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閱讀了電子書《史記好好讀》,一本給學生閱讀的史記選讀,先讀了虞舜傳,不過光是閱讀這篇完畢,自己思考了一些問題,這篇心得分上下篇,上篇針對史記上的內容所做的發想問題與自己最後的想法,下篇是針對後續延伸閱讀所做的一些探討。
所有的問題解答都來自AI在經過個人的理解所轉換成內容,如果任何錯誤的部分都可以告知。
史記上記載:
舜是顓頊的第七世子孫,即便如此,傳到舜的父親瞽叟時已經是一般的平民了。舜的母親很早去世,父親續絃,生了一個兒子名為象。
後母及弟弟討厭舜,父親又沒什麼主見,三人總是聯合起來陷害舜,想致人於死地,但每一次舜都可以驚險逃過。
即使如此,舜對待父親、後母及弟弟都十分友善。
因為他的德行很高,凡是舜工作之處,所以跟他一起工作的人都會變得懂的禮讓、待人和善。
堯聽說了舜的德性與孝順的事蹟,就派自己的人去觀察,並且將兩個女兒嫁給舜。
一次,父親跟象又要陷害舜,叫他挖一口井,並且將土倒進去井裡頭試圖活埋舜,舜逃進自己另外挖的通道,順著通道回到家。陷害完舜的父親及象直接開始分贓舜所擁有的一切,舜逃脫回到家時,發現弟弟彈著自己的琴,弟弟看到舜回來也嚇了一跳。支支吾吾的說自己正在悼念兄長。
經過這次事件,舜依然對自己的家人十分有愛。
當舜治理天下時,舉用了當時八個有良好德性與聲望的家族,並且流放了四個作風及德行都敗壞的家族,其中包含顓頊氏的一支。
當時的百姓都說天下沒有壞人。
發想問題
Q1.虞舜是顓頊的七世孫,史書又記載虞舜流放了顓頊氏,這是把自己的家族流放嗎?
Q2.虞舜是真的存在嗎?
Q3.所以現在中國歷史朝代最早的考古物是夏朝,對嗎?
Q4.既然夏朝沒有文字證據,那撰寫史書的人如何知道夏朝的君主名及在位順序?
Q5.舜對家人以德報怨的做法是屬於討好型人格嗎?
閱讀後,小時候沒有想過的,現在突然有很多問題。
※以上問題都經由GPT、GEMINI回答,再按照邏輯梳理整理成我可以理解的內容,若有不妥、錯誤煩請不吝指教。※
發想後的答案
Q1.虞舜是顓頊的七世孫,史書又記載虞舜流放了顓頊氏,這是把自己的家族流放嗎?
A1.先說結果,虞舜流放的顓頊氏屬於顓頊後代的的一個分支,而非全顓頊氏或自己的家族。
這裡稍微說明一下,以前的家族、氏等等概念跟現在不太一樣。根據史書內容,虞舜是顓頊的第七代子孫,然而顓頊不可能只有這一個分支,應該有很多分支。其中這個家族分支到虞舜時早就已經是一般平民,毫無勢力可言;被流放的分支,主要是家族裡出了一名對天下造成危害,被稱之為檮杌的人物,這個分支可能是在眾多分支中保有貴族勢力的一支。
而虞舜將此家族流放,也不一定是因為權力的紛爭,在整體故事的脈絡導向中,虞舜的做法比較像是:即便你跟我是遠房,錯了還是必須得受罰,這種大義滅親、為才是舉的作法。
Q2.虞舜是真的存在嗎?
A2.一樣先說結果,整體來說,無法證明舜的存在。現今的考古所挖到的文物、遺跡裡,僅能證明那個時代的存在,卻無法有任何文物足以證明舜這個人的存在。
舜的故事,有可能是當時真的存在於某個部落的首領,也可能是當時各個不同部落首領的事蹟被綜合留下的史實+傳說。
加上儒家及墨家推崇禪讓的政治理想,而大量的描述堯、舜的事蹟;並且舜的孝行成為儒家孝道的最高典範。
綜合結果來說,不論舜這號人物是否真實存在,他已經是一個文化的符號,成為一個理想的價值觀。
Q3.所以現在中國歷史朝代最早的考古物是夏朝,對嗎?
A3.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分幾個面向來說明:
有史書記載的紀錄上,確實在《史記》中紀錄的第一個朝代是夏朝;然而在考古上文物上,有挖掘出古物+文字的是商朝;但目前挖出最早的遺跡及古物(二里頭文化),雖無文字明確指出為夏,經考據後的年份跟史書上所記載的夏朝時間高度重疊,因此被認定為夏文化的存在。
總結來說,因有遺跡與考古物(二里頭文化)可證實史書所記載的夏朝時間,但卻無明確的文字證實那即是夏朝,只能說是個半信史時代;而商朝記有遺跡考古又有甲骨文的記載,在歷史上被證實為中國第一個王朝。
Q4.既然夏朝沒有文字證據,那撰寫史書的人如何知道夏朝的君主名及在位順序?
A4.這個答案,有很多種可能。
1.口述歷史、2.周代政權的合法性、3.透過文獻整理
1.口述歷史:在還沒有文字的年代,口述歷史成了將先祖智慧流傳下來的方法。例如:詩經,就是民間歌謠,紀載了當下的風土民情;另外以前有一種職業是專業的記憶者,例如:太史、巫師、祭司等,他們的工作就是記憶本族/本國的譜系或是ㄧ些重大的歷史記事。
因為這個屬於攸關國家正統的問題,通常會被嚴肅對待也比較不被輕易竄改。
2.周代政權的合法性:周人推翻商朝後,提出了「天命靡常,唯德是輔」的「天命觀」,說明因為商紂王的暴虐與荒淫因而失去天命,為了將此理論合理化、正統化因而往前推至夏桀也因為同樣的理由導致失去天下的統治權。
3.文獻整理:在周代各種重要的歷史文獻書籍已經陸續整理/著作完成。例如:《尚書》(部分篇章)和《竹書紀年》。這些書籍部分紀載了跟夏朝君主、事件有關的紀錄,即便現在的版本可能是經後人整理,但可顯示當時可能已有周代的史官整理。另外司馬遷在寫《史記》時也多方收集資料,包含國家圖書館的藏書、各地方的口述歷史等,最後整理將最合理的版本撰寫出來,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而這部分可佐證的是,甲骨文卜辭中記載的商王名字和順序,與《史記・殷本紀》的記載高度吻合。
這件事有著非凡的意義:它證明了從商末到漢代司馬遷,這套關於王室世系的口述和文獻傳承鏈條,其核心內容是驚人地準確和可靠的。-
Q5.舜對家人以德報怨的做法是屬於討好型人格嗎?
A5.從舜的處境來說,確實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現代心理學裡所說的討好型人格。但並不是。
討好型人格的特點在於,為了獲得肯定、降低衝突、迎合他人,進而壓抑自己的內心,心裡是存在著恐懼與不安,深怕一點做錯就會導致對方的不滿。
而舜的作法反而是為了貫徹內心的信念,關於孝悌、道德的信念,深信只要自己能貫徹信念就能感化周遭的人使人變好。
總結想法
這次閱讀虞舜傳意外的發現自己的腦袋有在運轉。記得念書時,史記要點書,課堂上老師上著帝王的傳記,其實感受沒這麼大,也不太會自己去思考,即便每一堂課老師都會問問題,但好像沒有這麼多想法。
意外的自己在畢業數年後也是稍微有點長大。
這次提出來的問題有點跳,也讓自己在整理內容時再重新看這些問題時發現,我已經沒那麼傳統及儒家。
例如:即便我知道舜的故事用意是儒家為了將孝道、德行發揚並推行的一種手法,而我已經沒那麼贊同故事中舜的做法。以前的我或許會覺得他的做法很偉大,然而活到了三十幾歲的現在,體驗著從小到大的社會變化,越來越覺得,善良不是必須,善良只是一種選擇。尤其幾年前結婚、去年生了孩子,看著網路上的各種言論,更有所體悟。
在這個傳統道德感相對沒那麼高的年代,新的道德規範正在被新的世代建立中,上一代的觀念與思想已經漸漸不管用,比以前有著更明顯的世代交替感,或許默默地執行自己的信念,總有一天會被看到。然而這些在現今社會可能已經不太管用,在這個自媒體發達的年代,如果不學著把理念宣揚出去,你做的就是你自己做而已,很難被人發現,除非有人看到後順手拍下照片或影片將之上傳到社群平台,進而引發討論才有可能出現絢爛。
又或者現今的社會比較需要像是孔子周遊列國那樣,把自己的理念推廣出去。然而現今的科技,我們不一定需要像孔子那樣靠雙腳周遊列國,但我們可以學習適合自己的行銷方式把自己的理念行銷出去。
或許我們無法像舜一樣以德報怨,但是從舜的身上看到貫徹自己的信念卻很重要。
閱讀非工具類的書籍文章雖然無法獲得什麼立即性的技能,甚至我也不認為僅僅是讀讀文言文就能做到什麼文化傳承,任何閱讀的目的都是學習到書中自己所領悟到的精華,你我的領悟皆不同,何苦限制於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