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忙碌的職場媽媽,你曾經對自己的付出感到懷疑過嗎?
上週三大寶哥回家時耷拉著悶悶不樂的表情,問他國文考試成績的時候更是一臉不耐。最後在我忍不住的叨念中徹底爆發,憤怒地大叫「你老是這樣!每次都誣賴我不認真」!
吼完轉頭衝進房間不再理我。
「我只是想關心他啊,為什麼從升上國中開始,跟他講話常常都像踩到地雷?」成績的差強人意再加上溝通的不順利都讓人沮喪⋯
我開始試著從教養書和溝通書裡找方法。這個連假,我開始閱讀「非暴力溝通」一書。
在親子教養的情境中,愛常常不是消失,也不是不存在,而是因為不清楚的溝通,讓關心變成壓力,造成誤解,最後讓愛變成阻礙。
雖然父母詢問成績,出發點多半是希望孩子更好。但當話語伴隨著焦慮的心情,很容易讓語言伴隨著「指責」或「比較」的不愉快氛圍。
就像我不經意的一句「你這樣的分數要怎麼上好高中?」聽在孩子耳裡卻成了「媽媽覺得我不夠好」的指責。
非暴力溝通提供一個讓對話重新連結的架構,把模糊的話語說得清楚,進而能順利傳遞彼此的愛。
我反思了一下,敲敲大寶哥的房門,跟他說「我看到你這次的國文週考成績還是在及格邊緣,我有點擔心,也有點想了解你的狀況,擔心你仍然沒有找到適合的讀書方式,因為我知道你有付出努力,也希望你的努力會帶給你有信心的成果。你願意和媽媽一起討論看看是哪裡卡住了嗎?」
不是要讓孩子感覺「你依然不夠好」的責備,而是將焦點放在「了解狀況」,一起找出「下一次怎麼進步的方法」。
安全感與被理解會促使孩子更願意分享他的想法。
學著先停數秒,不讓情緒先出場。先理解後引導,親子間的信任就能逐漸鞏固。
#寶妞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