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就是薪水,薪水就是物價,薪水高物價就高,物價高薪水才能高。所以幾乎高薪的地方,例如香港,物價都會水漲船高;而幾乎所有物價低的地方,平均薪水都會低。
所有薪水都是間接來自消費者的,如果你直接拿二千元給水電師父幫你修水喉,他就得到二千元,你就花了二千元;如果你肯出到三千元,你就幫水電師父加薪了。這對於大部份人來說都容易理解。
但買二百元麥當勞,也是一樣嗎?其實也是一樣的,你那二百元,可能十元變成了服務生的薪水,十元變成了廚房那傢伙的薪水,十元變成了中間負責運輸的司機的薪水,十元變成了倉務員的薪水。最後一環接一環,那個在工廠包裝食品的工人,以及在農場種玉米的農夫,可能每人分到兩元甚麼的。然後裡面可能還有幾十元交了稅,這些稅又變成了警察消防員的薪水... 上面的當然不是真實的數字,只是告訴你,這些人的薪水還是從你那餐麥當勞的消費中拆出來的。
跟冷氣師父的例子一樣,如果你肯四百元買現在二百元的餐,相信這些人全部都可以加薪。倒過來說,你要上面這些人全部加薪,那你的餐就不可能再是二百元。
但你可能會問,這人類社會這一百年來物質生活是不斷改善的,人們越來越能負擔各種電器,電子產品,食物,以前一臺電腦要十萬元,現在只要一萬元就買到了;以前吃不吃肉類,現在誰都吃得起了。這好像是說薪水可以提高時,物價不一定上升嗎?
那是因為這些都是可以「量產」的東西,這幾十年的技術進步產業發展,使同樣數量的工人可以生產東西的數量大幅增加了,導致了每單位的人力成本下降。工業革命令工業品產量大幅增加,六十年代的綠色革命令糧食產量大量增加,九十年代的資訊革命令電子產品與軟體產量大幅增加。
終究你還是在給薪水生產這些東西的人,只是他的消費者數量提升,服務對象提升,賣給了全世界,消費者多了,生產者做的事沒增加很多,所以人均花的錢就變少了。農夫工作時間沒有增加,卻能夠生出多了一倍的玉米,自然玉米的價錢就可以減半,而農夫不用減薪。
說白的,就是「在科技的幫助下,一個人用同樣的時間,做多了工作」,因此他收入增加,物價也能夠減少。
但這個邏輯是不適用於任何「不能量產」的東西,上門修水電的師父,一個人同一時間還是只能服務一個客戶,除非他會分身術,否則水電師父不能同時服務十個住在不同地方的客戶;一個超商還是需要至少一個店員,不能一個店員同時服務二十個不同地方的超商;一個送外賣的,還是得一個個地點分開送,而不能同時送到天母與板橋。
這些「服務業」通常不適合量產。
而像我們香港臺灣這種後工業時代的社會,大部份人都是從事「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不論你是做超商店員,水電師父,侍應,廚師,你服務的對象都是同一個社會中的消費者。大部份臺灣人服務的就是其他臺灣消費者。
而大部份人所抱怨的「物價高」,大部份構成都是服務業的成本,很少人是直接去農場取奶取蛋回家自己煮,或者直接去工廠拿貨的;大部份人生活之所以方便,都是靠著別人的服務支撐起來,因此你花的大部份錢,是給了負責那些從產地運到你的家旁邊超市中間的所有人。
如果你要在超商與超市裡買奶與蛋,那麼奶與蛋的價格,一定包括了裡面店員的薪水,上架員的薪水,運輸司機的薪水,水電師父的薪水,倉務員的薪水;你去餐廳吃一頓奶與蛋造成的布丁,你花的成本的是廚師的薪水,侍應的薪水,清潔員的薪水。
奶與蛋是可以大量生產沒錯,所以他的成本可能很低,但那是你親自走去農場直接買的價錢。如果人們堅持要在自己家附近買,那麼你買的是「把奶與蛋運到你家附近的服務」,而不是奶與蛋本身,因此人們覺得貴,是「把奶與蛋運到你家附近的服務」貴。
所以有些人在網絡上看到了甚麼東西的生產成本後,不明白為何市售的價錢跟生產成本差那麼遠,是因為他以為東西生產了出來,就有魔法把產品飛到自己家附近。他們以為自己買的是「產品本身」,而不知道自己買的是「把東西運到需要的人手上的服務」,大家買的是大部份是服務,只有少部份是實物。
社會上大部份人的工作,並不是生產實物,而是把實物加工並運到需要的人手上。你不是買「牛奶」,你是買「將牛奶從牧場運到你家還保持可喝的狀態」的服務。
客觀事實就是我們過著方便的生活,在超商買一個便當就可以解決一餐,省時間的生活,而不是在農場用頭頂一桶牛奶回家,去家旁的森林砍柴,然後再拿柴燒開爐煮一頓全家飯菜的十九世紀生活,我們是「大量消費服務業」的世代。
若果整個社會人人都斤斤計較,每件事都很孤寒,摳門,貴一點就大吵大鬧寧可省下來,這個社會就是一個希望所有人都低薪的社會,那這個社會的薪水上不上是理所當然的事。
這也是為何大部份社會中,薪水高物價就會高的原因,在矽谷你年收入十萬美元,生活品質並不見得會比臺灣年收入三萬美元好。因為所有服務你的人,都會收更高的價錢,導致所有物價都會變貴。不論社會,大部份人都是三餐一宿每天上班的月光族生活。
對於那些每月花光收入,要負擔起一家人支出的底層勞動者來說,在全世界都分別不大,就算他在高薪的地區,他也不會過得比較爽,因為他的高收入會被高物價吃掉。而在低薪的地區例如越南,也因為物價較低,所以一樣養得起全家,而不變的就是錢都會被花光,而他每天的生活大部份時候都在工作,甚至在高薪地區因為高物價,往往要兼多一份差。
香港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以前教書時一堆家長為了應付香港的物價,早上上班下班兼職,都儲不到錢,他們活在高薪的香港,生活只會更痛苦。因為別人的高薪,就是他們的高物價。他們貧窮,所以更沒時間跑去農場直接買雞蛋,因此他們也只能承受雞蛋底下的服務業成本。
高薪最有利的是有閒錢的中產或以上階級,因為他們才會去購買他國提供的服務,以及較多消費他國生產的商品,例如你要買一部電腦,一部遊戲機,同樣是有閒錢的階級,高薪的地方就較能負擔。去別的地方旅行時,就會覺得當地物價便宜。在高收入的地方,使用低收入地方的服務就會覺得超值。反之,在低收入的地方,用高收入地方的服務就會覺得很貴,例如你在日本工作,在杜拜旅遊,你就會覺得連喝一瓶水都很貴。
倒過來說,低薪低物價的社會,最有利的是產業與經濟發展。比方說你是一個畫色圖給網絡上的顧客收課金的,通常跟你的國籍無關。如果你活在矽谷,你九成是活不下去的;但如果你是活在東南亞低物價的國家,憑 2000 美元的收入你就能夠活得很滋潤,所以這些地區在文化產業上可能反而比高薪的地區發達。低物價的社會有利做國際市場的生產者,所以你看到香港在九七之後人均收入上升,文化影視卻反而衰落:只因為在香港,你當個底層員警都能夠拿到 3000 美金時,本來要做文化事業的人都跑去當公務員了。
如果一個人做的行業,是對針對本地市場的服務業,那他的薪水與物價,通常都不會有很大的差距。是不太可能過得特別爽的。想要過得特別爽,就必然是服務比自己更有錢的市場,你服務的是收入比我們高的美國人,新加坡人,那你自然就會過得比身邊的人爽。但不少人因為不懂或害怕英文所以不想服務其他市場的人,那他在本地市場能提供的消費力就那麼多,又有甚麼空間去提薪呢?
當然去到最後,就會有人提出要政府立法控制價格,補貼之類,倚靠政治力去強行調整收入。但不論用甚麼方式,都只是間接分享稅金,一旦換政府了人亡政息,事情就會回復原狀。所以對於有心想要改善自己收入的人,望著有錢的市場改變自己的業務,才是唯一有意義的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