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18號終於迎來了妹妹的第一次小學運動會,這已經是姐姐的第三個運動會了,雖然也算是見過運動會場面的老手媽媽了,但是我依然期待屬於孩子們的這樣一年一度的「盛事」,想在每一次的變化中去感受她們的成長。例行的運動會就像是一年一節的里程碑,每次紀錄都能看到孩子的進步。
日本的小學運動會主張「全員參加」,這一點是完全不同於「選手競技」運動會的。每一個孩子都上場,跑得慢也沒關係,特別是特殊教育班的孩子們,老師會陪著他們參與到最後。妹妹就屬於這樣的其中一員。在50米的跑步比賽中,從起跑線起,老師就蹲在她的旁邊,等起跑令發起,老師輕輕推她示意她「開跑」,她按照自己的速度往前跑,老師一直在後面追著她,直到終點,再陪她回到休息的地方。在一年級生的表演環節,我遠遠的就聽到了她那熟悉的哭聲,正因為如此,我很快找到了她的位置,老師陪著她融入集體、輔助她做舞蹈動作,在單腿下蹲動作時,老師蹲下允許她坐在老師的膝蓋上,我看不到她的臉,但是從她的哭聲定位的地方我完全看到了老師的努力和辛苦。每一個特殊教育班的孩子(自閉症、唐氏兒、發育緩慢的孩子、身體障礙者)都是這樣被老師們「陪伴」著參與到集體活動當中的。我看到一位跛足的小女孩在舞蹈變化隊形的時候,被老師拉著手一步一步走到自己的位置繼續跳舞。說實話,看到這一幕,怎能不動容?
我也想起自己的孩子就學前在「療育センター」(療癒中心)參加的運動會,他們都給了孩子們作為一個「人」的尊重和支持。
「療育センター」(療癒中心)是專門支援障礙者的福祉中心,可以根據父母的意願在這裡讀幼稚園,也可以一週來一兩次對孩子的生活進行干預,以幫助他們極大可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完善孩子們的社會性發展。
這裡的孩子們更是讓人感覺心疼,有個孩子每天要插著鼻管來上學,她看上去個子很高卻只能坐在特殊的輪椅上,四隻瘦弱得如皮包骨,但是我也看得到她的微笑。有個孩子身材矮小無法獨立行走,需要輔助器具(可以滑動的桌椅)才能前行,在運動會上也是在大家的齊聲鼓勵和耐心等待中到達終點。他們的運動會只是在一間大的教室裡舉行的。
每每想到這些,怎麼能不感慨「命運的不公」,卻又怎麼不感恩「活著就好」。在所有人都競技往前沖的時候,其實很多人一出生連進入賽道的機會都沒有,他們同樣需要被愛、被關注,更需要更多諒解和幫助,不是嗎?
感恩那些特教老師的付出和辛苦,因為即使是一個普通孩子的媽媽也經常在生活中對孩子們的行為情緒失控、耐心不足。作為老師們,這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份工作」,但也絕對是他們對孩子們的熱心與關愛才選擇這份工作,他們需要有更專業的態度和比父母更多的耐心才能以家人之外的身分支持孩子和孩子們的父母。妹妹第一次參加了小學的運動會,對我而言,這就是她最大的進步。
姐姐一年級參加運動會時完全沒有「比賽」的概念,50m跑步比賽中,她以自己舒適的速度悠哉悠哉地跑到終點,當時看到她這個樣子,我忍不住大笑「太可愛了吧!」今年運動會很明顯感覺到她懂得要「快跑」才行,跑得比過去快多了。而且在運動會當天早上出門時,姐姐又給了我暖心的一幕。
今年姐姐是紅組,妹妹是白組,是競技比賽的「對手」。在家門口等「登校班」(一起排隊上學的孩子們)的時候,她抱著妹妹說:「妹妹,我愛你!」旁邊不識趣地爸爸說:「可是妹妹是白組哦!」我回頭瞪了他一眼。姐姐很生氣地回答他說:「我是紅組,我也愛她!」我順勢趕緊說:「對!姐姐說得對!超讚!無論你們什麼樣子,媽媽都愛你們!」孩子真是遠比大人更讓人暖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