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一檔騰訊的綜藝節目,叫做《令人心動的Offer:主持人季》。
節目的主要內容,是一群各個頂尖院校「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通過一系列考核,角逐上海東方衛視的「唯一」工作offer。

因為這是一個比賽,最終只有一個人能獲得Offer,因此節目的主旋律離不開「被選擇」這個關鍵詞。
觀察室裡成員們,也紛紛分享了過去為了「亮相」機會,努力成為「被選擇的那個人」的經歷。
人生逃脫不了的「被選擇」與「不被選擇」
看這個節目的時候,不禁讓我回想起校園時期,以及剛進入職場時的我自己。
我努力琢磨「篩選規則」,為滿足「每一個篩選要求」奮鬥,為的就是成為頂尖學校、知名企業「被選擇」的那個人。
我以為「被選擇」進入理想的工作之後,人生就不會有煩惱了。
然而,情況卻恰恰相反,出現了更多「被選擇」與「不被選擇」的時刻。
事實上,在社會中生存,就會不斷面臨「被選擇」與「不被選擇」的問題,而這也是我發現我在職場裡痛苦的原因。
一方面我會因為「被選擇」而感到歡喜、雀躍。
「經理將這個重大任務交給我,一定是器重我,看到了我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又會因為「沒被選擇」而感到失魂落魄、自我懷疑。
「為什麼主管在這個任務中,沒有選擇我作為他的幫手,而是選擇另一個人?」

我逐漸發覺,我的「自我價值感」與「幸福感」居然掌握在別人手中,這是何其荒謬的事情?
這種「命運的主導權,不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感覺,讓我最終決定裸辭,離開不斷需要「證明自我價值」以及「被選擇」與「不被選擇」的怪圈。
然而,我還是太天真了。
我以為離開傳統職場,就能順利擺脫「被選擇」與「不被選擇」的死循環。
事實上,生活會狠狠地教上你一課。
離開職場後,我開啟了自己的寫作生涯,並開始在網路上搭建自己的個人品牌。
「被選擇」與「不被選擇」的議題,又出現了。
只不過這次,從「被不被『主管』選擇」,
變成「被不被『讀者』選擇?」、「被不被『演算法』選擇?」、「被不被『市場』選擇?」
這次,我發現我無從逃脫了,這是我必須直面的課題。
許多人「無意識間」不斷在透過「被選擇」來獲得自我肯定
我發現,長期以來,從學校的「成績排名」,到職場裡「加薪升遷」。
我早已習慣把「自我價值的肯定」與「我是否是被選擇的第一名?」強烈綁定。
我的周遭環境教育我「成績排名」與「升職加薪」是重要的,因而在潛移默化間,我把這些當成是「衡量自我價值」的標準。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發現我是在一群人當中,脫穎而出的那個人時,我會有極高的價值感。
但同時,在我不被選擇的時候,又會情緒低落,覺得自我價值被貶低了。
更神奇的是,
盤點我什麼時候最想參加公開競賽,似乎都存在於「自我價值感迷失,需要外界的肯定,證明自己依然是那枚『閃閃發光的金子』」的時候。
這進一步驗證了我的推測。
建立「不依賴外界的」價值感來源,才能真正擺脫「被選擇」與「不被選擇」的怪圈
這時,我才真正意識到,
如果我想成為自己命運的「掌舵者」,我必須建立獨立的、不依賴外界的「價值感來源」,這才是活得「輕盈」的關鍵。
因為「被選擇」與「不被選擇」無法避免,它在生活當中,無處不在上演。
因此,我開始把目光焦點轉向與「過去的自己」比:
- 遇到同樣的問題時,今年的Eve是否比去年的Eve,處理地更加遊刃有餘?
- 同樣的任務,今年的Eve是否能比去年的Eve,用更短的時間,嫻熟的完成?
- 更大的挑戰,今年的Eve是否能比去年的Eve,有更大的能力去克服?

過去,我把「不和別人比,和自己比」當成一句安慰話,
然而,當我親身體驗之後,我悟了。
從「他人的評價體系」抽身,我在心無旁騖間,自我成長的更飛速。
此時,我望向各個領域的頂尖高手,
才發現他們「都不是因為爬到了頂端,所以不怕被評價」,而正是「因為不怕被評價,所以爬到了頂端」。
真正的強者,別人的評價已經影響不了他了,因此他才能不斷「心無旁騖」的提升自己,最後站上頂峰。
是金子,不需要自證,
在哪裡都能被發現,在哪裡都能閃閃發光。
原來,跳脫社會「被選擇」與「不被選擇」的關鍵在於:永遠相信並選擇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