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兩點的會議室裡,牆上貼滿紅藍便利貼。
紅色代表延誤,藍色代表已完成。
紅的那一面越來越多,像是專案團隊的壓力指標。老闆站在會議桌前,語氣急躁:
「Alan,專案進度落後這麼多,再加兩個人不就解決了嗎?」
我看著那張混亂的甘特圖,深吸一口氣,緩緩回答:
「老闆,加人不一定會快,有時候反而會更慢。」
他皺起眉頭:「你這話什麼意思?人多手多,還會慢?」
我沉默幾秒,腦中浮現一句經典話:
「十個孕婦,也生不出一個月的孩子。」
這句話在專案管理界幾乎成了名言。
它道破了一個殘酷的真相——時間與人力,不是可以線性交換的。
有些事情,不是多一個人、多幾個小時就能補回來。
問題從來不在「人不夠」,而在「匹配不對」。
我們常常錯把「加人」當作萬靈丹,
卻忽略了真正該加的,是結構的清晰度與團隊的意願溫度。

從 F1 賽車,看「分工」如何創造奇蹟
在我的企業講堂中,我常播放一段 F1 賽車維修的慢動作影片。
畫面裡,車一停下,十二個人同時出手——
兩人換前輪、兩人換後輪、兩人抬車、兩人加油、 一人舉牌,一人監控狀況。
整個過程只花兩秒。
兩秒!
學員驚呼:「這不可能吧!」
我微笑:「他們不是快,而是『清楚』。」
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
沒有人多問一句,沒有人多看一眼。
這是極致任務拆解的藝術。
而反觀我們的專案現場,經常是另一幅景象——
PM 不斷重畫排程、開發卡在版本衝突、行銷等不到設計圖、客服抱怨沒說明文件。
每個人都在努力,卻在不同的節奏裡用力。
我曾在一個跨部門專案裡,三個部門、十五個人,整整拖了兩個月。
後來我冷靜下來檢討: 不是人不努力,而是分工不明、依賴錯位。
我們沒有一個「舉牌手」,也沒有誰在指揮「車何時能開走」。
那一刻我深刻明白:
「速度不是努力的結果,而是分工的結果。」
真正的快,是因為每個人都在「該出力的地方出力」。
而那種無形的協作節奏,正是高效團隊的靈魂。

能力不等於職稱:我要的是能搞定任務的人
在我當 PM 的第二年,有一場讓我印象深刻的啟動會議。
兩位「資深行銷專員」並肩坐在桌邊。
我問:「這次的目標是讓流量提升30%,誰能主導 SEO?」
第一位立刻回答:「我擅長內容優化,我可以負責!」
第二位笑著說:「我不太懂 SEO,但我可以設計漂亮的 banner。」
我愣住了——
同樣的職稱,卻完全不同的戰力。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職稱是裝飾,能力才是現實。
於是我改變做法,開始為每位成員製作「能力清單表」。
我不再關心誰的頭銜漂亮,而是誰能解決眼前的任務。
結果怎麼樣?
同樣的人力,我們的專案完成時間縮短了一半。
因為我終於學會了「對焦」—— 把任務對上能力,而不是職稱。
這是許多主管的盲點。
他們分配任務時,心裡想的往往是「誰該負責」, 但很少問「誰能搞定」。
「我要的不是資深的人,而是能搞定任務的人。」
一旦你把人放在對的位置,整個團隊的節奏就會自然流暢,
那種感覺,就像齒輪重新咬合,一切開始順轉。
團隊生產力公式:(能力 + 時間) × 意願
那是一個深夜,我獨自留在公司。
白板上貼滿專案任務,時間條滿滿當當。
看似安排周全,但我知道事情不對—— 進度一直不動。
就在這時,Zoe 傳來訊息:「我可以多接一些任務,沒問題的!」
我停下手邊的筆,愣了幾秒。
Zoe 是新人,技術還在學,卻總是主動。
而另一位資深同事雖然能力強,但明顯心已倦。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
專案生產力,不是能力與時間的加總, 而是意願的放大。
我拿起白筆,在白板上寫下: 」
Productivity = (Skill + Time) × Willingness
能力與時間加起來,只是資源。
意願,才是能量。
意願為零,整隊歸零;
意願為一,所有資源才開始發揮作用。
隔天開會,我讓大家一起討論:
「我們有沒有在做自己想做、相信有價值的事?」
那一場會議後,團隊的氣氛變了。
不是因為KPI改變,而是因為大家重新看見了意義。
「有意願的人,哪怕笨拙,也會創造奇蹟。沒有意願的人,再聰明,也只能完成指令。」
這句話,我永遠記得。

盤點六步驟:讓專案規劃更有底氣
有一天,我決定讓團隊重新思考「規劃」這件事。
我們拿出白板,列出所有任務。
我說:「別急著問誰要做,先搞清楚要做什麼。」
然後我在板上寫下六個步驟:
- 1️⃣ 盤任務所需技能
- 2️⃣ 盤團隊現有能力
- 3️⃣ 技能與人力匹配
- 4️⃣ 工作量估算
- 5️⃣ 產能匹配
- 6️⃣ 時程匹配
Yuki 舉手問:「可是工時估不準怎麼辦?」
我笑著說:「專案沒有準,只能更清楚。 越早發現不準,越有底氣。」
這六步驟的重點不是精確,而是清醒。
因為每一次盤點,都是一次「對現實誠實」的練習。
當我們完成盤點後,全場第一次安靜了下來。
那種安靜,不是無聲,而是踏實。
大家終於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為什麼做。
「底氣不是勇氣,而是知道自己哪裡還不確定。」
這份清晰,讓團隊的焦慮下降,也讓信任升溫。
因為當你清楚自己的位置,你就能放心地依賴別人。

打破「人月神話」:不是缺人,而是缺對的人
幾週後,專案又延遲了。
老闆拍桌:「你不是說人不夠?我給你三個!」
我看著那三個新人被塞進團隊,心裡只剩苦笑。
三天後,問題如預期而至。
新同事問:
「這流程哪裡登錄?」
「版本控管誰管?」
老成員忙著教,進度更慢。
那一刻我悟到,人多不代表快,錯的人只會拖累整個節奏。
於是我寫了一份報告給老闆:
「目前人力問題不在數量,而在匹配。
若不重新定義任務與技能對應, 加人只會增加溝通成本,而非提升效率。」
報告最後一句,成了公司內部流傳的名言:
「加人不能救火,除非他帶著水來。」
人月神話(英語:The mythical man-month):這部分講述人力和時間並不呈現線性關係。指出以大量人員和較短的時間,並不能縮短軟體的開發進度。一窩蜂的作業方式無助於軟體生產,且會製造麻煩,產生出更差的軟體。向進度落後的專案追加人力,只會使進度更加落後。因為新進的人員需要時間了解整個專案,而增加額外的溝通消耗。當有N個人必須在這群人之中進行溝通時(無階級關係),當N增加,其輸出M將抵消其效益,甚至倒退(最後幾天所完成的進度,遠不如剛開始幾天所完成的進度。像是發現了許多錯誤)。
擁抱 AI:PM 的副駕駛時代
半夜十二點,專案簡報還沒完成。
我嘆了口氣,打開 ChatGPT:「幫我整理這份風險摘要。」
三分鐘後,AI 幫我生出條理清晰的報告。
我看著螢幕,忍不住笑了。
「這根本是我夢寐以求的助理。」
隔天,我對團隊說:「AI 不會取代你,但會取代不會用它的人。」
Zoe 問:「那我們會變成沒事做嗎?」
我回:「不,我們會有更多時間去思考『該做什麼』。」
那之後,我帶著團隊建立「AI 協作表」:
哪些任務能交給 AI?需求彙整、簡報初稿、bug 摘要、流程文件……
結果,團隊的焦慮感開始下降。
因為他們發現,AI 不是威脅,而是餘裕。
AI 幫我們處理瑣碎,
讓我們能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需要創造與判斷的地方。
「AI 不會讓人失業,只會讓懶得學習的人失業。」

結語|有底氣的專案,不靠人多
交付日那天,專案準時完成。
沒有熬夜、沒有加人。
我看著團隊,笑著說:「我們證明了,加人不是唯一解。」
Zoe 回:「是啊,因為我們學會了匹配與信任。」
那一刻,我心裡有一股久違的平靜。
這不是一個「完美的結案」, 而是一個「成熟的團隊」。
我在筆記本上寫下最後一句話:
「真正的管理,不是讓人拼命,而是讓系統聰明。」
專案管理的本質,不是堆人,而是設計。
不是管時間,而是管節奏。
當任務清楚、能力對位、意願充足, 即使人少,也能穩穩抵達終點。
因為有底氣的專案,從不靠人多,
而是靠清楚、匹配,以及彼此相信的那份心。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精選
- 「十個孕婦,也生不出一個月的孩子。」
- 「專案不是缺人,是缺對的人。」
- 「意願是生產力的乘數,不是加數。」
- 「底氣不是勇氣,而是清楚知道風險在哪裡。」
- 「AI 不會取代你,但會取代不懂用它的人。」
- 「速度不是努力的結果,而是分工的結果。」
- 「專案成功,不靠人多,而靠匹配與信任。」
- 「要管理的不是人,而是匹配。」
- 「有底氣的專案,不靠奇蹟,而靠盤點。」
- 「真正的管理,不是讓人拼命,而是讓系統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