的富商及民主運動支持者黎智英送到特別法庭,除了將他纏上鐐銬,也派出裝甲車隊沿途押解。這場審訊或令黎智英成為終身囚徒。

一段話直接將黎智英推上權力最高位,加上鐵籠裝甲車、千名員警以及爆裂物搜索犬,完全是坐擁強大武力、飛天遁地的重刑犯才有的待遇。

結果下車的是個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長期堅持非暴力理念的75歲虔誠天主教徒」。他沒戴助聽器和眼鏡時幾乎無法接收外界訊息,甚至已在獄中減掉幾十磅,難以再被稱為「肥佬」。

肥佬以前真的很愛吃,還寫了本《肥佬黎食遍天下》;他也愛自由,對他來說,「食物就是自由」。為了半塊巧克力偷渡抵埠之後,他在香港吃到第一頓早餐: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那麼多食物。也是我第一次意識到,食物其實就是自由。當你有選擇食物的自由的時候。食物端上桌時,我很激動。吃了第一口,我就站起來吃。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那像是一種對食物的致敬。當時我很窮,但我從來不覺得自己窮。因為我充滿希望,知道有一天我會有錢。」

他開啟人生的雄心壯志是:「我要有錢到,每天都能吃上一隻糯米雞。」

黎智英的魔術與奇蹟


黎智英26歲時,已在紡織工廠打滾15年,擁有最基層到生產管理與銷售的所有經驗,於是盤下一間毛衣廠,自己當老闆代工。

在精彩的創業故事中,我最喜歡快速提供樣品的「魔術」。黎智英到紐約高檔百貨的走道觀察有錢顧客青睞哪些商品,攏絡售貨員以便得知哪些款式得補貨,從而發現「高檔零售商的中價位商品最適合大眾市場⋯⋯(以及)在季中引進新鮮商品的重要性」。

每當採購商要求提供樣品,他就到百貨公司買下重點款式的現貨,將最好看的顏色當成樣品,剪下原標籤,貼上自己的報價資訊。「這個做法成本低又快捷簡單,而這就是我的竅妙了」。

挖掘銷售趨勢的本領不算獨門,這個魔術還需搭配黎智英的絕活——「拿起任何毛衣都可以當場報價」,因為他對原料、工序、成本利潤、生產和交貨時程全都瞭如指掌。

除了「魔術」,黎智英還創造了「奇蹟」。1959年起,英美相繼對出口暢旺的香港實施服裝貨運限制,供應商根據之前的出口量獲得配額,例如對每年出口到美國的女性針織衫數量設上下限,但若未使用則可以出售或出租。。

「我們為什麼不想辦法創造新配額呢?」黎智英推出麻棉混織的針織衫,不僅繞過配額管制,關稅更是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市場幾乎無法區別這些麻針織衫和棉針織衫。

大受歡迎的新布料讓黎智英又獲得更多新配額,他又繼續開發新布料……貓捉老鼠如此循環。「1980年代末當他逐步退出製造業時,他將這些配額轉租給其他紡織品製造商,每年獲得380萬至510萬美元的財務收益。」令人訝異的生意頭腦。

今日暢銷全球的Uniqlo創辦人柳井正曾說,他是從黎智英創立的服裝品牌Giordano中獲得啟發,亦曾邀請黎入股Uniqlo,只是被拒絕了。

販賣自由、爭取自由:傘運三個月用盡二十年份的黃色油墨


六四事件後,黎智英決定開始「販賣自由」。1990年三月他在香港創辦《壹週刊》,1995年發行《蘋果日報》;2001年正式進軍政黨輪替後的臺灣,這大概是臺灣人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

黎智英移轉紡織業的成功經驗。他注重消費者體驗,提高營運效率,並堅持採用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所以《壹週刊》每週四都辦讀者會以了解讀者對當期內容的好惡,壹傳媒的員工薪水是業界最高,而有經歷過《蘋果》的人,應該都對它特殊的油墨味道印象深刻。

曾任《蘋果》主筆的李怡在《失敗者回憶錄》中提起這段往事:「製作人給他(黎智英)看兩種油墨,印出來都差不多,但他選最貴的德國油墨。他說他不懂,但相信賣那麼貴的油墨必有理由。果然印出來就是不一樣。」

《壹週刊》還有個小巧思帶來很大的行銷效果——兩冊雜誌捆綁銷售。首先,兩冊雜誌有兩倍封面廣告能賣錢;其次,兩冊封面主題分別是政治經濟和娛樂生活,能吸引不同取向的讀者;最後,也有書報攤主乾脆同時展示兩個封面,這樣就讓《壹週刊》在競爭激烈的書報攤平面陳列空間裡輕鬆獲得兩倍曝光,看起來聲勢浩大。

再見黎智英,已從編輯總部走進新聞現場。對此,李怡評論道:「辦報人直接參與政治,是個性剛直的表現,也是脆而易折的因素」。

「有一年大遊行,《蘋果》的頭版標題是『不見不散』。那真的不是新聞,而是一種『政治動員』了。我個人不太主張這樣做新聞。儘管幾乎所有報紙都有立場,但報紙主事者還是應該與現實政治保持安全距離較好。言論自由應該容納不同意見,讓真理越辯越明,報紙也更有公信力。黎智英不認為應該這樣,他覺得應該站在民主、反共立場對抗所有親建制輿論。」

祁福德將這份支持描寫得更具象:在2014年「雨傘運動」的79天裡,《蘋果》「消耗掉的黃色油墨,比創刊二十多年加起來還多」。

2020年,黎智英「終於」被捕——很多人問他為何不離開香港?他回答:「無論公正與否,我得承擔自己行動的後果。身為爭取自由的領袖之一,這也是維護香港人尊嚴的方式。」

「黎智英仍遭拘押之時⋯⋯《壹傳媒》股價亦飆升至12年來最高點,逮捕當週內暴漲12倍,成千上萬支持者以實際行動聲援這家公司。」

獄中自由人


黎智英已被關押近1700天。他知道自己「必須保持尊嚴活下去,必須在精神與心靈上保持自在⋯⋯他清晨早起,整日閱讀、沈思、繪畫,並履行監獄規定的勞役」。他的朋友麥偉林說:「我覺得他的監獄生活就像修道生活。」

我是讀《黎智英傳》才知道他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以及天主教徒在香港民主運動中的重要角色。美國前白宮官員博明(Matthew Pottinger)曾說黎智英「深入思考民主、基本權利與上帝角色如何交織,並以守護這些權利作為他宗教信仰的表現」。

「到了這把年紀,再不是為了鬥輸贏,而是讓自己知道,過去的喜樂和悲痛、成功和失敗灌溉而成的樹木,到底會結出什麼樣的果實。耶穌說好的樹不會長出壞的果實,而壞的樹不會結出好的果實,到了收成的時候好壞自知。」

這是黎智英的自述;我從《肥佬黎食遍天下》剪裁的一段,收尾正好。

本以為《食遍天下》就是肥佬對香港和巴黎的食肆點評總匯;書中確實也有,但更多的是黎智英對食物的真情實感。他話「食物就是自由」,那肯定是說一不二的熱情追求。

祝福黎智英,祝福香港人。


很高興在這裡見到你,迴響與合作,請洽 hiclaydee AT proton.m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laydee的沙龍
200會員
101內容數
禪是哲學,也是呼吸坐臥之間的生活方式,身心靈最放鬆的安身立命之道。《三不五時來點禪》這個專題,希望透過介紹並反思不同作者和讀物對禪的理解,綴以禪坐內觀的實際體驗心得,與大家分享一些觀察和體悟,並期待更多迴響與探索。一期一會、侘寂美學、正念冥想……禪的無與空蘊含著無限可能,讓我們一同來品味。
Clayde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18
《燕食記》以香港茶樓為背景,講述榮貽生及其弟子陳五舉的故事,穿插太史菜、南海十三郎等粵港奇譚,描寫傳統點心製作以及時代轉折的風貌。但女性角色塑造薄弱,江湖氣息略顯刻意,美中不足。
Thumbnail
2025/08/18
《燕食記》以香港茶樓為背景,講述榮貽生及其弟子陳五舉的故事,穿插太史菜、南海十三郎等粵港奇譚,描寫傳統點心製作以及時代轉折的風貌。但女性角色塑造薄弱,江湖氣息略顯刻意,美中不足。
Thumbnail
2025/07/22
本書為2024年臺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首獎作品《失敗者回憶錄》的深度書評,介紹作者李怡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從左派背景、六七暴動的衝擊、創辦雜誌《七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對臺灣民主運動的影響,到觀察香港本土意識的興起。文章更深入探討李怡對中國、香港的獨特見解,以及他如何看待「失敗」與「勇氣」。
Thumbnail
2025/07/22
本書為2024年臺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首獎作品《失敗者回憶錄》的深度書評,介紹作者李怡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從左派背景、六七暴動的衝擊、創辦雜誌《七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對臺灣民主運動的影響,到觀察香港本土意識的興起。文章更深入探討李怡對中國、香港的獨特見解,以及他如何看待「失敗」與「勇氣」。
Thumbnail
2025/03/25
日本賺錢之神邱永漢,他的文學夢,以及尋求臺灣獨立之路。本文探討邱永漢的著作《我的青春臺灣 我的青春香港》,內容涵蓋其在日本求學、參與臺灣獨立運動和在香港經商的經歷,並藉由邱永漢的個人經歷反思當時臺灣人在殖民地、戰後以及流亡時期的處境與心境。
Thumbnail
2025/03/25
日本賺錢之神邱永漢,他的文學夢,以及尋求臺灣獨立之路。本文探討邱永漢的著作《我的青春臺灣 我的青春香港》,內容涵蓋其在日本求學、參與臺灣獨立運動和在香港經商的經歷,並藉由邱永漢的個人經歷反思當時臺灣人在殖民地、戰後以及流亡時期的處境與心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為母則強、未雨綢繆》 林立蓮環顧周遭,大樓林立,已滿足不了住屋需要。台灣的經濟奇蹟四小龍,從躍升城市化,帶動人民收入成長,科技現代化。畢竟身居在城市裡,隨著國家政策潮流,人人不富也旺。 接觸國際潮流,林立蓮深信「有土斯有財」。況且她必須遠程規劃,未來自己孩子安身立命之所。保險、基金、房屋的
Thumbnail
《為母則強、未雨綢繆》 林立蓮環顧周遭,大樓林立,已滿足不了住屋需要。台灣的經濟奇蹟四小龍,從躍升城市化,帶動人民收入成長,科技現代化。畢竟身居在城市裡,隨著國家政策潮流,人人不富也旺。 接觸國際潮流,林立蓮深信「有土斯有財」。況且她必須遠程規劃,未來自己孩子安身立命之所。保險、基金、房屋的
Thumbnail
《自我己見,積極態度》 話說林立蓮是位退休教官,民國 48 年 (1959 年) 生。早期爸爸媽媽從大陸安徽跟隨撤退過來。在台灣戒嚴時期,父親是軍職生涯,官階不小。定戶在台灣省台北,所以從小在優渥環境中成長,做事嚴謹,話少不容易近人。 在她世界裡,孤身寂寞是規律,言笑輕浮是不端。標準軍人儀態,來
Thumbnail
《自我己見,積極態度》 話說林立蓮是位退休教官,民國 48 年 (1959 年) 生。早期爸爸媽媽從大陸安徽跟隨撤退過來。在台灣戒嚴時期,父親是軍職生涯,官階不小。定戶在台灣省台北,所以從小在優渥環境中成長,做事嚴謹,話少不容易近人。 在她世界裡,孤身寂寞是規律,言笑輕浮是不端。標準軍人儀態,來
Thumbnail
【一個時代自有屬於它的詩】 這是一種「臺灣限定」的情境:一名生於大正10年(1921年)的知識分子,在殖民地時代受日文教育,並且來到「內地」留學。一邊求學、一邊投稿的過程中,新詩竟然被日本作家大力稱讚,登上日本文壇。一瞬間,彷彿得到了某種「平起平坐」的榮譽。昭和19年(1944年)臺灣全島進入
Thumbnail
【一個時代自有屬於它的詩】 這是一種「臺灣限定」的情境:一名生於大正10年(1921年)的知識分子,在殖民地時代受日文教育,並且來到「內地」留學。一邊求學、一邊投稿的過程中,新詩竟然被日本作家大力稱讚,登上日本文壇。一瞬間,彷彿得到了某種「平起平坐」的榮譽。昭和19年(1944年)臺灣全島進入
Thumbnail
★ 第59屆百想藝術大賞‧電視部門劇本賞 ★繼《又是吳海英》、《我的大叔》後,又一打動當代人心之作 ★ 金智媛、孫錫求、李民基、李伊 聯手主演 歡迎加入朴海英的出走同好會 ✦ 我的出走日記 나의해방일지 #劇本豪華套組 𝐒𝐩𝐞𝐜𝐢𝐚𝐥 𝐄𝐝𝐢𝐭𝐢𝐨𝐧限量紀念版
Thumbnail
★ 第59屆百想藝術大賞‧電視部門劇本賞 ★繼《又是吳海英》、《我的大叔》後,又一打動當代人心之作 ★ 金智媛、孫錫求、李民基、李伊 聯手主演 歡迎加入朴海英的出走同好會 ✦ 我的出走日記 나의해방일지 #劇本豪華套組 𝐒𝐩𝐞𝐜𝐢𝐚𝐥 𝐄𝐝𝐢𝐭𝐢𝐨𝐧限量紀念版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故事對往日的回想和對「彼處」的期盼,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未來可能的展望和探索。在路的盡頭,周未難對「此處」、「那處」與「彼處」的反思和體悟,成為了他尋找自我、理解生命意義的關鍵。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我所知道最有搖滾精神的人
Thumbnail
我所知道最有搖滾精神的人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