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阻力之路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滑個手機想說看個「5分鐘」,結果半小時不見了;開會時眼神渙散,卻還是點頭說好;每天忙得團團轉,但好像什麼也沒完成。這種「不知不覺被掏空」的感覺,到底是怎麼回事? 你以為自己在「放鬆」或「應付」,但其實是被慣性帶著走,走向一條低效的路徑。
在土木工程裡,有個現象叫「滲流」(Seepage),能讓一座大壩無聲崩塌。滲流的可怕之處在於它的隱形殺傷力,它的底層邏輯是:水會不斷尋找最短的路徑來前進。當水流穿過壩體或地基的微小孔隙時,會緩慢地掏空內部結構,最終導致管湧(Piping),造成嚴重災害。一個最初看似穩固的壩體,往往就是被「不知不覺地侵蝕」而崩塌。

當你沒有明確的目標,慣性就會像水流一樣,一點一滴帶走你的注意力與方向感,讓你走向最簡單、卻最無效的方向。
你可能會想:既然滲流這麼可怕,是不是要堵死所有可能的路徑?
事實上並非如此!在土石壩工程中,我們面對滲流的策略不是完全堵死,而是透過設計導引,讓水流往我們要的方向走,而這套工程思維正是我們管理慣性的最佳方法。
當慣性取代思考
康納曼在《快思慢想》中告訴我們,我們的大腦運作分為兩個系統。
系統一:自動化運作,快速、不費力。它的本能是:走阻力最小的路,能讓我們迅速應變,但也常讓判斷失準、陷入慣性。當我們習慣用系統一過生活,就像微小的水流緩緩流過壩體,每一次都帶走一些砂土,暗暗掏空。讓我們以為自己是順其自然,但其實是被慣性牽著走,不知不覺中,讓生活走向一條條低效的路徑。這時,我們就需要系統二來控制思緒和行為,正如工程師設計土石壩時,不是阻止水流,而是引導水走該走的方向。
對抗慣性的解方
在土石壩中,防止滲流造成管湧破壞的常見工法有三種。而這三種工法,恰巧也能作為我們在人生中對抗慣性的解方。
- 壩基鋪設高滲透層(讓慣性有出口)
工程上,我們會在壩基鋪設礫石層,讓水流有明確的通道可走,避免集中掏空壩體。
生活中,也是如此。比方說利用番茄鐘,設定固定的放鬆時段,讓壓力有安全釋放的出口,防止在其他時間侵蝕你的專注力。
允許自己小放鬆、小分心,但要有邊界、有流向,讓能量宣洩而不至於崩潰。
- 延長滲流路徑(拉長決策時間)
工程上,在壩體底部加長流線,可以降低水力坡降,減少破壞。
生活中,這代表在做出重大決定前,多給自己一段思考的時間,避免被衝動駕馭。
這正是《快思慢想》中指出的「從系統一轉向系統二」,在情緒激動時不做決定,在興奮或憤怒時不發表意見,讓你的理性有時間追上你的直覺反應。
- 壩心設置低滲透層(建立內在的原則)
工程上,壩體中心會設置黏土心牆,阻止水流直通底部。
生活中,這對應到人生的「價值核心」,當外界的誘惑與壓力滲透進來,唯有內在原則能讓你不被沖走。
內在原則也許是一句信念、一種使命感,以終為始,讓你面對世界的波動時仍然能穩固自己。
引導你的專注力
現在的時代,最稀缺的,不是時間,而是注意力。
我們每天無意識滑手機的時間,就像打開無數條滲流路徑,被演算法一點一滴帶走自己的心思、能量和專注。滲流不再只發生在土壤裡,而是發生在每個人的生活中。
別讓資訊、比較、焦慮,或快速的興奮感,像滲流一樣掏空你的人生。
最好的對策,不是拒絕所有流動,而是學會引導你的注意力,讓它流向你想成長的方向。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不妨問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的注意力流向哪裡去?
檢視你的習慣與時間分配,它是否正在流向你真正重視的領域?
- 我的努力,是否真的增長了流線?
思考你最近的決策是否都選擇了阻力最小的路,還是有意識地為自己爭取了思考空間?
- 我的價值核心足夠堅固嗎?
回顧你的長期目標與價值觀,能否阻止那些低效的誘惑貫穿你的專注力?
水永遠會不斷流動,但你能重新設計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