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下面文章後的人生回顧:
自我年幼,父母不斷灌輸我家裡沒祖產,要靠自己努力,我看得出父母的辛苦,也從沒針對這點埋怨,就算日後在日本出現「扭蛋父母 」這種說法,我也不會因而自暴自棄,那時候天真爛漫,覺得世界是公平的,有努力就有對等的收穫。但回首我的人生,其實我一直活在別人的期望裡,只要我聽話、遵循規則我就不會被打、不會被討厭,我就會有安全感,我就會舒服。
但這個過程我其實有過反抗,例如:
其一:
只要不順我爸的意,他就會把我趕出家門,一開始我會躲在我家隔壁路口的轉角處,直到後來有 一次我真的不爽到極點,我就離家出走,一個人什麼東西都沒帶,漫無目的地走,走到後勁溪的河堤,看水閘門、看天空、看雲朵、看滿逸而出的布袋蓮,我小心躲好不被路人發現,不想被當作奇怪的人,直到晚上我媽跟我弟騎車來找到我。可是現在想想為什麼那時候不走幾公里去我阿罵家(?),甚至更近的媽媽工作的地方。
其二:
忘記是什麼事情,我拿刀要砍自己並向我爸大喊:「你有沒有考慮過我的感受啊!!!」他就說:「什麼感受?你有什麼感受?」我好像只有一直哭。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不管是高中選組、大學選科系等等。忘記是幼稚園還是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看同學過生日,跟家人說我也想過生日,其實我也不知道過生日的意義是什麼,但就會想要模仿,但我爸說:「你沒有那個命過生日。」從此以後我就閉嘴,也不再談論這個。
這個過程我除了努力扮演大家喜歡的樣子外,思考也變得直線化、思想既固執又偏激,跟考試無關的書籍、知識就不會想花時間涉獵,永遠都會說自己沒有時間。我記得高二的時候在補習班,我認識一個同校的女生,課後她們同班的兩人突然問XXX (我)是誰啊?我認識的那個女生背對著我說:「他是一個一直在講考試、成績的人,很討厭。」那時候在角落的我沒有生氣,坦然接受了別人給我的評語。
大學
那時覺得生活跟高中好像,渴求改變可是我不知道如何改變,沒有一個可以模仿的對象,跟人對談,彼此也僅認同這個現象,我沒有衝破我的同溫層。大學四年我花了許多時間修課,修了 166學分,用課程填滿我的時間,以為交一樣的錢,修那麼多課是我自己賺到(蕭貪?)。但什麼都沒有改變,我還是那個直線思考、思想偏激的人。這個過程我也沉溺於性愛,認識人都只想跟他做愛,後續才談心甚至不讓人走進我的內心。後來看書才知道這是最好展現優越感的方式,很可悲。
研究所
研究所的時候,教授跟我說要有自己的中心思想,這段時間我狂熱於政治,每天讀文章、關心社會大事,並會轉貼分享並跟人討論,那時覺得透過名人的言論堆砌自己的中心思想,自己蒸蚌 (真蠢)。但時間一長,曾經該面對而逃避的問題嚴重性浮現,越發覺得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
原來所謂的隱忍、忍耐根本不會對任何事有任何幫助,我以為是為了「大家 」(群體)好,其實那個 「 大家 」從來都只是一個虛幻的存在,我只是把自己的期望、盼望寄託在別人身上。
所以我才會焦慮、憂慮更因而如此痛苦。我奶奶影響我爸,我爸影響我,甚至可追溯至由我祖父開始,像詛咒一樣,一出生就自帶的枷鎖。也似階級複製。
而現在的我理解父母是為了生存,所以不希望我走錯路,希望我活成他們想要的樣子。我雖然很痛苦,但我了解能改變現狀的一直以來只有自己,只有自己能斬斷束縛自己的繩索。在歷經這個人生歷程過後,我不會跟他們說:「我應該已經達成你們的願望了吧?可以放過我了嗎!!!」我會說:「謝謝你們讓我有機會可以讀書,你們已應盡你們的責任,不要再把壓力往自己身上扛了。」
Joshua
Nov 13,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