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把堅持視為信念的象徵,但真正的勇氣,或許是承認——自己錯了。
Shai Tubali 在〈Great Thinkers Who Rejected Their Own Ideas〉(2025)中提到,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並非那些從不動搖的人,而是敢於「否定自己」的人。奧古斯丁、康德、維根斯坦、馬克思、魏爾……他們曾花多年建構一套思想,又親手將它推翻。這並非自我背叛,而是一種知識上的誠實。同樣的精神,也存在於設計思維之中。例如UX 設計師從不將第一個版本視為終點,而是一個假設——需要測試、學習、修正。這種「不把錯誤當恥辱」的態度,是創造更好產品的前提。
- 奧古斯丁放棄了摩尼教,轉向基督信仰,後來又從「自由意志」的擁護者,修正為強調「神恩典」的神學家。
- 康德在被休謨「從教條的沉睡中喚醒」後,徹底拆解了自己教授數十年的理性主義形上學。
- 維根斯坦更是寫出《哲學研究》,直接推翻自己早期的代表作《邏輯哲學論》。
- 馬克思從人本主義的理想主義者,轉變為科學唯物論者。
- 西蒙娜‧薇依從馬克思主義革命者,轉向基督神秘主義者。
這些都不是失敗,而是 知識誠實(intellectual honesty) 的展現。
信念不是固執。正如 Tubali 所寫:真正的力量在於說出:「我學到了新的東西,它推翻了我過去的信仰,而我選擇真理勝過自尊。」
這正是我們在思想文化中所失去的東西。那麼,為什麼在思想與人生裡,我們卻如此害怕迭代?Tubali 指出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哲學家之所以少有改變,是因為他們投資太多。名聲、身分、整個職業生涯都建立在「我是對的」之上。哲學家 Will Buckingham 曾說, 他們傾注巨大的心力構築的理論大廈,一旦倒塌, 就像看著一座精心堆疊的紙牌屋崩塌,痛苦難當。我們的文化獎勵「一致性」。搖擺不定會被懲罰。 確定性被視為力量。我們因此繼承了這種僵化。政治立場成了身份標籤, 職涯選擇成了自我敘事, 戀愛與人際模式變成「我就是這樣」。 改變彷彿是在背叛自己的人生故事。
在設計中,這叫「沉沒成本謬誤」。你為線框花的時間再多, 只要使用者無法操作,那就該放棄。 漂亮的介面如果解決不了問題,也毫無意義。 唯一重要的是:「它真的有效嗎?」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信念。你投入的時間,不能讓一個錯的想法變成真理。 你花了幾年走的路,也不代表那就是對的方向。
我們早已知道的框架:
構想 → 原型 → 測試 → 學習 → 迭代
每個階段都對應一種思考方式:
- 構想:創意思考,探索可能性與假設
- 原型:提出可檢驗的具體主張
- 測試:讓想法面對現實
- 學習:誠實地檢視成敗
- 迭代:承認修正不是退縮
這整套方法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兼具嚴謹與實用。你不能跳過思考直接做出方案, 也不能永遠停留在抽象層面。 你必須讓想法接受世界的檢驗。哲學與設計思維在這裡交會:哲學要求深度,設計則要求證據。 後者迫使你面對錯誤,這正是誠實的開始。
那麼,如何把這種方法運用在人生裡?
- 職涯決策變成原型測試。不要為了堅持而堅持。 問自己:這份工作是否讓我有活力? 這個產業是否符合我的價值? 如果不是,就該迭代。 轉職不是失敗,而是一次「用戶測試」——而那個用戶就是你。
- 關係需要持續修正。二十歲時適合的關係, 到了四十歲可能需要重新設計。 人會變、需求也會變。 拒絕改版的關係終將破裂, 敢於修正的關係才能深化。
- 信念最需要被測試。你二十歲相信的事,三十歲時值得再問一次。 不是因為年輕的信念一定錯, 而是因為未經考驗的信念是脆弱的。
維根斯坦推翻《邏輯哲學論》並沒有讓他變小,反而讓他變得更大。 哲學家 Lee Braver 曾說, 他兩部主要著作的差異之大, 就像「從現代哲學轉向後現代哲學」一樣。
在科技界,我們稱這為「pivot(轉向)」。Instagram 原是打卡應用、 Slack 原是失敗遊戲公司的內部通訊工具、 YouTube 則是影音交友平台起家。 這些都不是失敗,而是成功的迭代。
你的人生,也值得這樣的彈性。不順的關係、讓你枯竭的工作、或與現實不符的信念—— 這些都不是錯誤的證明, 而是新資料出現的信號。這就是 思維的轉化力量:它允許你輕輕地拿捏信念,說出:「這是我目前最好的理解,我會測試,也願意修正。」
即使在現有限制中,我們仍能做出不同選擇:
- 保留假設,不是結論。
把信念、職涯、關係都視為「暫定模型」, 用「以我目前的理解」取代「這就是事實」。 - 建立回饋機制。
在設計中,我們透過用戶測試; 在人生中,我們需要誠實的朋友、心理師、 以及能反映現實的指標,而非自我幻想。 - 降低改變的成本。
不要等到危機才反思。 為自己設定「定期回顧」: 每季一次的生活檢討、 每年的自我審核、 每月一次的關係對話。 - 將自我價值與「永遠正確」切割開。
真正的價值不在於從不改變, 而在於願意成長。 - 先小試再大改。
想轉職?先從副業測試。 想改善關係?先嘗試新溝通方式。 想改變信仰?先測試不同觀點。
值得深思的問題:
- 我們能否歡迎思維上的改變,甚至享受它?
- 當我們把「確定」視為力量、把「修正」視為軟弱時,我們失去了什麼?
- 我們如何在原則與彈性之間找到平衡——既追求真理,又謙卑地面對不確定?
哲學教我們深入思考;設計教我們誠實測試。 兩者結合,形成人生的態度: 既有理性深度,又能靈活適應—— 勇於建立、拆解、再重建。迭代的人生並不容易,但執著於已失效的信念更難。 一條通往停滯,另一條通往成長。
正如 Tubali 所總結的:
我們能否歡迎思維上的改變,甚至喜悅於此?若能如此,我們便實踐了哲學最古老的誓言:無畏地愛真理。
- 如果你有什麼看法、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