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聯合國新出的森林金融報告揭示了全球相關投資持續成長,和過往相比已有大幅進步。但對於當前的總體保育目標來說,依然還有很大的填補空間。
新聞來源網址請參考。
森林投資熱潮再起,2025 年自然為本氣候行動資金翻倍成長
全球資金正重新聚焦於森林。根據 UNEP 發布的《2025 森林金融現況報告》,在多年資金短缺後,投入永續森林管理、復育與保育的投資明顯回升。各國政府、企業與國際機構如今正把更多資金導入 nature-based solutions(自然為本解方),作為全球氣候策略的重要一環。報告顯示,儘管目前的資金規模仍不足以全面遏止森林砍伐,但自 2020 年以來,森林相關投資的成長速度顯著加快。若這股趨勢延續下去,森林將在氣候變遷減緩與綠色經濟復甦中扮演更關鍵的角色。
森林投資熱浪興起
2020 至 2024 年間,流向森林與自然為本氣候解方的全球資金幾乎成長一倍。報告估計,目前每年約有 235 億美元投入森林保護與復育,相較五年前不到 120 億美元,成長幅度可觀。
公共資金依舊是主要動力,約占總額六成,各國政府與開發銀行主要資助造林、社區森林經營與永續農業計畫。
但私人資本正快速追上。私人投資如今占森林金融的比重已達四成,而在 2020 年時僅約為四分之一。
推動這股成長的關鍵因素包括企業對「淨零排放」的承諾增加,以及碳市場持續擴張。對經核證的森林碳權需求上升,促使企業積極投入拉丁美洲、東南亞與非洲的造林與避免毀林專案。
同時,「混合融資」(blended finance)模式逐漸成為主流──透過結合公共部門的風險擔保與私人資金投入,讓自然資產專案更具「可融資性」。這類機制正吸引原本因長期回收期與高風險而避開林業的機構投資者進場。
自然成為新的經濟引擎
森林投資的經濟價值愈加明確。根據 UNEP 資料,森林每年可吸收約 76 億公噸二氧化碳,約占全球排放量的五分之一,但實際獲得的氣候資金卻不到 2%。
《2025 年森林金融報告》指出,增加森林投資不僅能減碳,還能帶來高額回報──每投入 1 美元於森林復育,便可產生最高 30 美元的生態系服務價值,包括水資源調節、土壤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維護等效益。
同時,永續林業的就業機會也持續上升。全球森林相關產業已僱用逾 3,000 萬名勞動者,多數分布於農村地區。根據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的預測,若持續擴大復育與造林,到 2030 年有望再新增 1,500 萬個綠色就業機會。
在政策與實踐層面,已有多個國家取得進展。過去曾是毀林熱區的巴西與印尼,現正擴大保育誘因並吸引國際資金投入森林保護。
非洲方面,加納與加彭正推進 REDD+(減少毀林與森林退化排放)計畫,將碳收益直接與森林治理改善掛鉤,建立更具永續性的發展模式。
私人資本積極投入森林市場
過去屬於小眾領域的森林投資,近年已逐漸成為主流。資產管理公司、跨國企業與影響力投資者正加速投入林業與土地利用專案,尋求兼具獲利與減碳效益的投資機會。
根據《2025 年森林金融現況報告》,2024 年私人資金流入已接近 90 億美元,主要來自大型氣候基金、企業購買碳權與綠色債券發行。
其中,「永續掛鉤債券與貸款」(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s and loans)正成為關鍵金融工具,這類產品將利率或還款條件與具體的永續成果相連,例如造林面積或碳排減量。
幾項值得注意的案例包括:
- 印尼與智利等國透過發行主權綠色債券,籌得數十億美元資金用於森林保護;
- Nestlé 與 Unilever 投資於農林業供應鏈的造林合作計畫;
- Mirova、Climate Asset Management 與 &Green Fund 等基金,共同管理超過 50 億美元的自然為本資產。
同時,私人部門也積極進入自願性碳市場。2024 年全球自願碳權需求估計達 2.5 億噸二氧化碳,其中森林專案約占交易總量的一半,顯示林業已成為碳市場的核心支柱之一。
全球森林資金缺口仍巨大
儘管森林投資成長顯著,距離達成 2030 年的全球森林與土地利用目標仍有巨大差距。報告指出,年度投資規模需提升至 4,600 億美元,約為目前的 20 倍。
資金缺口源自多項結構性問題:土地權屬不明確、在地專案發展不足,以及投資回報數據有限。在許多地區,小農仍難以取得負擔得起的融資,用於推動永續農業與造林。
不過,國際氣候融資機制正逐步發揮作用。Green Climate Fund(綠色氣候基金)與 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全球環境基金)已擴大森林相關計畫。自 2020 年以來,透過多邊機制承諾的資金總額已超過 60 億美元,支援超過 50 個國家進行森林保護與復育工作。
報告同時指出,若能有效降低信貸風險,新興市場——尤其是非洲與拉丁美洲——有潛力吸引更大規模的投資。「混合融資」(blended finance)依然被視為推動此一轉變、縮小資金落差的關鍵手段。
誠信與創新並行,森林金融邁向更高標準
《2025 年森林金融報告》強調,未來的森林投資必須真正產生具體而可衡量的影響,這意味著提升透明度並防止漂綠(greenwashing)成為核心目標。
多項新的全球標準正在落實。Integrity Council for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自願性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與 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森林管理委員會,FSC)正協調各類認證體系,確保其符合氣候誠信原則。這些措施涵蓋衛星監測、標準化碳盤查,以及強化的社區參與機制。
報告指出,2024 年啟動的私人森林專案中,已有超過七成採用第三方驗證制度,顯示市場對「可信度」的要求正迅速提高。這些標準化架構讓投資人更有信心,其資金確實轉化為實際的環境與社會成效。
同時,科技創新也推動森林金融邁向新階段。遙測技術、人工智慧監測系統與區塊鏈追溯機制等數位工具,正使專案管理與投資報告更精準、更透明。
從「數十億」邁向「數兆」:森林金融的下一個階段
《2025 年森林金融現況報告》整體基調樂觀。報告指出,森林金融已進入加速期,政府、投資者與地方社區的合作日益緊密,資金流動顯著增加。
若當前成長趨勢持續,至 2030 年全球森林投資年額有望突破 500 億美元,為 2020 年的四倍以上。不過,報告也提醒,這距離實現全球森林保護目標仍有相當差距。
根據 UNEP 與 World Bank 的分析,若要讓自然為本的投資邁向「兆美元級」規模,全球金融體系須進行結構性改革,包括:
- 將森林納入各國氣候政策與綠色經濟復甦方案;
- 擴大碳定價與自然信用市場的規模;
- 提升資訊透明度並強化地方治理能力。
儘管森林砍伐壓力依舊存在,森林金融的崛起帶來新的希望。這個領域如今不再是環保的邊陲議題,而是全球氣候與經濟戰略的重要支柱。
森林不僅能吸收碳、維繫生計,也守護生物多樣性。若能擴大資金動員規模,將使森林從氣候變遷的受害者,轉變為推動氣候韌性與永續發展的關鍵力量。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全球森林保育現況:2030年森林目標面臨嚴峻挑戰
Netflix 投資美國森林碳權:從娛樂巨頭到 ESG 行動藍圖
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核准多項生物炭與森林經營方法學
JPMorgan 投資 2.1 億美元造林碳權
微軟採購永續林業管理碳權,為企業淨零立下新標竿
造林碳抵換不可行?財務與空間的限制
北美森林碳權協定評估:品質、挑戰與改進方向
全球森林碳市場:現況、挑戰與改善建議
改良式森林經營碳權專案:方法學協議比較與潛在風險
從太空監測到碳市場信任:Space Intelligence 重塑森林碳權未來
美洲熱帶森林適應性無法跟上氣候變遷速度
林業碳權:永續林業的 IFM
林業碳權:重新造林的 ARR
林業碳權:減少毀林的 RED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