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廢棄砂坑到碳封存未來,打造一座「超3D永續儲碳礦」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先說....這是一個過去手上操刀的案子,提供給各位思考下,其實.....碳移除併不難!

在A國西海岸的一處沉寂砂坑裡,卡車輪跡蜿蜒成一條灰白的曲線。曾經的採沙場,如今堆滿被遺棄的煤灰、鋼渣、水泥塊與建築廢料。這片看似「無用」的土地,即將成為東南亞首個結合 Biochar(生物炭)+ERW(強化風化)+CTS(碳轉石)+ARR(再生林碳匯) 的「超3D碳封存」示範區。

這個名為 「綠x石計畫」(x Project) 的新型碳封存投資案,不僅在BiCRS工程設計上融合了能源、礦化、林業與再生技術,更在理念上嘗試回答一個全球都在思考的問題——廢棄地能否成為未來碳中和的核心礦脈?


一、從「廢礦坑」到「儲碳礦」:碳封存的新地景

綠x石計畫的選址,原是一座深約三公尺的採沙場。多年棄置後,坑底滲水、雜草叢生,部分區域甚至被非法填入事業廢棄物。這樣的環境,對開發商而言往往是「毒地」——昂貴的整治成本與低地價值讓人望而卻步。

但對這個團隊而言,這正是「零碳再生」的完美實驗場。

他們的構想很簡單:把污染轉化為封存,把廢棄變成永續,把無用之地變成可呼吸的儲碳礦層。

團隊從當地王室擁有的地產入手,獲得使用授權。該地區周邊分布大量的 EFB(油棕空果串)與橡膠木 副產物,這些被當作農業廢料的資源,成了再生能源與生物炭的原料來源。

透過熱裂解技術(Pyrolysis),EFB與橡膠木被轉化為 Biochar,在高溫無氧環境下碳化,穩定封存碳元素,同時釋放出可供發電的 Syngas(合成氣)

這些生物炭並非只是「燒木頭」。它們將與煤灰、鋼渣、水泥粉末一同混合,構成「ERW(Enhanced Rock Weathering, 強化風化)」的核心層——一個模仿地質風化作用的人工礦化反應體系,讓CO₂在其中被轉化為穩定的碳酸鹽礦物。更關鍵的是,封存層內還設置了 CTS(Carbonate Trap System, 碳轉石系統),這是一種以高鹼性材料(如鋼渣、水泥塊、石灰岩)為基質的碳酸化模組。當工業廢氣或合成氣燃燒後的CO₂導入系統,便與封存層中的鈣、鎂離子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鈣與碳酸鎂。這些礦物形態的碳,幾乎不可逆地固定在地層之中,成為一種人造永凍層。將二者技術合而為一,創造出一個新工法新技術!

而在封層穩定後,表層將重新覆土,種植橡膠樹與本地喬木,形成 ARR(Afforestation, Reforestation and Revegetation, 再生林碳匯)

如此一來,這個三維結構就具備了地表、地層、氣體三層封存能力——可以被形容為「超3D永續儲碳礦」或Hype BECCS...... 。


二、碳封存不只是科學,更是一場經濟革命

綠x石計畫的開發者,並非單純追求環保指標,而是試圖創造一個能被市場接受、可複製、具高投報率的永續投資模型。

全球碳市場正快速擴張——根據世界銀行的《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4》,全球碳交易規模將於2030年前突破1兆美元

而高品質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信用的價格,早已從過去的10美元/噸飆升至每噸 150美元以上

綠x石計畫鎖定的市場包括 Puro.Earth(歐洲CDR交易所)Verra(自願碳標準平台)EU ETS(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並將向企業ESG基金與主權綠色投資人開放參與。

專案顧問指出:「這不僅是環保工程,更是一個低碳金融的實驗。A國正在嘗試將『碳』轉化為新貨幣單位。」


三、技術堆疊:Biochar × ERW × CTS × ARR 的「四重奏」

若說傳統碳封存像單聲道錄音,那綠x石計畫的技術組合就是一場交響樂。

Biochar 是主旋律——生物炭以高比表面積和穩定碳結構聞名,每噸可封存約3.66噸CO₂。

ERW 是節奏鼓點——藉由粉碎礦渣與水泥塊,模擬地質風化過程,加速二氧化碳與礦物反應。

CTS 是低音弦——在封閉環境中推動碳酸化,將氣體碳轉為岩石碳。

ARR 則是高音旋律——再生林將土地復育與碳吸收結合,提供持續的碳匯與生態修復價值。

這四項技術互補而非疊床。

生物炭提升風化材料的孔隙率與反應效率; ERW提供CO₂的長期礦化通道; CTS封閉反應,使碳酸鹽穩定不釋放; ARR最終重塑地表景觀,恢復生態循環。

若將整個系統剖面想像成一個「地球縮影」,那它的運作過程便是模擬自然界耗時千年的碳循環,只不過人類用工程學將其濃縮在幾年之內完成。


四、社會責任:讓碳經濟回到社區

這個計畫的另一層意義,是它企圖讓碳封存不再是大型能源企業的專利,而是地方社區可參與的綠色經濟模式。

官方規劃顯示,計畫將創造 300個以上的直接就業機會,涵蓋生物炭製造、廢料處理、植林與MRV(監測、報告、驗證)工作。

同時,透過ESG合作,吸引企業以「投資碳礦」形式參與,而非單純購買抵換碳。

專案方宣稱,整個封存過程將採用全程數據化管理,未來有望導入 區塊鏈dMRV系統,以提高透明度與可追溯性。

此外,該區500公頃的廢棄砂坑經封層穩定後,將轉為水源保育地與社區林地,預期可改善區域水質與空氣品質。

這不僅是一個碳工程,更是一場「里山式」的社會實驗——讓地方經濟與自然共榮。


五、從東協視角看A國:碳中和競賽新布局

綠x石計畫的出現,正好踩在東協碳市場競爭的節點上。

印尼在2024年啟動 SRN-PPI 全國註冊系統並實施強制性LoA/CA授權;

泰國則推進 Premium T-VERClimate Change Act,將自願市場逐步升格為準合規市場;

而A國正在透過MGTC(Malaysia Green Technology Corporation)推動 Biochar、CCUS與EFB利用政策,力圖在碳捕捉技術上取得領先地位。

綠x石計畫可視為A國版本的「Article 6.4試驗田」——既具技術創新,也兼顧主權碳信用的未來潛力。

若能與TGO(泰國)、NDC(印尼)進行跨國碳信用互認,它將有機會成為東協首批「PACM級」(Paris Agreement Compliance Market)專案之一。

業界人士指出,A國的優勢在於其天然資源多樣性與工業副產物供應穩定。

EFB、橡膠木、鋼渣、水泥塊——這些原本被棄置的副產品,反而構成了完整的碳循環供應鏈。 「這不是單一產業的轉型,而是整個工業生態的再設計,」顧問團隊表示,「當廢棄物變成資產,污染就變成能源。」


六、投資邏輯:從碳信用到永續金融

財務模型中,綠x石計畫預計每年創造 2,200萬美元 收益。

除了碳信用銷售外,還包括生物炭商品化、廢料回收費用、以及再生能源發電收益。

投資方包括境內ESG基金、綠色基建公司與私人股權機構,並與歐洲碳交易平台展開合作洽談。

若成功認證,綠x石計畫將成為A國第一個取得 Puro.Earth CORC(Carbon Removal Certificate) 的土地型碳移除專案。


七、文化哲學:從里山到碳山的思想延伸

計畫的簡報最後一句寫著:「善用無用大用,里山文化傳承,減法時代來臨,行以無悔策略。

這不是口號,而是一種設計哲學。

在日本,里山(Satoyama)象徵人與自然的共生系統——山林、農田、水源與村落共構的生命共同體。

而綠x石計畫試圖把這種理念轉譯成21世紀的永續科技語言: 讓人造工程回歸自然循環,讓碳封存成為生態的一部分,而非與生態對立的結果。

這種文化視角讓計畫不只是「低碳產業」,更像一場以人文為底的永續實驗。

它不僅封存碳,也封存了未來的價值觀——在一個以「加法」為主導的開發時代,提出「減法」與「修復」的新文明觀。


八、結語:A國的碳新革命

隨著全球碳市場進入合規化時代,東南亞的每一個國家都在尋找自己的定位。

印尼靠政策壟斷,泰國靠制度升級,而A國選擇靠創新。

「綠x石計畫」並不只是環保標竿,它是一個原型——

一個將工業廢料、土地修復、能源轉化與碳金融合而為一的原型。

當第一層生物炭與風化物交錯壓入坑底時,這片沉寂多年的砂坑,也許正見證著亞洲第一座人造碳礦的誕生。

它不再是環境的傷疤,而是氣候轉型的起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CM 陋室說書
3會員
70內容數
合規碳信用 : 國際規則 → 各國制度 → 市場轉型! 合規碳信用的發展路徑,是從《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國際規則出發,由各國立法制度化,最終推動市場從自願性信用轉向合規信用。未來能真正「抵稅、履約、計入國家帳本」的碳信用,只會是合規體系下的產品。
PACM 陋室說書的其他內容
2025/10/20
當世界主要經濟體逐步轉向《巴黎協定》第六條(#Article6_4ER)架構時, 東南亞這片由森林、工業與新興經濟並存的區域,也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制度語言。 這套語言的名稱,叫作 ACCF(ASEAN Common Carbon Framework)——東協共同碳框架。 ACCF 並非自上而下的政
Thumbnail
2025/10/20
當世界主要經濟體逐步轉向《巴黎協定》第六條(#Article6_4ER)架構時, 東南亞這片由森林、工業與新興經濟並存的區域,也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制度語言。 這套語言的名稱,叫作 ACCF(ASEAN Common Carbon Framework)——東協共同碳框架。 ACCF 並非自上而下的政
Thumbnail
2025/10/20
From Financial Law to Climate Governance—How Thailand Quietly Redefined the Future of Carbon Markets Thailand is quietly rewriting the rules of the g
2025/10/20
From Financial Law to Climate Governance—How Thailand Quietly Redefined the Future of Carbon Markets Thailand is quietly rewriting the rules of the g
2025/10/20
泰國,這個在東南亞被視為新興金融科技與氣候治理雙重改革的國家,正悄悄改寫全球碳市場的遊戲規則。當世界多數國家仍在自願碳市場(VCC)與合規碳市場(CCC)之間搖擺,討論如何用區塊鏈提升透明度、如何在金融法與環境法之間找到平衡時,泰國卻率先走出第三條路——以現有的國家金融法律為基礎,自行建立一個政府主
2025/10/20
泰國,這個在東南亞被視為新興金融科技與氣候治理雙重改革的國家,正悄悄改寫全球碳市場的遊戲規則。當世界多數國家仍在自願碳市場(VCC)與合規碳市場(CCC)之間搖擺,討論如何用區塊鏈提升透明度、如何在金融法與環境法之間找到平衡時,泰國卻率先走出第三條路——以現有的國家金融法律為基礎,自行建立一個政府主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你們有淨灘過嗎? 跟著專家淨灘吧! 近期「淨灘」活動在台灣極為盛行,也有各大企業搶著認養海灘、舉辦淨灘活動,但是台灣這麼多人「淨灘」,為何海邊的垃圾還是源源不絕的呢?跟著專家淨灘吧!
Thumbnail
你們有淨灘過嗎? 跟著專家淨灘吧! 近期「淨灘」活動在台灣極為盛行,也有各大企業搶著認養海灘、舉辦淨灘活動,但是台灣這麼多人「淨灘」,為何海邊的垃圾還是源源不絕的呢?跟著專家淨灘吧!
Thumbnail
Thumbnail
Thumbnail
咒語描述: 繪製一個淺橘色類似於無定形的結構石頭地形地貌,內部有幾個淺橘色凹形狀的大峽谷岩石。混合不同深淺的灰橘色大峽谷的石頭材質,表現出粗糙的質感和深度。某些區域比其他區域更暗,增加了圖像的立體感和體積感。純色背景。加入石頭上的裂縫和裂痕。加入層石。 ▪︎工具:Copilot
Thumbnail
咒語描述: 繪製一個淺橘色類似於無定形的結構石頭地形地貌,內部有幾個淺橘色凹形狀的大峽谷岩石。混合不同深淺的灰橘色大峽谷的石頭材質,表現出粗糙的質感和深度。某些區域比其他區域更暗,增加了圖像的立體感和體積感。純色背景。加入石頭上的裂縫和裂痕。加入層石。 ▪︎工具:Copilot
Thumbnail
第一幅圖片看起來像什麼?我得到很多答案。有人認為是有森林,有河水的郊野嘛;有人認為是空拍圖,是河流流動的局部;其實,它衹是一塊有大理石成分的岩石紋樣,拍攝於海邊。
Thumbnail
第一幅圖片看起來像什麼?我得到很多答案。有人認為是有森林,有河水的郊野嘛;有人認為是空拍圖,是河流流動的局部;其實,它衹是一塊有大理石成分的岩石紋樣,拍攝於海邊。
Thumbnail
| 描述 | : 傍晚時分,自然場景,頂部有高聳樹木綠葉,茂密的樹葉或樹冠,大大的灰色岩石或平坦淡棕色硫磺色彩的小小岩石,灰黃色的平坦表面代表地面或土壤,中間有一個溫泉池,強烈霧氣升起從中添加了植物和石頭,石頭看起來更真實。背景是綠色森林。
Thumbnail
| 描述 | : 傍晚時分,自然場景,頂部有高聳樹木綠葉,茂密的樹葉或樹冠,大大的灰色岩石或平坦淡棕色硫磺色彩的小小岩石,灰黃色的平坦表面代表地面或土壤,中間有一個溫泉池,強烈霧氣升起從中添加了植物和石頭,石頭看起來更真實。背景是綠色森林。
Thumbnail
熔岩峽谷上、 Gotjawal 森林中,隱藏著許多過往的痕跡,漫步其中,我們見證了製炭產業的興衰、太平洋戰爭的殘酷,也認識更多火山活動形成的地形地貌。
Thumbnail
熔岩峽谷上、 Gotjawal 森林中,隱藏著許多過往的痕跡,漫步其中,我們見證了製炭產業的興衰、太平洋戰爭的殘酷,也認識更多火山活動形成的地形地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