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十二章第三节 阿姜考的修行方式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阿姜考是一位认真的头陀比丘,他坚毅果断、勇敢无畏,无论做什么都脚踏实地,全心投入。当他住在山中时,请求在家弟子护持供养,为他建造三条经行步道:第一条用来礼敬佛陀,第二条礼敬佛法,第三条则礼敬佛陀的声闻弟子僧团。他每天依照固定作息,分别在三条步道上行走礼敬,从不间断。

每天早上吃完饭后,他便在第一条步道上经行礼佛,直到中午。下午两点,他开始于第二条步道礼敬佛法,直到四点,然后扫地与沐浴。当所有日常与必要事务完成后,他便在第三条步道上行走,礼敬僧伽,直到晚间十点或十一点。接着稍作禅坐,然后就寝。凌晨醒来后,他便再次入定禅修,直到黎明,再次经行,直到外出托钵为止。

有几晚他整夜禅坐不动,直到天亮才起身。即使在平时,当他入定禅修后,结束时心仍异常明亮。而当他彻夜禅坐时,整个物质世界似乎完全从他心中消失,连身体的感受也彷佛消退。从观察苦受开始,一直到苦受消融,进入极为微妙与超凡的宁静状态,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奇妙经历。当下唯一存在的只有「觉知」,而这纯粹的「觉知」带来了难以言喻的平静与喜悦。他的内心完全无任何所缘,亦即,一切存在与支撑的条件都同时消失。这状态持续到内心自然退出为止,之后所缘才一点一滴恢复,然后他又依循平常方式修行。

当内心统合并进入「一境性」时,即使停留数小时,也不会感觉时间漫长。这就是「心法合一」的境界,内心中不再存在任何二元对立或相对性。一旦出定,便能确知刚才内心安住于定境之中,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阿姜考说:「无论哪一晚,只要我的心轻易入定,自在地达到一境性,就算整夜静坐,感觉也像只坐了两三个小时而已,毫无障碍。」

阿姜考遇到的危险,多数与大象有关。他说:「继上一次遭遇大象不久,我又在南邦府美庞县遇见一头巨象,这次几乎丧命。那是一头真正的森林野象,不像先前那头曾与人类生活、受人照顾。」

那是深夜,阿姜考正在经行禅修,忽然听见丛林中树枝断裂与撞击声愈来愈近,野象正朝他奔来,情势危急,根本无法逃脱。他想起森林野象怕火,便立刻离开步道,取出仅剩的蜡烛,一根根插在步道两旁并迅速点燃。这画面对人来说也许祥和美丽,但无法预测大象会如何反应。

当他刚点燃完蜡烛,大象已近在咫尺,他无路可逃,只能于心中发下「真实决意」,祈求佛法僧的威德加持,护佑他这名佛陀的仆人,免于大象攻击。此时,大象停在距他仅两公尺远的步道旁,两耳张开,站立不动,庞大如小山,在烛光中轮廓清晰。

同时,阿姜考继续行走,彷佛全然不在意这头大象,尽管他其实吓得几乎喘不过气。当他首次见到这头气势汹汹的大象时,他立即将「Buddho」紧紧把握于心,不让心念离开,唯此是他当下唯一的避难所。此时,「Buddho」与他的心识合而为一,恐惧全消,内心只剩纯粹「觉知」与不断默念「Buddho」。

那只大象宛如山岳般矗立,双耳张开,静静注视他,似未准备好接纳任何友善接触。牠当初直奔阿姜考而来,似要将他踩死,但当走到面前时却停住,如石像般静止不动。

当心与「Buddho」合一后,阿姜考恐惧尽除,甚至勇气倍增,几乎想走上前去。然而他冷静思考后意识到,直接靠近如此凶猛的野兽,是一种骄慢与鲁莽的行为,因此他仍保持勇敢但克制地继续经行,彷佛无事发生。

这头象在原地站了一小时左右,那些长时间燃烧的蜡烛也差不多熄灭了。最后,大象慢慢退后,转身离去,进入森林觅食,仍可听见牠折断树枝与踩踏枯木的声音。

这是阿姜考首次亲身体会「Buddho」与内心合一的力量。在生死交关的时刻,无处可逃,他唯有诚实面对、深切修持,即便死亡也坦然接受。这次经验让他坚定信心:只要心与「Buddho」自然地融合,任何外在力量皆无法伤害他。他说,这信念自此根植不移。

奇妙的是,这头大象靠近他时并未暴躁失控,反而安详站立,静看他经行,不显一丝不耐。当牠看够了,便退回林中寻食,毫无攻击之意。

对这头象的慈悲与感激,阿姜考不亚于先前那头驯象。这头象自出生即生活在森林,年龄恐已超过百岁。由于牠不懂人语,阿姜考未与其交谈,只专心经行。村民后来告诉他,这是象群中的老象王,不知为何独自出游,也许只是暂时离群。

大象离去后,阿姜考仍心怀惊奇,继续经行。他深刻体悟此象之出现,正是帮助他领会「法」中关于恐惧与无畏的奥义,使他对正法产生绝对清晰与确信。对他而言,这头大象彷佛是天神遣来的圣象。

因为森林中的野象通常不亲近人类,亦不会和平对待人,除非被制服才会逃跑。但这只象主动靠近,眼神清明,完全未被火光惊吓,更未表现任何伤人之意。牠威严地走到他面前,静立一小时后转身离去,彷佛一位「老大」。

这件事令他印象深刻,至今难忘。自那时起,无论行脚何处,他都不再畏惧,因为内心对佛法已深信不疑。正如《法句经》所言:「法会守护修道者。」佛法绝不会遗弃实修之人,任其如朽木般埋没于泥水之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e Chiao的沙龍
5會員
371內容數
據說,他化自在天神能自在運用化樂天神所創之樂境,於中變化無窮,樂享無邊。而文學家,亦如化樂天神,以才情妙筆幻化文字世界,讓流連忘返。正因此,本坊取名『他天化樂天書坊』,廣收古今經典文學,如《搜神記》《元曲》《酉陽雜俎》《子不語》《廣異記》等白話譯文。另亦收錄坊主個人遊記、言情、推理、怪談等創作,期以文會友,自娛娛人。
Joe Chia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0
有一次,阿姜考与另一位比丘在同一个地方度过雨安居。一天的深夜里,夜深人静,他在一间小茅棚里静坐。同一时间,有一头大象被主人放出来在森林里散步游荡,并在那一带找食物。他不知道这头大象打哪儿来的,但大象慢慢向他的小茅棚后面走近。就在大象抵达小屋后方时,有一块大石头挡住了牠的去路,大象无法靠近小茅棚。当大
Thumbnail
2025/10/20
有一次,阿姜考与另一位比丘在同一个地方度过雨安居。一天的深夜里,夜深人静,他在一间小茅棚里静坐。同一时间,有一头大象被主人放出来在森林里散步游荡,并在那一带找食物。他不知道这头大象打哪儿来的,但大象慢慢向他的小茅棚后面走近。就在大象抵达小屋后方时,有一块大石头挡住了牠的去路,大象无法靠近小茅棚。当大
Thumbnail
2025/10/20
阿姜曼在写到关于顽强的决心和愤怒的文章时,我们认为来讲述一位头陀比丘的故事可能会更好,他就是阿姜曼传法中期的一位弟子,因为这则故事阐释了当比丘与烦恼正面对决时与修行有关的顽强决心和愤怒,这一位比丘就是阿姜考,他在修行的过程中便深受这两种因缘的强烈影响,至今依旧。但我们必须向读者解释,这一位比丘在现代
Thumbnail
2025/10/20
阿姜曼在写到关于顽强的决心和愤怒的文章时,我们认为来讲述一位头陀比丘的故事可能会更好,他就是阿姜曼传法中期的一位弟子,因为这则故事阐释了当比丘与烦恼正面对决时与修行有关的顽强决心和愤怒,这一位比丘就是阿姜考,他在修行的过程中便深受这两种因缘的强烈影响,至今依旧。但我们必须向读者解释,这一位比丘在现代
Thumbnail
2025/10/20
第一节 贪欲的本质&断苦与无明 如果没有正念,不知节制并拥抱迎向贪婪(lobha),就会像一只等待世界毁灭的动物,因为此人从未对他人做过任何一件好事。这就像一种世人都非常害怕的瘟疫或病毒,一旦染上了便很难治愈。这是一种病人可能会活着的时候便打算放弃治疗的绝症,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
Thumbnail
2025/10/20
第一节 贪欲的本质&断苦与无明 如果没有正念,不知节制并拥抱迎向贪婪(lobha),就会像一只等待世界毁灭的动物,因为此人从未对他人做过任何一件好事。这就像一种世人都非常害怕的瘟疫或病毒,一旦染上了便很难治愈。这是一种病人可能会活着的时候便打算放弃治疗的绝症,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40803 寫在< 普巴金剛佛 >布施供養迴向之後 那年,本尊練習完成後的某天夜裡,在山上的鐵皮屋,接受大善知識的指導。 他說:你應該開始學習「不空成就佛」的法門了。 我:啊?不空成就佛?為何? 大善知識依著往常的習慣,吸了一口煙,沒有任何回答,只是看著我,淡淡笑了一
Thumbnail
20240803 寫在< 普巴金剛佛 >布施供養迴向之後 那年,本尊練習完成後的某天夜裡,在山上的鐵皮屋,接受大善知識的指導。 他說:你應該開始學習「不空成就佛」的法門了。 我:啊?不空成就佛?為何? 大善知識依著往常的習慣,吸了一口煙,沒有任何回答,只是看著我,淡淡笑了一
Thumbnail
我佛這位家教十分慈悲,我想祂的時候就來,我翹課祂就離開。
Thumbnail
我佛這位家教十分慈悲,我想祂的時候就來,我翹課祂就離開。
Thumbnail
出發前準備 <21天的阿育吠陀自我照顧計畫> 確定現階段人生適合開始一項轉變重大的計畫 使用一本全新的日誌擬訂計畫-阿育吠陀專用的日誌本 檢視目前狀態 設定意象 整理居家環境
Thumbnail
出發前準備 <21天的阿育吠陀自我照顧計畫> 確定現階段人生適合開始一項轉變重大的計畫 使用一本全新的日誌擬訂計畫-阿育吠陀專用的日誌本 檢視目前狀態 設定意象 整理居家環境
Thumbnail
最近聽說阿難的工作「好像」有些異動,今早上完舍利弗尊者的「佛法概論」,我連忙趕緊到法堂,走到了門口,我往內探了探,生怕一走進去,剛好遇到佛陀──還好,只有阿難在。
Thumbnail
最近聽說阿難的工作「好像」有些異動,今早上完舍利弗尊者的「佛法概論」,我連忙趕緊到法堂,走到了門口,我往內探了探,生怕一走進去,剛好遇到佛陀──還好,只有阿難在。
Thumbnail
在祇園的生活很規律,平常除了上課、打坐、托缽,還要輪組打掃、整理環境,每半年換一次組別,上回我和二十億同組,這學期開始,和周利槃陀伽分到同一組。
Thumbnail
在祇園的生活很規律,平常除了上課、打坐、托缽,還要輪組打掃、整理環境,每半年換一次組別,上回我和二十億同組,這學期開始,和周利槃陀伽分到同一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