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隊心靈捕手林家正如何善用「觀察」引導投手投出最大值?我們又該如何培養自己的「觀察解讀」的能力?圓桌體育大會

更新 發佈閱讀 15 分鐘

在勝負僅一線之隔的頂尖賽場上,數據和技術往往只是入場券,真正拉開差距的,是那些看不見的心理素質與細膩的洞察。2024年世界12強棒球賽,中華隊的捕手林家正,不僅是本壘後方的指揮官,更是一名「心靈捕手」。他總能在投手面臨危機時,用一個手勢、一句話,穩住全局。這種看似神奇的安定力量,並非天賦,而是一門人人都能修煉的學問——「觀察解讀」。這不僅是運動員的必修課,更是每位家長、教練,乃至職場工作者,在引導他人、成就自我時,都必須掌握的底層能力。

問題一:你是真的「看見」,還是只是「解讀」?

投手丘上,年輕投手因為連續保送而臉色鐵青,呼吸急促。此刻,如果你是捕手,你會對他說什麼?「別想太多」、「專心投球」?這些話語往往蒼白無力。林家正的選擇是走上投手丘,輕拍他的背,低聲說:「我還是相信你的直球,它的尾勁今天非常好,讓我們用你最強的武器來解決他。」這句話瞬間點燃了投手的信心。林家正不是在下指令,他是在傳遞一個他「觀察」到的事實——即便失控,但球的威力仍在。他「看見」了投手的優勢,而不只是「解讀」出他很緊張。

美式足球超級盃的關鍵時刻,傳奇四分衛湯姆・布雷迪(Tom Brady)僅有幾秒鐘的時間,必須判讀對方七、八名防守球員的意圖。他所做的,遠不只是「看見」對方站位。他會「觀察」防守線衛的重心是前傾還是後移、角衛眼神的細微飄移。一個腳尖的朝向,就可能暴露對方是準備突擊還是後撤防守。有效的觀察後再進行解讀,將無數個「事實」瞬間組合,洞察先機的能力,才是頂尖選手的觀察力跟一般人的差異所在。

這個細微的差異,正是觀察力的核心。

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是一台「偏誤製造機」。當我們看到孩子成績單上的紅字,立刻聯想到「不認真」;看到員工開會時沉默,便解讀為「沒想法」。但其實真正的觀察,是擺脫大腦慣性的「自動解讀」,如實描述現象。就像林家正,他看到的不是「緊張的投手」,而是「一個球路依然犀利,但暫時失去準星的投手」。在生活中,當你的孩子因為打翻牛奶而大哭時,你是反射性地說「哭什麼哭,擦掉就好」,還是能先描述你看到的:「牛奶打翻了,你好像很驚訝也很難過,對嗎?」前者是直接解讀與批判,而後者才是觀察與連結的開始。

觀察,是所有溝通、對話、領導的前提,觀察不是先下指令,而是先看見人。觀察力的第一步,是訓練自己像攝影機一樣,如實捕捉畫面的能力,刻意地將「事實」與「詮釋」分開。這個看似微小的動作,卻是建立信任、開啟有效溝通的黃金鑰匙。回想看看你自己最近一次你感到挫折的溝通,你是在描述你觀察到的「事實」,還是在表達你腦中產生的「評斷」呢?或許最強的領導,不在賽場中央高喊口號,而是在壓力時刻輕輕拍你肩膀的人。

raw-image

問題二:為何我們總是看見「錯的」,卻忽略「對的」?

賽事陷入膠著,投手被擊出安打,危機四伏。此時,全場觀眾、甚至教練團的目光都聚焦在「風險」上。這是人性——我們的大腦天生內建「負向偏誤」,會不自覺地放大錯誤與威脅。人類認知觀念中的盲區跟誤區中,「以偏概全」、「災難化」都是這種偏誤的展現。然而,林家正總能在此刻扮演那個平衡者。他會提醒投手:「對方只是幸運打到一個壞球,你的球路壓制得很好,我們已經解決了前面五個打者,再來一次就好。」他用過去的成功事實,對抗眼前的單一失敗。

高爾夫球名將老虎・伍茲(Tiger Woods)在名人賽的決賽輪一開球就失誤,小白球掉進了沙坑。全場觀眾的目光都聚焦在這個「錯誤」上。此刻,平庸的球員腦中可能已經響起警報:「完了,這一洞要搞砸了。」但伍茲不同,他走向沙坑的路上,觀察的是沙子的濕度、旗竿的位置、風向的變化,他在尋找「機會」,而不是沉溺於「失誤」。他將注意力從無法改變的過去,轉移到可以創造的未來。這就是冠軍的思維:承認失誤,但不被失誤定義。

這種能力的本質,是對抗大腦的「選擇性注意」偏誤。我們很容易因為一個失誤,就否定了之前所有的努力。就像家長看到孩子十題數學錯了一題,常常會問「這一題為什麼錯?」,而不是先肯定「哇,你答對了九題,很厲害!」這種慣性,不僅打擊士氣,更讓我們錯失了鞏固優勢的機會。一個生活中的短情境:專案報告後,老闆指出了簡報中的一個錯字,你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完了,報告毀了」,還是能客觀地看到「除了這個錯字,整個報告的邏輯和數據都很有說服力」?學會主動為自己和團隊「框選」出那些被忽略的亮點,是領導者逆轉頹勢的關鍵。

樂觀的人跟悲觀的人,都是在經歷同一場球賽。樂觀跟悲觀都是標籤,只是你切入的角度不同,你願不願意觀察,就會影響你往下的推進。就像王建民在MLB兩年19勝時受訪表示:我就只是一球一球打。或許就是這種客觀性的觀察,更幫助他穩定輸出好表現。

別讓一次失誤,綁架了你對全局的判斷。錯誤是暫停的機會,暫停是學習的起點;錯誤沒讓你失敗,忽略錯誤才會讓你錯過。真正的強者,不是不會犯錯,而是在犯錯時,仍有能力看見自己擁有的武器。刻意練習「尋找亮點」,是從平凡邁向卓越的思維轉變。你可以想想自己,在最近一次的團隊或家庭檢討中,你們花了多少時間討論「已做對的事」,又有多少時間在檢討「做錯的事」?

問題三:如何區分「客觀觀測」與帶有溫度的「真實觀察」?

現代運動充滿各種高科技工具,從投球轉速、擊球初速到生理數據,一切都被量化跟數據化。這些冰冷的「觀測」數據,能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卻無法告訴我們「為何發生」。如果林家正只看數據,他或許會告訴投手:「你這球轉速掉了5%。」但這無助於解決問題。他所做的,是透過互動與感受,進行有溫度的「觀察」。他會注意投手投球後的肢體語言,是懊惱地甩手,還是困惑地看著手套?他會感受對方的情緒,是急躁,還是疲憊?

NBA傳奇教頭「禪師」菲爾・傑克森(Phil Jackson)執教過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柯比・布萊恩(Kobe Bryant)等眾多超級巨星。他手上的數據報告(觀測)比誰都詳細,但他做出關鍵決策的依據,往往來自更深層的「觀察」。他會在訓練時,刻意不給喬丹球權,觀察這位巨星的反應是焦躁還是更專注於防守;他會要求全隊進行靜坐冥想,觀察球員們在非競爭狀態下的真實樣貌。他知道,數據能呈現球員的表現,但只有觀察,才能觸及他們的靈魂,從而將一群天才捏合成一個冠軍團隊。

這就是「觀測」與「觀察」的根本差異。觀測依賴外部工具,快速但缺乏深度;觀察則需要透過自身感受,捕捉細微但關鍵的訊號。在教育現場,績效數據、量表和問卷就是我們的「觀測」工具。但一個老師真正的狀態,往往藏在那些數據之外的細節裡:他走進辦公室的步伐、他和同事互動的語氣、他談到學生時眼神的光芒。生活中,你看到孩子手機使用時間的統計報告(觀測)或是閱讀了《失控的焦慮世代》這本書(觀測+觀點+解讀),顯示平均學生每天使用手機時間超過5小時。這時候,你可以直接禁止他;或者,你可以坐下來觀察孩子的神情,聊聊他都在看些什麼、和誰互動,從中理解他行為背後的動機與需求(觀察)。

你可以選擇用數據定義勝負,也可以用溫度成就信任。數據呈現結果,但溫度才能決定下一步的行動走向。數據只是地圖,它無法取代親自走進遊樂園裡的體驗,做為領導者我們必須走出數據報表,親自感受團隊的脈動,才能做出最準確的判斷。你是更依賴「指標化的資訊」,還是「與人互動的真實感受」?決策過程中,你覺得該如何讓兩者更好地結合呢?

問題四:情緒來襲時,如何按下「暫停鍵」,避免杏仁核劫持?

滿壘時刻,一顆關鍵的誤判,足以讓最冷靜的運動員情緒失控——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杏仁核劫持」。情緒,是大腦為了縮短反應時間而設計的捷徑。憤怒,讓我們聚焦於被威脅的價值;不安,則讓我們專注於不確定性。林家正深知,捕手的第一個任務不是處理球,而是處理人的情緒。他會穩穩地站在投手前,用一個深呼吸的手勢,強迫對方把注意力從失控的場面,拉回到自己的身體感受上。這個「暫停」,就是從情緒腦切換到理性腦(前額葉)的開關。

網球天王諾瓦克・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在場上以鋼鐵意志著稱,但他也常有情緒失控、怒摔球拍的時刻。這正是心理學上的「杏仁核劫持」,情緒淹沒了理性。然而,喬科維奇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發展出了一套驚人的「重啟」機制。摔完拍子後,他會走到場邊,用毛巾蓋住頭,閉上眼進行幾次深呼吸。這個動作就是一個刻意的「暫停」,他正在用前額葉的功能,從失控的情緒中奪回主導權。他觀察自己的身體訊號(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命名自己的情緒(憤怒、挫折),然後重新聚焦於下一球的策略。

關於情緒管理方法,有一個簡單的「S.T.E.P.S」實用流程,可以幫這我們在生活中應用,讓情緒有機會踩煞車。

S(Stop):先停五秒,不立即回應。
T(Take a breath):做一次深呼吸。
E(Explore):辨識自己可能陷入的偏誤,例如「我現在正陷入災難化思考」。
P(Question):問自己幾個關鍵問題,例如「除了風險,機會是什麼?」。
S(Select):最後根據事實,做出一個最小的可行決策。

生活中,當你臨時被通知要接一個棘手的專案,你對這件事情感到憤怒與焦慮時。在回覆訊息前,先深呼吸三次,然後問自己:「這個任務最壞的狀況是什麼?我能從中學到什麼?」這能讓你從抱怨的情緒,轉向解決問題的理性軌道。

記憶點金句: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先穩住自己,才能穩住全局。情緒本身沒有好壞,它是訊號,不是噪音。學會解讀自己與他人的情緒訊號,並在關鍵時刻按下暫停鍵,是成熟領導者的核心素養。當強烈情緒來襲時,你是否有察覺跟意識到你通常的反應模式是什麼呢?你是否有意識地為自己建立一套「情緒暫停」的機制保護自己跟他人呢?

問題五:如何從「模仿他人」,進階到建立「自己的標準」?

年輕運動員的成長,大多從模仿開始。他們模仿明星球員的打擊姿勢、投球動作。然而,真正的成長,是從「模仿」進階到「理解」,最終建立屬於自己的風格與判斷標準。觀察力養成的方法之一是模仿,而模仿想要到位,得找出背後的形式。林家正的配球,不會完全照搬教練的指示或數據分析。他會融合當下對投手的觀察、對打者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一套衡量標準。他知道,對A投手有效的配球邏輯,到了B投手身上可能完全行不通。

冰球大帝韋恩・葛瑞茲基(Wayne Gretzky)有一句名言:「我滑向冰球將要去的地方,而不是它現在在的地方。」這句話完美詮釋了觀察力的最高境界。當所有球員都盯著冰球的位置(通用標準)去追逐時,葛瑞茲基觀察的是整個場上的「流動」——隊友的跑位、對手的陣型、冰球反彈的角度。他從這些觀察中,建立了一套自己的「預測模型」,讓他總能比別人早一步到達關鍵位置。他不是在模仿別人如何打球,而是在定義比賽的未來。

頂尖選手的觀察力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所有外部的評價、通用的KPI,都只是參考。一個卓越的領導者、管理者,必須建立「情境化的標準」。例如,學校的目標不應只是追求榜單上的排名,而應是思考「什麼樣的標準,才最符合我們學校的願景與學生的需求?」。也許,比起學科成績,培養學生「合作與提問的能力」更為重要。當你看到鄰居的孩子都去學鋼琴,也想讓自己的孩子跟進。這時,不妨先停下來思考:我們家的教養目標是什麼?是希望他成為音樂家,還是只是想培養他的耐心與美感?根據這個「內部標準」,你可能會發現,學圍棋或畫畫,或許是更適合的選擇。

一流的標準不是抄來的,而是從你的信念與情境中長出來的。模仿是觀察力的起點,但洞察才是終點。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擺脫通用模板的誘惑,為團隊量身打造一套真正有意義的成功準據。想想自己,你目前用來衡量自己或團隊成功的標準,是來自外部的期待,還是內在的價值觀呢?

問題六:如何在「人際關係」中觀察,而非只看「個人」?

一場比賽的勝負,從來不只取決於投手或打者個人,而是投捕之間、教練與球員之間、乃至整個團隊的「關係」品質。當我們只把注意力放在「人」,就容易只看見他的行為表現;但當我們把注意力轉向「人際關係」,就會開始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信任氛圍與隱藏規則林家正之所以被稱為「心靈捕手」,正是因為他觀察的對象,不僅是投手那顆投過來的球,更是那條連結兩人之間的、無形的信任之線。他知道,有時候一個點頭、一個眼神,比任何戰術都更能強化這條線。

NBA的頂尖控球後衛克里斯・保羅(Chris Paul),被譽為「控場大師」。他的價值不僅在於個人得分或助攻,更在於他能讓整支球隊的運作變得更好。他觀察的,從來不只是單一球員。他會發現,A前鋒在連續三次單打不進後,需要一個簡單的上籃來找回信心;B射手需要隊友為他做一個紮實的掩護才能獲得最佳空檔。他看見的是球員與球員之間的「化學反應」,他洞察的是團隊的合作氛圍與隱形規則。他傳出的不只是一顆球,更是對團隊關係的梳理與優化。

在組織管理中,這是一種更為高階的觀察力。領導者不能只當「點兵」的將軍,看誰表現好、誰表現差。他必須成為一個能看懂「關係網絡」的建築師。他要能洞察到:哪個部門之間存在隱形的壁壘?團隊的溝通氛圍是開放的還是防衛的?誰是那個雖然沒有頭銜,卻能影響團隊士氣的關鍵人物?例如你發現孩子最近回家話變少了。與其單獨追問他「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不如找機會觀察他和朋友們的互動,或和老師聊聊班級的整體氛圍。你可能會發現,問題的根源不在他個人,而在於他所處的同儕關係(系統、環境)發生了變化。

真正的領導,是從管理人,進階到經營關係。當你學會把「關係」作為觀察的核心單位時,你將獲得解決根本問題的全新視角,從而激發出一加一大於二的團隊綜效。在你的團隊或家庭中,你是否曾花時間去「觀察」成員之間的互動品質,而不只是評估他們的個人表現?

高看自己,低看自己,都不是好的關係,因此我們更需要觀察。領導不是先行動,而是先看清楚。觀察力,是領導者的第一種洞察力。如果哪一天你也能在忙碌裡,多花五秒觀察一下身邊的人——你會發現,比起你會的那堆技術,這才是真的「本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曾荃鈺的閱讀學習沙龍
105會員
85內容數
羅斯福每天早餐前都會看一本書。卡特進了白宮後開始學速讀,兩次訓練後,閱讀速度提升了四倍。鈴木治雄勸商務人士多看一些古典名著,正因為處於這物質豐富的享樂時代,才更應該深入地探討人類活著的價值。關於生命,很多答案無法親身經歷,但閱讀,可以累積力量,甚至改變你我的人生。
2025/10/13
當掌聲漸歇,球衣褪色,一位運動員的生涯終將結束。那些獎盃和數據會被記住,但真正能傳承下去,影響更多人的,又是什麼?「林來瘋」過後,當鎂光燈不再,謙卑是療傷的良藥,還是阻礙你重返榮耀的絆腳石?在球場上頻繁遭受惡意犯規,當裁判哨聲選擇性失憶,你的謙卑是否等同於「好欺負」?如何區分「謙卑」與「缺乏自信」?
Thumbnail
2025/10/13
當掌聲漸歇,球衣褪色,一位運動員的生涯終將結束。那些獎盃和數據會被記住,但真正能傳承下去,影響更多人的,又是什麼?「林來瘋」過後,當鎂光燈不再,謙卑是療傷的良藥,還是阻礙你重返榮耀的絆腳石?在球場上頻繁遭受惡意犯規,當裁判哨聲選擇性失憶,你的謙卑是否等同於「好欺負」?如何區分「謙卑」與「缺乏自信」?
Thumbnail
2025/09/13
運動的世界裡,失敗是常態,勝利反而是偶然。甲子園,這個日本高校野球的最高殿堂,每年有近四千所學校參賽,最終只有一隊能笑著離開。換句話說,超過98%的球隊,他們的夏天,是用淚水劃下句點。然而,為何失敗令人難堪、內疚、罪惡,甚至羞恥?這是因為我們誤將「我做的事」和「我這個人」混為一談......
Thumbnail
2025/09/13
運動的世界裡,失敗是常態,勝利反而是偶然。甲子園,這個日本高校野球的最高殿堂,每年有近四千所學校參賽,最終只有一隊能笑著離開。換句話說,超過98%的球隊,他們的夏天,是用淚水劃下句點。然而,為何失敗令人難堪、內疚、罪惡,甚至羞恥?這是因為我們誤將「我做的事」和「我這個人」混為一談......
Thumbnail
2025/08/16
家庭的「體貼」看似「無為」,實則是最高明的「有為」。它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心理安全網」,讓孩子敢於冒險、敢於犯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知道,家庭的愛是沒有條件的。這份篤定,轉化為競技場上的「韌性」——在逆境中,他們想的不是「輸了怎麼辦」,而是「我還能做什麼來贏回比賽」。
Thumbnail
2025/08/16
家庭的「體貼」看似「無為」,實則是最高明的「有為」。它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心理安全網」,讓孩子敢於冒險、敢於犯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知道,家庭的愛是沒有條件的。這份篤定,轉化為競技場上的「韌性」——在逆境中,他們想的不是「輸了怎麼辦」,而是「我還能做什麼來贏回比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我是夢夢 ♡ 每年到這個時候,我都會默默開始列購物清單 畢竟「蝦皮雙11」真的太好買啦 🛒✨ 這次就想跟大家分享幾樣我自己平常有在用、也準備趁雙11補貨的好物, 順便聊聊我最近開始玩的「蝦皮分潤計畫」,怎麼讓分享變成小小被動收入 💰
Thumbnail
嗨~我是夢夢 ♡ 每年到這個時候,我都會默默開始列購物清單 畢竟「蝦皮雙11」真的太好買啦 🛒✨ 這次就想跟大家分享幾樣我自己平常有在用、也準備趁雙11補貨的好物, 順便聊聊我最近開始玩的「蝦皮分潤計畫」,怎麼讓分享變成小小被動收入 💰
Thumbnail
分享如何透過蝦皮解決毛孩(多芬)因換季和食物引發的皮膚過敏問題,從選用單一蛋白質的火雞肉主食,到利用寵物防舔衣舒緩傷口,並結合蝦皮雙11購物節的優惠資訊與蝦皮分潤計畫的實用教學。
Thumbnail
分享如何透過蝦皮解決毛孩(多芬)因換季和食物引發的皮膚過敏問題,從選用單一蛋白質的火雞肉主食,到利用寵物防舔衣舒緩傷口,並結合蝦皮雙11購物節的優惠資訊與蝦皮分潤計畫的實用教學。
Thumbnail
人們習慣以貌取人,以表相論斷事物:一個人的外表、身份、地位。但這些都只是生命的表層,無法觸及核心。
Thumbnail
人們習慣以貌取人,以表相論斷事物:一個人的外表、身份、地位。但這些都只是生命的表層,無法觸及核心。
Thumbnail
吸引力法則的核心觀點: 思想創造現實:你專注於什麼,就更有可能把什麼帶入你的生活 正面的思想和意念會吸引正面的結果 相同頻率共振:你的情感、態度和思想都發出某種頻率,這會吸引具有相同頻率的人事物 行動與信念一致:吸引力法則並非只停留在思想層面,它也需要我們付出行動去實現內心的意圖
Thumbnail
吸引力法則的核心觀點: 思想創造現實:你專注於什麼,就更有可能把什麼帶入你的生活 正面的思想和意念會吸引正面的結果 相同頻率共振:你的情感、態度和思想都發出某種頻率,這會吸引具有相同頻率的人事物 行動與信念一致:吸引力法則並非只停留在思想層面,它也需要我們付出行動去實現內心的意圖
Thumbnail
你是否經常覺得身邊有人在無形中影響你的決定,或總是莫名其妙被他人的情緒綁架? 這種情況並非個案,而是現代人越來越常遇見的心理操控現象。 從家庭、伴侶到職場,人際關係中無所不在的情緒勒索,讓許多人深陷焦慮、愧疚與自責之中。 更令人擔心的是,當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心理界線時,往往容易成為操控者眼中
Thumbnail
你是否經常覺得身邊有人在無形中影響你的決定,或總是莫名其妙被他人的情緒綁架? 這種情況並非個案,而是現代人越來越常遇見的心理操控現象。 從家庭、伴侶到職場,人際關係中無所不在的情緒勒索,讓許多人深陷焦慮、愧疚與自責之中。 更令人擔心的是,當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心理界線時,往往容易成為操控者眼中
Thumbnail
想在人際互動中搶得先機? 掌握「看穿人心的5個暗示技巧」,讓你快速捕捉潛在訊息,提升判斷力與影響力 本文深入解析暗示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原理,搭配實用案例,幫助你在每一次對話中領先一步! 人心從來不是靠語言來揭露,而是藏在微妙的暗示之中 掌握這些技巧,能快速洞察對方真正的想法,讓你在溝通與決策中佔有優勢
Thumbnail
想在人際互動中搶得先機? 掌握「看穿人心的5個暗示技巧」,讓你快速捕捉潛在訊息,提升判斷力與影響力 本文深入解析暗示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原理,搭配實用案例,幫助你在每一次對話中領先一步! 人心從來不是靠語言來揭露,而是藏在微妙的暗示之中 掌握這些技巧,能快速洞察對方真正的想法,讓你在溝通與決策中佔有優勢
Thumbnail
我從很早開始就知道,我的通靈能力有一部分,是「看得透人心」。 那種透視不是來自邏輯的判斷,而是一種瞬間的感應——我能夠看見別人話語背後的動機、行為背後的情緒,有時甚至是一個笑容底下的隱藏意圖。 但說實話,這不是一份讓人快樂的能力。 因為多數時候,我感受到的,不是善意,而是人性中那些比較不堪的面
Thumbnail
我從很早開始就知道,我的通靈能力有一部分,是「看得透人心」。 那種透視不是來自邏輯的判斷,而是一種瞬間的感應——我能夠看見別人話語背後的動機、行為背後的情緒,有時甚至是一個笑容底下的隱藏意圖。 但說實話,這不是一份讓人快樂的能力。 因為多數時候,我感受到的,不是善意,而是人性中那些比較不堪的面
Thumbnail
在書評 運用「底層邏輯」改變命運(中):人生就像一場遊戲,精準挑選你的機台、角色與夥伴,掌控勝利的關鍵 中提到:人生如同一場遊戲,要精準挑選機台、角色與夥伴,掌控勝利的關鍵。而在維繫人脈關係時,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便是清楚理解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邊界感】。
Thumbnail
在書評 運用「底層邏輯」改變命運(中):人生就像一場遊戲,精準挑選你的機台、角色與夥伴,掌控勝利的關鍵 中提到:人生如同一場遊戲,要精準挑選機台、角色與夥伴,掌控勝利的關鍵。而在維繫人脈關係時,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便是清楚理解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邊界感】。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思維方式對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影響,尤其是如何吸引爛人爛事。作者藉由自身經歷,闡述了向內探索與正向思考的重要性,並提及如何避免過度解讀他人言行,以保持內心的平靜。文章也討論了靈能相關節目,鼓勵讀者用開放的心態去面對周圍事物,並提升自我智慧。整體來說,這是一篇關於思維與情緒管理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思維方式對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影響,尤其是如何吸引爛人爛事。作者藉由自身經歷,闡述了向內探索與正向思考的重要性,並提及如何避免過度解讀他人言行,以保持內心的平靜。文章也討論了靈能相關節目,鼓勵讀者用開放的心態去面對周圍事物,並提升自我智慧。整體來說,這是一篇關於思維與情緒管理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這個主題相信有不少朋友聽過或看過 但對於心想事成之外 其實最重要的核心是來自於【投射】 那到底要投射什麼? 我們任何的想法、觀點 在起心動念的瞬間 就是一種投射 - 把我們的意念、認知傳遞出去 說起來很玄 就像網路上會有人募集網友們的「集氣」 這也是一種投射 一個人的力量看似
Thumbnail
這個主題相信有不少朋友聽過或看過 但對於心想事成之外 其實最重要的核心是來自於【投射】 那到底要投射什麼? 我們任何的想法、觀點 在起心動念的瞬間 就是一種投射 - 把我們的意念、認知傳遞出去 說起來很玄 就像網路上會有人募集網友們的「集氣」 這也是一種投射 一個人的力量看似
Thumbnail
所謂的觀察是主動的將注意力聚焦。 這邊我又將之分為主動聚焦以及被動聚焦。 主動聚焦是自己的意識先作動;被動聚焦則是因為有東西介入了你的生活,因而吸引了你的注意力。 平時我們的日常生活有8小時都是被綁架的,上班以及就學。 剩下的時間才是屬於『路上』的。---------------------
Thumbnail
所謂的觀察是主動的將注意力聚焦。 這邊我又將之分為主動聚焦以及被動聚焦。 主動聚焦是自己的意識先作動;被動聚焦則是因為有東西介入了你的生活,因而吸引了你的注意力。 平時我們的日常生活有8小時都是被綁架的,上班以及就學。 剩下的時間才是屬於『路上』的。---------------------
Thumbnail
人類的情緒控制 不是天生的 所以沒有與生俱來就會控制情緒的人 只有透過生活經驗累積或是投資經驗累積 愛情的情緒控制 友情的情緒控制 工作的情緒控制 再來就是投資的情緒控制 交易者無法控制市場其輸家的行為 但可以控制自己情緒不受影響,讓自己的風報比處於輸家之上 要讓輸家跟贏家差距擴
Thumbnail
人類的情緒控制 不是天生的 所以沒有與生俱來就會控制情緒的人 只有透過生活經驗累積或是投資經驗累積 愛情的情緒控制 友情的情緒控制 工作的情緒控制 再來就是投資的情緒控制 交易者無法控制市場其輸家的行為 但可以控制自己情緒不受影響,讓自己的風報比處於輸家之上 要讓輸家跟贏家差距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