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點,南疆醫院加護病房。燈光冷白,監視器心跳 132,血壓 84/50。58 歲的蘇太太,糖尿病多年,三天前因腸胃炎嘔吐入院,今晚突然意識不清。護理師阿敏把動脈血氣單交給我,字跡清楚卻沉重:pH 7.12,HCO₃⁻ 9,PaCO₂ 25,乳酸 2.8。那股酸澀的呼氣氣味飄散,Kussmaul 式呼吸一下一下衝撞寂靜的走廊。
第一個抉擇是「補液」。年輕住院醫師建議先推 0.9% saline(生理食鹽水),我卻想起 2012 年 Yunos 在 JAMA 發表的研究:高氯會帶來腎血流收縮與更重的酸血症。於是改下 balanced crystalloids(平衡液),先給 500 mL,看頸靜脈壓與肺音,避免淹沒。阿敏邊調滴速邊低聲說:「她還是沒有尿。」尿袋垂掛,透明卻乾癟。
第二個抉擇是「是否立即透析」。血鉀 6.3,心電圖已現尖峰 T 波。藥師建議先用鈣劑穩定心肌,再給上 insulin-glucose shift,但也提醒腎功能衰竭若不及時 CRRT(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只是在延緩。腦海閃過 1960 年 Kolff 的第一台轉鼓式人工腎,還有 2002 年 Ronco 的 NEJM 報告,指出早期 CRRT 在嚴重 AKI 或 metabolic acidosis 中帶來可能的存活利益。歷史裡的每一步,都像在此刻推著我下定決心。
第三個抉擇是「酸鹼矯正」。要不要用 sodium bicarbonate?護理站的推車裡有幾瓶,標籤在燈下泛白。想起 1990s 的爭論,以及 2018 年 Jaber 的 BICAR-ICU,顯示在 pH <7.20、AKI 合併時,bicarbonate infusion 或許能降低透析需求。我最終還是決定小心給 100 mEq,並同時啟動 CRRT,避免單靠藥水拖延。
清晨三點,機器的泵聲規律,像另一種心跳。阿敏調整 regional citrate 抗凝,呼吸治療師小高同步微調呼吸器,以免過度過度通氣。蘇太太的呼吸慢慢規律,心電圖波形平穩了一些。
天快亮時,窗外傳來摩托車啟動聲。尿袋裡滴落第一串淡黃色液體,我們誰也沒開口。
評論:
代謝性酸中毒在重症醫學裡是一場古老卻未解的辯論。輸液的選擇、bicarbonate 的角色、以及腎代替治療的時機,都曾隨證據搖擺。平衡液相較於生理食鹽水減少酸中毒與腎損傷的信號已逐漸被接受,但仍非絕對。bicarbonate 在乳酸性酸中毒的普遍使用仍具爭議,而 BICAR-ICU 讓我們看見特定族群的潛在好處。公平性同樣是難題:CRRT 的可近性,在偏鄉或資源有限醫院仍是一道鴻溝。臨床決策最終是一種拉鋸:在時間、風險與資源之間,讓病人渡過最危險的水域。(重勝)
參考文獻
- Yunos NM, Bellomo R, Hegarty C,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 chloride-liberal vs chloride-restrictive intravenous fluid strategy and kidney injury in critically ill adults. JAMA. 2012;308(15):1566–1572. doi:10.1001/jama.2012.13356
- Ronco C, Bellomo R, Homel P,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es in continuous veno-venous haemofiltration on outcomes of acute renal failure: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Lancet. 2000;356(9223):26–30. doi:10.1016/S0140-6736(00)02430-2
- Jaber S, Paugam-Burtz C, Dupuis C, et al. Sodium bicarbonat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metabolic acidaemia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BICAR-ICU):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2018;392(10141):31–40. doi:10.1016/S0140-6736(18)31080-8
- Kolff WJ. First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he artificial kidney. Ann Intern Med. 1965;62:608–619. doi:10.7326/0003-4819-62-3-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