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這是一個過去手上操刀的案子,提供給各位思考下,其實.....碳移除併不難!
在A國西海岸的一處沉寂砂坑裡,卡車輪跡蜿蜒成一條灰白的曲線。曾經的採沙場,如今堆滿被遺棄的煤灰、鋼渣、水泥塊與建築廢料。這片看似「無用」的土地,即將成為東南亞首個結合 Biochar(生物炭)+ERW(強化風化)+CTS(碳轉石)+ARR(再生林碳匯) 的「超3D碳封存」示範區。
這個名為 「綠x石計畫」(x Project) 的新型碳封存投資案,不僅在BiCRS工程設計上融合了能源、礦化、林業與再生技術,更在理念上嘗試回答一個全球都在思考的問題——廢棄地能否成為未來碳中和的核心礦脈?
一、從「廢礦坑」到「儲碳礦」:碳封存的新地景
綠x石計畫的選址,原是一座深約三公尺的採沙場。多年棄置後,坑底滲水、雜草叢生,部分區域甚至被非法填入事業廢棄物。這樣的環境,對開發商而言往往是「毒地」——昂貴的整治成本與低地價值讓人望而卻步。
但對這個團隊而言,這正是「零碳再生」的完美實驗場。
他們的構想很簡單:把污染轉化為封存,把廢棄變成永續,把無用之地變成可呼吸的儲碳礦層。
團隊從當地王室擁有的地產入手,獲得使用授權。該地區周邊分布大量的 EFB(油棕空果串)與橡膠木 副產物,這些被當作農業廢料的資源,成了再生能源與生物炭的原料來源。
透過熱裂解技術(Pyrolysis),EFB與橡膠木被轉化為 Biochar,在高溫無氧環境下碳化,穩定封存碳元素,同時釋放出可供發電的 Syngas(合成氣)。
這些生物炭並非只是「燒木頭」。它們將與煤灰、鋼渣、水泥粉末一同混合,構成「ERW(Enhanced Rock Weathering, 強化風化)」的核心層——一個模仿地質風化作用的人工礦化反應體系,讓CO₂在其中被轉化為穩定的碳酸鹽礦物。更關鍵的是,封存層內還設置了 CTS(Carbonate Trap System, 碳轉石系統),這是一種以高鹼性材料(如鋼渣、水泥塊、石灰岩)為基質的碳酸化模組。當工業廢氣或合成氣燃燒後的CO₂導入系統,便與封存層中的鈣、鎂離子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鈣與碳酸鎂。這些礦物形態的碳,幾乎不可逆地固定在地層之中,成為一種人造永凍層。將二者技術合而為一,創造出一個新工法新技術!
而在封層穩定後,表層將重新覆土,種植橡膠樹與本地喬木,形成 ARR(Afforestation, Reforestation and Revegetation, 再生林碳匯)。
如此一來,這個三維結構就具備了地表、地層、氣體三層封存能力——可以被形容為「超3D永續儲碳礦」或Hype BECCS...... 。
二、碳封存不只是科學,更是一場經濟革命
綠x石計畫的開發者,並非單純追求環保指標,而是試圖創造一個能被市場接受、可複製、具高投報率的永續投資模型。
全球碳市場正快速擴張——根據世界銀行的《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4》,全球碳交易規模將於2030年前突破1兆美元。
而高品質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信用的價格,早已從過去的10美元/噸飆升至每噸 150美元以上。
綠x石計畫鎖定的市場包括 Puro.Earth(歐洲CDR交易所)、Verra(自願碳標準平台) 及 EU ETS(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並將向企業ESG基金與主權綠色投資人開放參與。
專案顧問指出:「這不僅是環保工程,更是一個低碳金融的實驗。A國正在嘗試將『碳』轉化為新貨幣單位。」
三、技術堆疊:Biochar × ERW × CTS × ARR 的「四重奏」
若說傳統碳封存像單聲道錄音,那綠x石計畫的技術組合就是一場交響樂。
Biochar 是主旋律——生物炭以高比表面積和穩定碳結構聞名,每噸可封存約3.66噸CO₂。
ERW 是節奏鼓點——藉由粉碎礦渣與水泥塊,模擬地質風化過程,加速二氧化碳與礦物反應。
CTS 是低音弦——在封閉環境中推動碳酸化,將氣體碳轉為岩石碳。
ARR 則是高音旋律——再生林將土地復育與碳吸收結合,提供持續的碳匯與生態修復價值。
這四項技術互補而非疊床。
生物炭提升風化材料的孔隙率與反應效率; ERW提供CO₂的長期礦化通道; CTS封閉反應,使碳酸鹽穩定不釋放; ARR最終重塑地表景觀,恢復生態循環。
若將整個系統剖面想像成一個「地球縮影」,那它的運作過程便是模擬自然界耗時千年的碳循環,只不過人類用工程學將其濃縮在幾年之內完成。
四、社會責任:讓碳經濟回到社區
這個計畫的另一層意義,是它企圖讓碳封存不再是大型能源企業的專利,而是地方社區可參與的綠色經濟模式。
官方規劃顯示,計畫將創造 300個以上的直接就業機會,涵蓋生物炭製造、廢料處理、植林與MRV(監測、報告、驗證)工作。
同時,透過ESG合作,吸引企業以「投資碳礦」形式參與,而非單純購買抵換碳。
專案方宣稱,整個封存過程將採用全程數據化管理,未來有望導入 區塊鏈dMRV系統,以提高透明度與可追溯性。
此外,該區500公頃的廢棄砂坑經封層穩定後,將轉為水源保育地與社區林地,預期可改善區域水質與空氣品質。
這不僅是一個碳工程,更是一場「里山式」的社會實驗——讓地方經濟與自然共榮。
五、從東協視角看A國:碳中和競賽新布局
綠x石計畫的出現,正好踩在東協碳市場競爭的節點上。
印尼在2024年啟動 SRN-PPI 全國註冊系統並實施強制性LoA/CA授權;
泰國則推進 Premium T-VER 與 Climate Change Act,將自願市場逐步升格為準合規市場;
而A國正在透過MGTC(Malaysia Green Technology Corporation)推動 Biochar、CCUS與EFB利用政策,力圖在碳捕捉技術上取得領先地位。
綠x石計畫可視為A國版本的「Article 6.4試驗田」——既具技術創新,也兼顧主權碳信用的未來潛力。
若能與TGO(泰國)、NDC(印尼)進行跨國碳信用互認,它將有機會成為東協首批「PACM級」(Paris Agreement Compliance Market)專案之一。
業界人士指出,A國的優勢在於其天然資源多樣性與工業副產物供應穩定。
EFB、橡膠木、鋼渣、水泥塊——這些原本被棄置的副產品,反而構成了完整的碳循環供應鏈。 「這不是單一產業的轉型,而是整個工業生態的再設計,」顧問團隊表示,「當廢棄物變成資產,污染就變成能源。」
六、投資邏輯:從碳信用到永續金融
財務模型中,綠x石計畫預計每年創造 2,200萬美元 收益。
除了碳信用銷售外,還包括生物炭商品化、廢料回收費用、以及再生能源發電收益。
投資方包括境內ESG基金、綠色基建公司與私人股權機構,並與歐洲碳交易平台展開合作洽談。
若成功認證,綠x石計畫將成為A國第一個取得 Puro.Earth CORC(Carbon Removal Certificate) 的土地型碳移除專案。
七、文化哲學:從里山到碳山的思想延伸
計畫的簡報最後一句寫著:「善用無用大用,里山文化傳承,減法時代來臨,行以無悔策略。」
這不是口號,而是一種設計哲學。
在日本,里山(Satoyama)象徵人與自然的共生系統——山林、農田、水源與村落共構的生命共同體。
而綠x石計畫試圖把這種理念轉譯成21世紀的永續科技語言: 讓人造工程回歸自然循環,讓碳封存成為生態的一部分,而非與生態對立的結果。
這種文化視角讓計畫不只是「低碳產業」,更像一場以人文為底的永續實驗。
它不僅封存碳,也封存了未來的價值觀——在一個以「加法」為主導的開發時代,提出「減法」與「修復」的新文明觀。
八、結語:A國的碳新革命
隨著全球碳市場進入合規化時代,東南亞的每一個國家都在尋找自己的定位。
印尼靠政策壟斷,泰國靠制度升級,而A國選擇靠創新。
「綠x石計畫」並不只是環保標竿,它是一個原型——
一個將工業廢料、土地修復、能源轉化與碳金融合而為一的原型。
當第一層生物炭與風化物交錯壓入坑底時,這片沉寂多年的砂坑,也許正見證著亞洲第一座人造碳礦的誕生。
它不再是環境的傷疤,而是氣候轉型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