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 × 人生|你的人生超載了嗎?安全係數不是浪費,而是智慧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痛苦的惡性循環:沒有餘裕,結構即將崩塌

生活中,我們常誤以為「再撐一下就好」,但那一點點的「再撐一下」,正是讓結構崩塌的最後一根稻草。

你以為你在全力衝刺,但其實是在透支未來。
  • 忙到錯過了吃飯時間,以為能多擠出 15 分鐘工作,結果最後身體出了狀況,被迫休息兩週。
  • 行事曆被密密麻麻的會議排滿,像是一輛超載的貨車在高速公路奔馳,隨時可能失控。
  • 連續熬夜完成報告,雖然交出了成品,但體力與專注力都大量流失。

這就是沒有餘裕的生活。

就像在極限狀態的結構,短時間撐得住,但只要多了一些其他意想不到的外力,可能就會全面崩潰,真正的危險在於沒有容錯空間。當你長期在 100% 的狀態下運轉,就代表沒有時間學習新方法,也沒有額外的能量升級自己的人生。

你可能會想:「留餘裕?聽起來很簡單,但現實哪有空間?」這正是問題所在,我們總以為把時間塞滿就會得到想要的結果,但更好的方法是,懂得留白的藝術

專業的紀律:安全係數 ≠ 粗暴加強,而是分散風險

在設計結構時,永遠不會只設計「剛剛好」的材料。
因為我們知道,現實永遠比公式更複雜。

在結構設計,有一套極限強度設計法的理論:

  • 將外部載重(活載重、靜載重、風力、地震力等)進行放大,高估外部的不確定性。
  • 同時,再用折減係數將材料強度打折,也就是降低內部的抗風險能力。

這不是浪費,而是智慧。
餘裕被分散在載重與材料兩端,讓結構在極端情況下依然穩定。

當「被低估的材料」仍能承受「被放大的載重」時,結構才真正安全。

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常常自我感覺良好,總是過於樂觀相信「我一定撐得住」,而忘了在兩端都設計餘裕:

  • 外部:預設最壞情境(收入中斷、經濟波動、突發疾病)。
  • 內部:承認自己能力有限,不把成功賭在意志力或運氣上。

工程師懂得分散風險,生活中,我們也該懂得預留空間。
當我們在兩端都預留了安全係數,才真的能承受生活的不確定性。

大自然的暗示:真空會被填滿

《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中告訴我們,「大自然會自動把空缺補滿」,就算那些不是你想要的。如果週末出現了空檔,卻沒有安排任何獨處或休息的時間,那麼外界的瑣事、干擾以及別人的需求就會忍不住「插手」,佔滿這片珍貴的時間。

因此,我們從一開始就必須有意識地給自己的時間留白。

就像在音樂中,「休止符」的價值絲毫不亞於任何一個音符。它並不是聲音的中斷,而是樂曲的一部分,創造了節奏、張力和呼吸。如果你的人生沒有休止符,那就不是旋律,而是一片雜訊。

主動留白,才能掌握自己的生活平衡。

餘裕,是你讓你進行「不斷更新」的重要能量。

有個樵夫埋頭苦幹地砍樹,筋疲力盡,進度卻愈來愈慢。當旁人提醒他:「你為什麼不休息一下,把斧頭磨利呢?」
樵夫卻回答:「我沒有時間!我忙著砍樹都來不及了!」

這就是沒有餘裕的人生。

當你不願意花時間磨利斧頭(也就是更新自己),效率就會持續下降。
最後,你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愈來愈忙,卻愈來愈沒成果。

真正的專業,不是一直埋頭苦幹,而是懂得在適當時機停下來讓自己升級。

讓人生更加從容,贏回選擇的自由

我每天留 15 分鐘,什麼都不做,單純讓自己喘口氣。

這段時間,可以發呆、放空,或隨手翻一本書。神奇的是,有許多靈感都在這個時間冒出頭來,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你發現了嗎?真正的強大,不是你能承載多少壓力,而是你能騰出多少空間,去思考、去學習、去升級。

你的生活,是否已經運行在 100% 甚至 120% 的超載狀態?
你打算怎麼為自己設計一點「安全係數」?不論是時間、財務或是專注力。

懂得給自己留一點餘裕,才能有選擇的自由,活得更加從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工程有光
5會員
23內容數
我是光廷,土木技師。 「專業 × 表達 + 態度 = 信任」 是我的職場公式,也是「工程有光」的精神。 在這裡,我希望和你分享工程背後的邏輯, 也分享那些讓我們更堅強的故事。
工程有光的其他內容
2025/10/04
人生其實就像「炸雞一定要配肥宅快樂水」──鋼筋抗拉、混凝土抗壓,單靠一邊都不完整,但一搭配就是完美組合。 別把時間浪費在補劣勢,那只會讓你變成普通人。 把資源投入在優勢上,和他人互補,你才會成為團隊裡不可或缺的存在。
Thumbnail
2025/10/04
人生其實就像「炸雞一定要配肥宅快樂水」──鋼筋抗拉、混凝土抗壓,單靠一邊都不完整,但一搭配就是完美組合。 別把時間浪費在補劣勢,那只會讓你變成普通人。 把資源投入在優勢上,和他人互補,你才會成為團隊裡不可或缺的存在。
Thumbnail
2025/10/01
「不考技師就沒有未來」,但真的是這樣嗎?技師固然重要,卻不是唯一的道路。 工地主任或品管證照同樣能帶你入行,而真正決定職涯高度的,是你能否突破自己的「最大靜摩擦力」。 證照只是門票,持續學習與行動,才能讓職涯長期保持加速度。
Thumbnail
2025/10/01
「不考技師就沒有未來」,但真的是這樣嗎?技師固然重要,卻不是唯一的道路。 工地主任或品管證照同樣能帶你入行,而真正決定職涯高度的,是你能否突破自己的「最大靜摩擦力」。 證照只是門票,持續學習與行動,才能讓職涯長期保持加速度。
Thumbnail
2025/09/25
主管的一句「快交出來!」,在員工心裡可能變成「我又被放生了」。很多主管以為「督導」就是催進度,卻忽略員工真正的問題。能力再強、熱情再高,如果思維錯了,也可能成為團隊的「不定時炸彈」。理想的主管,不是終點線的裁判,而是在身旁的陪跑教練。
Thumbnail
2025/09/25
主管的一句「快交出來!」,在員工心裡可能變成「我又被放生了」。很多主管以為「督導」就是催進度,卻忽略員工真正的問題。能力再強、熱情再高,如果思維錯了,也可能成為團隊的「不定時炸彈」。理想的主管,不是終點線的裁判,而是在身旁的陪跑教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活著,是很困難的。然而,很多人也抱持著簡單的想法,準備過活。」
Thumbnail
「活著,是很困難的。然而,很多人也抱持著簡單的想法,準備過活。」
Thumbnail
很多人在做事時會習慣做「加法」,愛情、工作、責任都是越多越好,一開始因為體力、腦力跟精神跟得上,不覺得這樣有什麼問題 但人生的真相是,我們不可能什麼都擁有,感情、時間、身體都有其限制,如果無止盡地索取,只是把生活變成一種不切實際的期待,當虛妄的期待達不成時,又開始覺得悔恨與不甘⋯⋯
Thumbnail
很多人在做事時會習慣做「加法」,愛情、工作、責任都是越多越好,一開始因為體力、腦力跟精神跟得上,不覺得這樣有什麼問題 但人生的真相是,我們不可能什麼都擁有,感情、時間、身體都有其限制,如果無止盡地索取,只是把生活變成一種不切實際的期待,當虛妄的期待達不成時,又開始覺得悔恨與不甘⋯⋯
Thumbnail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仔細想想,那些我們所擔憂的事真正發生的機率有多高?它們真的會發生嗎?我想大部份的時候,並非災難真的發生,而只是情況不如我們預期。 真正堅毅的人,應該是能隨時能降低標準繼續向前走的人。當然,所謂的向前走不是要逼著自己堅強,其實指的只是把日子過下去。
Thumbnail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仔細想想,那些我們所擔憂的事真正發生的機率有多高?它們真的會發生嗎?我想大部份的時候,並非災難真的發生,而只是情況不如我們預期。 真正堅毅的人,應該是能隨時能降低標準繼續向前走的人。當然,所謂的向前走不是要逼著自己堅強,其實指的只是把日子過下去。
Thumbnail
待在不合適的環境或是軌道太久,最後會大大耗損一個人的自信心
Thumbnail
待在不合適的環境或是軌道太久,最後會大大耗損一個人的自信心
Thumbnail
人生有時要往前衝、有時要往後退;有進有退的平衡最好。
Thumbnail
人生有時要往前衝、有時要往後退;有進有退的平衡最好。
Thumbnail
人要能好好存活,有時需要「既純真又世故」,既能保護自己不被複雜擊倒,也能支持自己保有單純的信念。
Thumbnail
人要能好好存活,有時需要「既純真又世故」,既能保護自己不被複雜擊倒,也能支持自己保有單純的信念。
Thumbnail
想做的事情 越需要一顆平靜沉穩的心 越是焦慮 越是不安 事情處理的心態上就會有落差 甚至於不圓融 任何事情的想法 與事情處理上的心態好與不好 每個人的思維肯定不同 若能夠在一個安全範圍內 護全自己的權益 而不傷害他人前題之下 就讓自己先保護好自己 顧及自身利益 莫讓日後才來思考 怎麼會這樣衝動行事沒
Thumbnail
想做的事情 越需要一顆平靜沉穩的心 越是焦慮 越是不安 事情處理的心態上就會有落差 甚至於不圓融 任何事情的想法 與事情處理上的心態好與不好 每個人的思維肯定不同 若能夠在一個安全範圍內 護全自己的權益 而不傷害他人前題之下 就讓自己先保護好自己 顧及自身利益 莫讓日後才來思考 怎麼會這樣衝動行事沒
Thumbnail
曾經看到幾句話 〔健康的活著,平靜的過著,開心的笑著,適當的忙著〕 〔不為世間作樂,只討自己歡心〕~ 確實人生短短數十年 為生活所忙碌著 為圓融許多人事努力盡所能盡之責任 往往忽略也需要好好慰藉自己的內心 〔人生你可以盡心盡力而為〕 〔但別讓內心太用力疲憊著〕 〔好好努力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Thumbnail
曾經看到幾句話 〔健康的活著,平靜的過著,開心的笑著,適當的忙著〕 〔不為世間作樂,只討自己歡心〕~ 確實人生短短數十年 為生活所忙碌著 為圓融許多人事努力盡所能盡之責任 往往忽略也需要好好慰藉自己的內心 〔人生你可以盡心盡力而為〕 〔但別讓內心太用力疲憊著〕 〔好好努力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