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 SAT 1500 分,GPA 4.0,課外活動也很積極,為什麼還是沒進夢想校?」
這是在諮詢中很常聽到的家長們疑問。他們語氣中帶著困惑、焦慮,甚至一絲自責。認為是不是哪裡沒準備好?是不是我們錯過了什麼?
曾經我協助過一位學生,他的各項成績都非常好,理論上衝刺藤校是有機會的,然而他在第一次申請的時候失利,最後進了Boston University。當然BU也很好,只是並非學生和家長心中的理想學校,所以轉而找我們來協助轉學。
事實上,這樣的案例並不罕見。每年都有許多成績優異、表現亮眼的學生,卻在申請結果公布時,與心中的理想學校擦肩而過。這不代表他們不夠好,而是代表美國大學的錄取標準,遠比分數來得複雜。
分數只能說是申請的「起點」,真正可以打動招生官的關鍵,是學生的亮點、故事和申請策略。
那什麼是亮點?
許多家長會直覺認為,申請資料中的亮點,當然是孩子的獎狀、競賽成績或志工活動。這樣的理解不能說錯,但也不完全對。參加了很多活動的學生,就一定會被招生官喜歡嗎?事實並非如此。
真正的亮點,不在於你做了多少事,而在於你為什麼做、你怎麼做、你從中學到了什麼。動機、過程中的體悟,以及活動結束後的反思與延伸,才是招生官真正想看見的部分。
他們每天要閱讀上百份申請文件,不會因為你列出十個活動就印象深刻,而是會因為你在某一個經歷中展現出深度、真誠與意義,而停下來多看一眼。
再來,你的活動是否與申請科系有所連結?你是否能從校內外的參與中,提煉出屬於自己的故事,讓招生官相信你是他們學校需要的人。
在準備申請資料時,我常遇到非常優秀的學生,參與了大量競賽與活動,結果在撰寫 SOP 時恨不得全部塞進去。這樣的文章往往資訊過多、重點模糊,反而失去了原本的優勢。
懂得取捨,是製造亮點的重要能力。
如果今天申請的是文學系,那麼硬把數學營的經驗安插進來,真的有幫助嗎?亮點的設計,不是堆疊,而是選擇——選擇那些能夠強化你申請主軸的經歷,捨棄那些不加分的部分。
亮點的本質,是你如何回應世界的方式。它不需要華麗,但需要真誠與脈絡。
申請文件不只是資料的堆疊,而是一份完整的故事。
招生官不只在看你做了什麼,更在看你「如何說明你是誰」。申請文件包含 SOP、推薦信、活動紀錄等,每一份都應該圍繞著一個核心主軸:你想讓學校認識的那個「你」。這個主軸可以是你的學術興趣、人格特質、成長歷程或社會關懷,但重點是要一致、有深度。
有些學生的文件雖然內容豐富,卻像拼圖一樣散亂——SOP談環保,推薦信寫理工,活動紀錄又偏向藝術。這樣的申請會讓招生官感到困惑:你到底想申請什麼?你真正的熱情在哪裡?
對我們來說,協助學生建立一致性,不是只要「包裝」,而是要幫助他們釐清自己想呈現的主軸,並在每份文件中強化這個主軸的不同面向。這不只是寫作技巧,更是學生認識自己的過程。
申請文件的深度,來自於真誠的反思與有意識的選擇。而一致性,則是讓招生官在短短幾分鐘內,對學生產生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在美國大學申請中,策略往往比努力更關鍵。很多家長以為,只要孩子成績好、活動多,就能「自然」進入理想學校。但事實是,申請是一場需要精準規劃的競爭,而不是撒網式的期待。
首先,選校策略要有邏輯。不是所有名校都適合每一位學生,也不是所有「安全校」都真的安全。我常見到學生申請了十幾所學校,卻沒有一所真正與他的學術興趣、人格特質或申請亮點相契合。結果是:錄取率低,信心受挫,甚至錯過了更適合的選擇。
精準的申請策略包含三個面向:
1. 學校文化與招生偏好:有些學校偏好 STEM 背景、有些強調社會參與、有些重視創意表達。了解這些偏好,才能對症下藥,也能讓學生更清楚知道自己喜歡哪所學校。
2. 錄取機率與風險分配:申請名校固然重要,但也要配置目標校、達標校與保底校,形成合理的申請組合。
3. 時間與資源規劃:不同學校的申請時間、補充文件、面試安排都不同,若沒有妥善規劃,容易錯過重要機會。
對家長而言,協助孩子建立申請策略,不是要「降低標準」,而是要提高命中率。這需要資料分析、自我認識與外部專業的協助。
申請不是一場比誰更努力的競賽,而是比誰更懂得選擇與呈現。策略,是讓努力發揮最大效益的關鍵。
SAT 高分、GPA 優秀,固然重要,但它們只是申請的起點,不是終點。真正決定孩子能否進入理想學校的,是他是否能夠被「看見」。
對家長而言,最重要的角色不是「監督」,而是「陪伴與理解」。陪孩子一起釐清方向、選擇亮點、建立策略,讓他在申請中不只是「努力」,而是「有意識地前進」。
如果你正在為孩子的升學感到焦慮,或想知道如何幫助他打造真正打動招生官的申請,歡迎預約諮詢。我們可以一起規劃一條屬於你孩子的學涯藍圖,讓他的故事被看見、被理解、被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