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以為孩子在鬧,
其實他只是想告訴我們:「這裡,我有點不舒服。」
「媽媽,抱抱。」下午散步時,孩子突然討抱。
「為什麼要抱抱呢?不是說好要自己走嗎?」
我心裡浮現一絲不悅,覺得他又懶得走路了。
「媽媽,抱抱閉眼睛。」
他向我伸出雙手,語氣裡帶著懇求與一點求救。接著又說:「那個貨車臭臭。」
我順著他的視線望去,前方正好有輛貨車在怠速排煙。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原來他的身高剛好對上廢氣排口。
我趕緊將他抱起,邊走邊和他聊:「那你覺得什麼車會臭?什麼車不會臭?」
於是,這成了我們下次散步時的小觀察遊戲。
我常常會不自覺地用「大人的角度」看孩子的行為,誤以為他的吵鬧只是任性。
但每當我願意蹲下來、從他的視野重新看一次世界,
才發現他其實是在「表達」或「求助」。
像是在廚房忙碌時,他總愛黏過來討抱。直到我蹲下來,才發現他身高所及的世界只有一整排白色的櫥櫃;
他聽得到上頭傳來鍋鏟碰撞的聲音、聞得到香氣,卻看不見發生什麼事。
被我禁止開廚櫃門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伸手希望被抱起來「看一看」。

圖說:這學習梯我在蝦皮購入(購買連結)的,可以合併起來收納比較不占空間,從一歲半就拿出來使用,孩子很買單,要求我抱著他煮菜的機率少一些了~
或者早晨用餐時,他總在某個方向瞇著眼、皺著眉,毛毛躁躁的樣子,我蹲下來移到他的角度一看,原來那個角度的陽光刺眼得幾乎睜不開眼。
我時常提醒自己——
在責備之前,先蹲下來看看。也許孩子並不是在鬧脾氣,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
「這裡,我有點不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