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自從有了孩子以後,我懷疑有一段時間我是有產後憂鬱症的,因為沒有找神經科醫生診斷過,所以只能說「懷疑」。每當秋冬季節,特別是陽光照射不夠的冬天維生素D不足,在春天來臨之時,在看到一切景狀都衰敗蕭條的時候,在未看到樹枝抽出嫩芽時,在即將面對孩子們的新學期,特別是小女兒今年4月入學前,我也覺得我有一定的「季節性憂鬱症」。
為了育兒,媽媽也需要成長。我泛泛地讀過一些心理學的文章,看到那些專業詞彙難免對號入座懷疑自己是不是也有「精神障礙」。這幾年就像來生理期一樣,每個月至少有一天,或者三五天,我的情緒都會跌入谷底。
這次三連休又是如此。週六因為工作要簽新的合約,我在繼續與停止之間躊躇,緊張地面對了經理一天,下班回到家中滿心期待與孩子們的週日。週日為了陪伴瘦小的姐姐多運動,早上8點帶她去公園和小朋友一起打羽毛球、玩木頭人、鬼抓人。我也毫不示弱地跟著這些運動能量無上限的孩子們跑啊、跳啊,喘著呼吸、笑得開心。下午又一家四口去「こども自然公園」賞桂花雨、撿橡實、看湖面上的鴨子和白鷺青鷺,看別人綑綁收穫的水稻,散步、玩遊具⋯⋯自以為怡然自得,回來的路上我在車上徹底睡著了,我開始感覺到身體沈重疲累。果不其然,第二天(週一)我的上臂後方、大腿後部包括臀部的肌肉都很酸脹,好像每一塊被皮膚層包裹的肌肉里都灌滿了岩漿,翻滾、流動、灼熱,隨時都會炸裂、爆發,一切能量都無法釋放、不得安寧,我的身體沈重得連走路都成了負擔。我的心也煩躁不安,坐臥不寧。我知道,我累了。再加上孩子們早醒,我看書的時間被打斷,又要匆忙給她們準備早餐。吃飯的時候,姐姐好意跟我分享的事情,我都隨意搪塞應付。妹妹哭哭啼啼的不知道對什麼不滿意,我情緒暴躁地對妹妹說:「可不可以不要哭啊!你要什麼啊!真的哭得好煩啊!」我知道我最糟糕的狀態來了。我用僅剩的一點理性讓我離開孩子們的視線,躲進臥室、蓋上棉被、塞上耳機,把自己蜷縮在暗黑的與世隔絕的被窩裏,我睡著了。
大概30分鐘後,姐姐和爸爸商量好了要去玩的地方。她跑到床邊問我:「媽咪!你為什麼現在在床上?」我勉為其難,試圖用平穩的語調和態度跟她說:「媽咪也需要安靜的20分鐘啊」。這句話來源於上次我們一起看的卡通bluey裡媽媽的台詞。最後,我說,媽媽幫你選擇漂亮的搭配好不好?讓爸爸帶著姐姐和妹妹出門玩兒了。
我試圖下床做一些家事,收拾一下房間。可是看到滿地散落的玩具、書籍、紙張,看到桌子上妹妹的沒有收拾的快乾燥的彩色黏土、散落得到處都是的彩色水筆,它們都像排山倒海的洪流向我湧來,我又因為情緒的上升而大腦充血失去安寧,我用意志拖著雙腳下樓,我陷入「是否要收拾家」、「是否要讀那些未讀完的書」、「是否要聽聽音樂、追追劇放鬆一下」的選擇困境裡。最後抱著書和ipad又躺在床上,試圖翻兩頁書的我最後放下書睡著了,睡到下午2點左右。
在夢中,我夢到我回到了小時候的家裡,那一面組合櫃因為多年沒人收拾,不僅蛛網絲連,在時間的催化下竟然起了膿瘡,透明的水泡裡滲出黏濕的長出蛆蟲的濃液⋯⋯我用カビキラー(除霉劑)不停噴灑。我醒了。我知道我不堪負重的來源之一是無窮無盡的家務。
為什麼家務這麼簡單卻那麼繁重,明明很快就可以收拾完,就是懶得開始?明明不收拾也可以活著,可是為什麼不收拾就像一種梗阻橫在心上,讓人坐立不安。我從樓上走到樓下,從客廳再走到臥室,看到臥室的角落勾連起來的小小的塵絮、窗台上鋪的一層用手指可以寫出清晰的字跡的灰塵、再看看孩子們凌亂的屋子⋯⋯我終究是用理性讓自己開啟了收拾的第一步:整理東西,然後擦拭桌面的灰塵、擦乾淨地板,慢慢這個「讓人感覺凌亂、崩潰甚至想逃離的家」終於變成了一個「家的樣子」,是一個「想享受的空間」了。
等到晚上爸爸和孩子們回來,我也沒有準備晚飯。我告訴他們,我今天沒有能量做晚飯了自行解決吧,結果他們自己做了晚餐。孩子們洗完澡睡了覺以後,我再一次很快睡著了,直到今天凌晨2點多聽到妹妹的聲音,過來看看她。我才知道,那個附身的「魔鬼」,她走了。
我知道,我最近睡眠不足。儘管我的生活每天簡單得像倉鼠踩滾輪一樣不用過多思考和準備,每天按時接送孩子們,安排孩子們起居休息,但是我依然睡眠不足。忙碌的間隙裡填滿了我的那麼一點點小小的渴望與追求,但是任何小事都是需要時間的,而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時,做了這個必然做不了那個,最後犧牲的只能是所剩無幾的睡眠時間,要麼早起、要麼晚睡。
我知道,儘管我努力尊重孩子的自由和快樂,努力看到孩子的優點和努力,努力不去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去比較,但是活在世俗裡的我這位老母親也難免不受「他人」的影響,我也焦慮孩子們的學習是否跟得上、與人相處有問題怎麼辦、是不是我的教育和陪伴出了問題⋯⋯
再加上,每次生理期前血清素不足,除了胸部腫脹帶來的負重感和疼痛感,被無數負面情緒填滿的心靈空間也擁擠不堪,理性思考的空間不足,猶如面目可怖的殭屍,而我的孩子可能面臨的就將是一個「魔鬼」媽媽。
有點像久病成良醫,每次在這種「精神低谷期」垂死掙扎時,好像也有了一套適合自己的處方。
1️⃣感覺狀態不好,先遠離孩子,以免孩子受無妄之災。這種時候,對孩子的包容度降為0。
2️⃣休息!能睡覺就睡覺,能不做事情就不做事情,接受自己需要「停下來」甚至停滯的階段。
3️⃣媽媽要有自己的時間。無論做什麼都可以,自己的時間,現在的我是早起看會兒書,睡前看會兒書。但是也要注意不要過度消耗自己,比如以前我為了跑步早上很早起床,結果睡眠不夠,所以現在也不跑步了。現在晚上有時候看書看得不想睡覺,同樣睡眠不足。
4️⃣實在解決不了的事情和情緒交給時間,相信時間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因為,一切都會過去,好的會過去,壞的也會過去。
5️⃣收拾家是一個讓人矛盾的事情,啟動它很難,但是一旦啟動了,收拾完了,心裡好像也被整理清掃過一樣,神清氣爽。聽說,不想做的事情,先做「兩分鐘」,然後就停不下來了。所以,我每次也鬥爭一番,再啟動兩分鐘。
六,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傾訴的通道,我是個「社交障礙者」,我在這方面最沒有信心,做得最糟糕。但是我努力寫日記用文字傾訴。
其實,做孩子需要成長,做大人(媽媽)何嘗不是。成長本身就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