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習慣把「鹽」理解為「影響力」:馬太福音說「你們是世上的鹽」,所以鹽應該有味道,能調和世界、發揮功用。
但路加福音卻給了另一種解讀的可能性。
路加福音14章25-35節說:
有一大群人和耶穌同行。他轉過來對他們說:
「無論什麼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凡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
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來計算費用,看能不能蓋成?
免得安了地基,不能蓋成,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說:
『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
或是一個王出去和別的王打仗,豈不先坐下來酌量,他能不能用一萬兵去抵抗那領二萬兵來攻打他的嗎?
若是不能,他就趁敵人還遠的時候,派使者去談和平的條件。
這樣,你們無論什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鹽本是好的;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
或用在田裡,或堆在糞裡,都不合適,只好丟在外面。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耶穌先說:「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接著談到「鹽若失了味」,就不配放在田裡或糞堆裡,只能丟在外面。
這樣的次序提醒我們:門徒像「失味的鹽」,不是因為他們失敗,而是因為他們選擇「撇下一切」──放下世俗賦予的功用與價值。
在羅馬帝國的邏輯裡,每個人都必須「有用」:農田需要肥料,糞堆需要保存,軍隊需要稅收,社會需要勞力。
帝國的田地似乎在隱喻帝國的經濟系統,而糞堆則是在隱喻社會下層勞役系統。
耶穌的門徒要有「失去功能」的勇氣。也就是說,耶穌的門徒不再為帝國的田地和糞堆效力,意味著不再被帝國的經濟系統壓榨,也不會被歸類在社會下層的勞役系統中。
鹽若失味,就等於「沒有利用價值」,只好被丟棄。但正是「被丟在外面」,耶穌的門徒才找到自由,不再被帝國功能化。
這讓人想到卡普托談的「上帝的苦弱」:上帝不是以權力壓制世界,而是以脆弱的呼召臨在。
這位苦弱的上帝,並不保證信徒會成為「有影響力的人物」,反而呼召他們敢於成為「無用之人」──在體制之外,與被丟棄的他者一同生活。
或許,路加的鹽正好是「苦弱的上帝」的隱喻:
失去味道,不再為帝國效力;
被丟在外面,卻因此更靠近上帝國;
不靠有用來證明價值,而是在無用中活出盼望。
「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路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