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計算過,自己在哪件事情上投入了最多時間?
翻開《五十花正開》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因為,她現在剛好差不多五十,也希望花開。當她讀到「要是能做上一萬小時,便有機會成為該領域的專家,靠行謀生」這句話時,她停了下來。
一萬小時。這不是一個小數字。如果每天投入三小時,需要將近十年。如果每天只有一小時,那就是二十七年。突然間,這個數字變得沉重起來。那麼,在她已經活過的這些年裡,她究竟在什麼事情上累積了一萬小時?
(她想了很久,好像除了睡覺和滑手機之外,還真說不上來?)
量與質之間,是選擇
書中說:「賺錢只能以量取勝或是以質取勝,然而想要鍛鍊出一定的質便得大量練習。所以關鍵是選擇。」
選擇。這個詞在她腦海中迴盪了很久。
她們總是被教導要「找到熱情」、「追隨夢想」,但很少有人告訴她們,真正的問題其實是:你願意在哪件事情上投入一萬小時?不是「喜歡做什麼」,而是「能夠持續做什麼」。這兩者之間,有著微妙卻關鍵的差異。
喜歡,可能是一時的興奮。但能夠持續做一萬小時的事情,那需要的是什麼呢?是熱情?是毅力?還是說,那其實是一種更深層的、幾乎說不清楚的「契合感」?
書中提到:「與其忍受無法掌控的工作來賺錢,不如把時間與精力集中在可以掌握的事情上,心靈也會更加充實。」可以掌握的事情。這句話讓她想了很久。什麼是「可以掌握」?是她擅長的?還是她能夠持續進步的?又或者,是那些即使失敗了,她也願意再試一次的事情?
也許,一萬小時的背後,藏著的不只是專業,更是一種心靈的平靜。當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做,以及能夠做到什麼程度時,那種篤定感,是不是就是所謂的「充實」?
關於優點這件事
書裡有段話特別觸動她:「尋找強項的最佳做法不是自行探索,而是詢問身邊的人。」
這是多麼違反直覺的建議。她們不是應該最了解自己嗎?所以她從來沒想過去問別人。
然而仔細想想,那些她們做起來像呼吸一樣自然的事,那些別人誇獎她們時她們還覺得「這有什麼」的事,會不會才是真正的天賦?就像魚不知道水的存在,她們也常常看不見自己最珍貴的特質。
不過,試試看好像也不錯?
於是她開始問身邊的人:「你覺得她什麼事做得最好?」
得到的答案有些讓她意外,有些讓她沉默。原來在別人眼中,她是這樣的。原來那些她以為微不足道的小事,對某些人來說意挺特別的?
那麼,如果她們把這些「像呼吸一樣自然」的事,變成可以做一萬個小時的事,會發生什麼?
開花結果的三個條件
書中提到「五十歲之後能夠客觀審視自己且開花結果的人」有三大特徵:
一、明白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 二、了解自己的優點。 三、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持續貢獻。
讀到這裡,她突然感到十分挫敗。因為她發現,她一題也不會,全都答不上來。交白卷。零分。哈哈!
什麼是她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她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聽起來簡單,但當她試著用具體的文字描述時,卻發現自己只有模糊的輪廓。是想要成為「有影響力的人」?「能夠幫助他人的人」?還是「活得自在的人」?每一個答案都對,但又都不夠精確。
也許,理想形象不是一個固定的目標,而是一個持續調整的方向?就像書中列舉的那些對比:「不想嘗試新事物的人與刻意跨出舒適圈的人」、「遭到批判而憤怒的人與感謝他人指教的人」、「因為未來渺茫而悲觀不安的人與因為未來渺茫而樂觀期待的人」。
在這些對比中,她看到的不是「對與錯」,而是「選擇」。每一個當下,她們都在選擇成為哪一種人。而一萬小時,不過就是一萬個小時的選擇累積起來的結果。
而她的一萬小時,是不是因為選擇太過多樣,所以看不到一條持續深度累積的明顯結果?像一幅沒有焦點的畫作。這裡一撇,那裡一畫。想到哪裡,就畫到那裡。
追逐希望的過程,都充滿喜樂?
書中有一句話讓她停頓了很久:「追逐希望的過程,無論是哪一個階段都充滿喜樂。」
真的是這樣嗎?
她試著回想自己追逐某個目標的經驗。有喜樂嗎?有的,當她看到進步的時候。但也有挫折、懷疑、想要放棄的時候。那些時刻,能算是「喜樂」嗎?
也許,這裡的「喜樂」不是指那種表面的快樂,而是一種更深層的滿足感?即使過程艱辛,但因為知道自己在朝著某個方向前進,所以心裡是踏實的。就像書中說的:「五十歲之後還能全心投入夢想的人,想必燦爛炫目,渾身散發魅力。」
那種魅力,也許不是來自成功,而是來自「全心投入」本身。即使她當下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而做,但當她一直願意這裡畫畫,那裡寫寫,那種願意持續探索的意願,是不是也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篤定,也能成為一種迷人的姿態?
所以,她的一萬小時在哪裡?
讀完這本書之後,她沒有找到答案,但她找到了一個新的問題。
不是「她的天賦是什麼」,而是「她願意在什麼事情上投入一萬小時」。 不是「她擅長什麼」,而是「什麼事情讓她做到跟呼吸一樣自然」。 不是「她想要什麼」,而是「她願意為什麼持續貢獻」。
也許,一萬小時不是一個目標,而是一個驗證。當她們願意在某件事情上投入這麼多時間時,她們就已經找到了答案。不需要刻意尋找,不需要焦慮等待,只需要開始,然後持續。
書中說:「目標愈是明確,交友圈自然會發生變化,需要鼓起勇氣不再勉強自己和許多人往來,擺脫過去人際關係的包袱。」這句話讓她感到一種釋然。原來,當她們真正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時候,很多糾結都會自然而然地解開。不是因為她們變得冷漠了,而是因為她們終於懂得如何分配自己的一萬小時。
也許五十歲不是終點,而是一個重新選擇的起點。選擇把接下來的一萬個小時,投入在真正讓自己發光的事情上。選擇不再為了「應該」而活,而是為了「想要」而活。
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人生下半場的導演。
至於那些她們曾經錯過的、遺憾的、來不及的——也許它們的存在,正是為了讓她們更珍惜現在這個可以重新開始的時刻。
五十花正開,不是因為五十歲有什麼魔力,而是因為她們終於願意,讓自己綻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