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願碳市場的關鍵洞察:企業參與度、品質需求與供應緊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前言

Patch 是一家來自美國的氣候金融平台,專門協助企業參與碳權市場,無論是為了抵換排放、實踐ESG承諾,或作為邁向淨零目標的策略之一。之前撰寫介紹新聞時有出現過,他們也推出了許多領域內深具價值的研究報告,例如公司的永續策略規劃

近期的報告是關於碳市場的發展趨勢分析,詳細探究了供需變化,以及是否如外界預期地因為一些政治與經濟因素產生強大衝擊。詳細報告下載頁面請參考連結

當前趨勢與影響

美國總統選舉後的政策變化

美國總統選舉及其後的政策變動是否會導致企業縮減自願性氣候行動?一個假設是企業可能會因此卻步,特別是那些直接受益於特定資金的企業。然而,資料顯示選舉後一段時間內,與前一年同期相比參與碳權抵換的公司數量增加了 6%,但退役的碳總量下降了 17%。這表明公司並未失去對這個市場的興趣,只是平均退役量減少了。資料表明,儘管美國政府的政策變動對世界和氣候產生廣泛影響,但自願性碳市場自去年 11 月以來的趨勢大多與過去一年保持一致,反映了碳權買家更長期的行為模式,並未受到政治變化的強烈影響。

在科學減量目標倡議組織(SBTi)目標設定活動方面,選舉後的六個月與前一年同期相比,新的長期(+28%)和淨零(+26%)目標設定呈現增長,這表明企業氣候領袖實際上正在擴大其氣候雄心,儘管美國政策發生了變化。 大型企業的淨零目標設定在選舉後增加了 19%,這與人們普遍認為大型企業因潛在的 ESG 反彈而退出激進氣候行動的看法相左。VCM 內的長期市場調整(例如從「補償」轉向「貢獻」以及對品質的需求增加)更有可能是導致總體退役量下降等趨勢的原因,而非美國總統選舉的結果。政治轉變不太可能是導致綠色緘默(greenhushing)或縮減承諾等趨勢的主要原因,與之相比,SBTi 的指引和對漂綠指控的擔憂影響更大。

企業氣候主張(特別是碳中和主張)面臨的審查與「貢獻」方法的興起:

近年來,圍繞企業氣候主張(如「碳中和」和「抵換」)的嚴格審查,損害了這些術語的聲譽。人們日益接受購買碳權進行「抵換」並不能完全免除排放污染的責任。 在歐盟,《綠色主張指令》特別針對完全依賴抵換行為的碳中和主張以及其他被歐盟委員會視為漂綠的永續性主張。 這些因素導致許多公司從碳中和等「補償(compensation)」模式轉向「貢獻(contribution)」模式。「貢獻」模式意味著支持公司價值鏈之外的氣候行動(包括通過碳權),但不對公司自身的排放量做相應主張或購買與排放量相當的碳權。這種方法傾向於激勵購買總量較少的額度,但價格更高,並且更強調品質。隨著越來越多公司轉向貢獻或混合補償方法,以及遠離純粹的碳中和方案,自然會看到退役總量下降,而企業碳市場參與度並未相應減少,這與資料顯示的趨勢一致。

增加的披露要求導致公眾對購買的碳權類型和品質進行更嚴格的審查。這推動市場日益分化為兩個不同品質等級的碳權,這一趨勢被稱為「分叉(bifurcation)」,而且發生得比預期要早得多。資料顯示,由於與專案未能交付或被視為低品質相關的聲譽風險,市場參與者日益優先考慮高評級的碳權。

SBTi 指引的發展和對範疇三排放的處理

SBTi 是最大的減碳目標設定組織。 SBTi 在 2024 年 3 月發布的《企業淨零標準》2.0 版本草案中,雖然為公司在範疇一排放背景下使用碳移除提供了途徑,並加強了對範疇三排放的處理,但沒有提供公司通過碳市場解決範疇三排放的途徑。 資料來源指出,這個問題是阻礙更多公司設定科學減量目標的主要障礙。與選舉結果相比,SBTi 在碳權使用指引方面的明確性(或缺乏明確性)對企業設定目標的決策影響可能更大。

ESG 反彈和綠色緘默趨勢

存在一種理論認為,公司可能「做得更多但說得更少」,以保護自己免受新政府可能帶來的反彈。資料顯示,選擇不公開其氣候工作的組織比例在 2022 年至 2025 年間大致保持穩定(約為 23% - 25%)。這表明綠色緘默是一個比最近六個月更長期的趨勢。雖然 2025 年進行綠色緘默的動機可能是為了應對不同批評者的反彈(而非 2022 年氣候運動內部活躍分子的批評),但這種行為的比例基本未變。對漂綠指控的擔憂,加上 SBTi 的指引,比政治轉變更有可能導致某些公司縮減公開氣候承諾和外部溝通。

國際貿易調整和關稅

由於國際貿易的不確定性,企業對長期投資感到猶豫。 然而,碳權本身不受關稅影響。 這意味著與受貿易調整影響的其他經濟領域相比,VCM 的趨勢可能會繼續保持穩定。在這種不確定環境下,對碳市場採取長期方法(如提前購買協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意義。

市場供需變化

供給稀缺性

儘管發行的碳權總量(2024年約3.05億噸)遠大於退役的總量(後選舉時期約8800萬噸),但資料顯示存在一種供應緊縮(supply crunch)。

這種供應緊縮並非普遍存在,而是集中在市場的特定部分,尤其是高品質的碳權。市場正在迅速分叉(bifurcation)為兩個主要的品質等級:一個是價格較高的類別,包括具有良好完整性憑證的自然解決方案專案、工程類碳移除解決方案和高評級專案;另一個則是其餘專案,包括大量價格較低的舊再生能源額度。對高品質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體現在買家對特定評級(例如 79% 的買家要求 BeZero BBB 或更高,83% 要求 Sylvera Tier 2 或更高)和標準(例如近 40% 要求 CCP 批准的碳權)的要求上。這種對品質和評級的重視,加上與專案未能交付或被視為低品質相關的聲譽風險,促使市場參與者優先考慮高評級的碳權。

然而,高品質額度的供應相對有限,這加劇了這一層級的供應緊縮。對移除類(Removal)碳權的偏好也導致了特定專案類型的供應緊張。例如,儘管移除類專案佔了請求的 49%,但在銷售總噸量中僅佔 34%。特別是工程類 CDR 專案是市場中最受供應限制的部分,尤其是在已發行碳權方面,而且它們幾乎總是價格最高的。這是因為工程化 CDR 尚處於起步階段,需要大量的資本密集型基礎設施來擴大規模。自然解決方案中的特定類型(如再造林和植樹造林 ARR)雖然需求很高(分別佔請求的 25% 和 22%),但在已售專案中佔比卻低得多(12% 和 5%),這反映了這些額度的供應可用性問題。

承購協議(Offtakes)和提前採購協議鎖定了未來供應,尤其是高品質 ARR 專案和工程化 CDR 項目,這進一步限制了現貨市場(spot market)的供應。

供應緊縮直接影響買家能夠採購的種類和數量,並影響他們支付的價格。在需求超出供應的部分市場中,根據基本經濟學原理,價格應該會上漲。對品質、評級和移除的強勁需求,推動了高品質和移除類碳權的價格上漲,並加速了市場的分叉。買家可能需要轉向其他供應更充足的專案類型(例如,從 ARR 轉向 IFM)來滿足其氣候目標。

採購策略

越來越多公司從以抵消為基礎的碳中和主張轉向貢獻或混合方法。

這種方法傾向於購買總量較少的碳權,但更注重品質和更高的價格點。這解釋了為什麼雖然參與退役的公司數量增加,但總退役量卻下降了。這種轉變是導致總體退役量下降和市場向高品質分叉的主要長期市場調整之一。正如前面提到的,買家日益將第三方評級作為品質的門檻,並優先採購高評級的碳權。這是一種規避聲譽風險的策略,這種策略將需求集中到供應有限的高品質額度上,推動了市場的分叉和高品質專案價格的上漲。

買家傾向於購買包含不同專案類型和方法的組合,以分散風險並通過混合不同價格的額度來控制總體成本。買家平均建立約五個專案的組合,並審查來自不同供應商的約九個報價。

此外,通過將多個買家的需求聚合起來,公司可以利用批量採購的原則,從供應商那裡獲得更具競爭力的定價。資料顯示,需求聚合能夠實現價格壓縮(price compression),讓聚合需求的買家獲得比單獨採購時更優惠的價格。這是一種克服市場碎片化並優化定價的策略。

而提前採購(Advance Purchasing)和承購協議(Offtakes)則是應對特定專案類型(如高品質 ARR 和工程化 CDR)供應緊縮的最有效策略。通過承諾未來多年的購買量,買家可以鎖定庫存並穩定(通常也更優惠)價格。這種策略對開發者來說是有誘因的,幫助他們獲得融資以擴大專案規模。目前有 50% 的買家表示對這種多年期預購協議感興趣。這種策略雖然對參與者有利並有助於專案擴展,但會減少現貨市場的可用供應。因此會對市場動態和定價產生影響。

企業採取這些採購策略,特別是向貢獻模式的轉變、對品質的追求以及採用提前採購和需求聚合,正在重塑市場的需求端和交易方式。它們直接影響了哪些專案類型和品質的碳權能夠獲得資金,如何進行價格談判(特別是通過聚合和提前採購),並間接影響現貨市場的供應和價格。

報告總結

整體而言,資料顯示企業並未從自願碳市場中撤退。參與退役碳權的公司數量增加了 6%。然而,總體退役的碳權總量卻下降了 17%。這表明公司平均退役的額度減少了。

這背後的主要驅動力是企業正在從過去以「抵消」(neutralization/compensation)為基礎的氣候主張轉向「貢獻」(contribution)或混合方法。以抵消為基礎的模式有時會導致價格競爭,即公司傾向於購買最便宜的碳權來抵換排放,這可能與洗綠指控相關。而貢獻模式鼓勵公司在自身價值鏈之外支持氣候行動,且不一定需要購買與其排放量完全匹配的額度。這種轉變傾向於激勵公司購買總量較少、但品質更高且價格更高的碳權。這解釋了為何參與的公司數量增加,但總退役量卻下降了。

這種對高品質的日益增長的需求,正在加速市場的品質分叉(bifurcation)。市場正在迅速分為兩個主要層級:

  1. 高品質層級:價格較高,包含具有良好完整性憑證的自然解決方案專案、工程化碳移除解決方案以及高評級專案。
  2. 其餘項目:包括大量價格較低的舊再生能源額度。

在高品質層級中,需求進一步根據項目類型、評級等因素細分。這導致了特定碳權類型的「供應緊縮」(supply crunch)。儘管發行的碳權總量(2024年約3.05億噸)遠高於退役量(後選舉時期約8800萬噸),但這種供應緊縮並非普遍存在,而是集中在市場的特定部分。

供應緊縮直接影響買家能夠採購的碳權種類和數量,並影響他們支付的價格。在需求超出供應的高品質、移除類和工程化專案市場中,根據基本經濟學原理,價格會上漲。對品質和移除的強勁需求推動了這些特定領域的價格上漲,並加速了市場的分叉。通過需求聚合,買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價格壓縮,獲得優惠定價。提前採購協議也能幫助買家鎖定穩定且通常更優惠的價格。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碳市場監管與碳權註冊登記系統
法國推出碳權憲章,引領全球碳市場誠信改革
巴黎協定第六條與國際碳市場
2025年第一季碳移除市場快報:低迷交易量背後的強勁動能
演化賽局與機器學習:剖析中國碳市場的發展與影響
從太空監測到碳市場信任:Space Intelligence 重塑森林碳權未來
新加坡 10 億美元碳權交易布局:邁向全球碳市場樞紐
UN 首批 PACM 碳權專案通過審核,引發市場信任危機
中國重啟減碳市場,價格震盪與未來發展受關注
碳移除市場發展困境:政策、價格與信任的考驗
催化碳移除市場:政策推動與美國的全球競爭優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細雨徐行的沙龍
25會員
240內容數
分享氣候變遷與環境政策主題。 增廣見聞之餘,讓生活產生更多洞見。 如果有想了解的新知、產業資訊、相關主題內容等, 都非常歡迎在文章中留言讓我知道。
細雨徐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19
Climeworks,全球領先的 DAC 公司,近日宣布裁員一成,原因包括經濟不確定性和美國新計畫進展不明。此外,在冰島的兩座旗艦工廠 Mammoth 和 Orca 的實際捕捉量遠低於設計目標,暴露出技術挑戰。環保團體呼籲將淨零目標拆分為「減碳」與「碳移除」兩個獨立部分,以避免企業忽視當下減排責任。
Thumbnail
2025/05/19
Climeworks,全球領先的 DAC 公司,近日宣布裁員一成,原因包括經濟不確定性和美國新計畫進展不明。此外,在冰島的兩座旗艦工廠 Mammoth 和 Orca 的實際捕捉量遠低於設計目標,暴露出技術挑戰。環保團體呼籲將淨零目標拆分為「減碳」與「碳移除」兩個獨立部分,以避免企業忽視當下減排責任。
Thumbnail
2025/05/18
微軟與 Rubicon Carbon 簽署為期 15 至 20 年的碳權採購協議,將購買 1,800 萬噸造林、再造林與植被恢復碳權,成為全球最大的單筆企業碳移除交易之一。此次合作不僅強化了 Rubicon Carbon 的專案開發能力,也為市場樹立了高標準,包括強調透明度、長期規劃與科學驗證。
Thumbnail
2025/05/18
微軟與 Rubicon Carbon 簽署為期 15 至 20 年的碳權採購協議,將購買 1,800 萬噸造林、再造林與植被恢復碳權,成為全球最大的單筆企業碳移除交易之一。此次合作不僅強化了 Rubicon Carbon 的專案開發能力,也為市場樹立了高標準,包括強調透明度、長期規劃與科學驗證。
Thumbnail
2025/05/16
在全球推動碳中和的過程中,單一技術無法滿足多樣化需求,必須依據不同地區的條件發展多元碳移除方案。四家 XPRIZE 獲獎公司 Mati Carbon 、 Vaulted Deep 、 UNDO 和 Planetary 展現了如何結合農業、地質和海洋技術,實現從小農經濟到深層封存的全面碳減排解決方案。
Thumbnail
2025/05/16
在全球推動碳中和的過程中,單一技術無法滿足多樣化需求,必須依據不同地區的條件發展多元碳移除方案。四家 XPRIZE 獲獎公司 Mati Carbon 、 Vaulted Deep 、 UNDO 和 Planetary 展現了如何結合農業、地質和海洋技術,實現從小農經濟到深層封存的全面碳減排解決方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討論企業如何實現低碳轉型,包括策略制定、技術採用和管理措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展示低碳轉型對企業的長遠利益。 聯絡方式 Email:cammie2469.tg@gmail.com 歡迎低碳產品來訊合作
Thumbnail
討論企業如何實現低碳轉型,包括策略制定、技術採用和管理措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展示低碳轉型對企業的長遠利益。 聯絡方式 Email:cammie2469.tg@gmail.com 歡迎低碳產品來訊合作
Thumbnail
過去人類不斷追求高經濟成長率,高度仰賴大量製造來創造獲利,而消費者也習慣用完即丟,但這樣的商業模式和消費習慣,為地球創造大量的廢棄物。 為了減少碳排放量,企業紛紛揚棄高汙染模式,轉型循環經濟。世界經濟論壇更是預估,循環經濟將在2030年前帶來4.5兆美元產值,蘊含著龐大的商機。 「高碳排
Thumbnail
過去人類不斷追求高經濟成長率,高度仰賴大量製造來創造獲利,而消費者也習慣用完即丟,但這樣的商業模式和消費習慣,為地球創造大量的廢棄物。 為了減少碳排放量,企業紛紛揚棄高汙染模式,轉型循環經濟。世界經濟論壇更是預估,循環經濟將在2030年前帶來4.5兆美元產值,蘊含著龐大的商機。 「高碳排
Thumbnail
大家都在談論「碳金」,它是怎麼賣的?企業只要減少碳排放就能賺錢嗎?碳值是多少錢? 碳交易是怎麼產生的?機制是什麼? 什麼機制可以防止漂綠跟炒碳金? 碳費跟碳稅傻傻分不清楚?
Thumbnail
大家都在談論「碳金」,它是怎麼賣的?企業只要減少碳排放就能賺錢嗎?碳值是多少錢? 碳交易是怎麼產生的?機制是什麼? 什麼機制可以防止漂綠跟炒碳金? 碳費跟碳稅傻傻分不清楚?
Thumbnail
碳交易手續費5%引起業者不滿,氣候署指出這不同於一般規費,反映業者的減碳責任,並非金融商品。草案中也禁止碳權轉售,每筆碳權只能交易一次。環境部提出的碳費規劃中,業者可扣減2.5萬公噸排放量再計算,但遭環團批評形同給予業者2.5萬的免費排碳配額。未來碳權買賣將實施每筆交易買方需支付5%的手續費。透
Thumbnail
碳交易手續費5%引起業者不滿,氣候署指出這不同於一般規費,反映業者的減碳責任,並非金融商品。草案中也禁止碳權轉售,每筆碳權只能交易一次。環境部提出的碳費規劃中,業者可扣減2.5萬公噸排放量再計算,但遭環團批評形同給予業者2.5萬的免費排碳配額。未來碳權買賣將實施每筆交易買方需支付5%的手續費。透
Thumbnail
減碳、碳排、碳權的議題近年來備受矚目,然而碳權交易對大環境減碳目標效果有限。為了有效因應減碳趨勢,生產製造業應該從源頭推動減碳的活動,包括改善生產製程、整備舊設備、使用環保材質、減量/再生/再利用(3R)等。優質、快速的生產製造管理改善是減碳課題的核心基礎功課。
Thumbnail
減碳、碳排、碳權的議題近年來備受矚目,然而碳權交易對大環境減碳目標效果有限。為了有效因應減碳趨勢,生產製造業應該從源頭推動減碳的活動,包括改善生產製程、整備舊設備、使用環保材質、減量/再生/再利用(3R)等。優質、快速的生產製造管理改善是減碳課題的核心基礎功課。
Thumbnail
史上最熱的7月高溫,飆破地球10萬年以來的紀錄,南北極冰融加速,而我催生數年的「台灣碳權交易所」將於8月7日成立,阻止氣候變遷惡化迫在眉睫,實在無法再等了。  然而,有人質疑成立碳權交易所是提供國外碳權代理商來做碳權買賣,甚至是讓企業用購買碳權的方式作為碳排放的贖罪卷。如果您也這樣認為,就真的誤解
Thumbnail
史上最熱的7月高溫,飆破地球10萬年以來的紀錄,南北極冰融加速,而我催生數年的「台灣碳權交易所」將於8月7日成立,阻止氣候變遷惡化迫在眉睫,實在無法再等了。  然而,有人質疑成立碳權交易所是提供國外碳權代理商來做碳權買賣,甚至是讓企業用購買碳權的方式作為碳排放的贖罪卷。如果您也這樣認為,就真的誤解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全球各國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碳減排技術逐漸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在臺灣,減碳技術產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機會。本文將介紹臺灣的碳減排技術產業,並探討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與臺灣減碳科技產業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近年來,隨著全球各國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碳減排技術逐漸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在臺灣,減碳技術產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機會。本文將介紹臺灣的碳減排技術產業,並探討ESG(環境、社會和治理)與臺灣減碳科技產業之間的聯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