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與「穩定自我」的思辨:擺脫「真正自己」的迷思,找回真實的自由

Feliztopia-avatar-img
發佈於閱讀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昨天翻開《無我》這本書時,我被其中一個章節標題吸引住了——「我們無從尋找本來的自己」。這個論點既陌生又熟悉,彷彿點中了我長期以來的某個困惑。

作者提出,每個人在不同環境、與不同人互動時,都會展現不同的面向。因此,根本沒有所謂「真正的我」。如果過分執著於「故事腦」建構出來的自我形象,反而會陷入「自我意識過剩」的陷阱,用「這不是我」、「我要做回真正的自己」這樣的想法,把自己限制住了。

《健康之道》這本書中說到:

事實上,你可能發現不只一個你,卻有好幾個你,可以這樣說,每一個追求某種目的,而你可能進一步發現,有些這種目的彼此抵消,同時有些則彼此對立。當然,這種相反的目的能導致精神、身體和情緒上的困難。


我非常認同每個都是複雜的組合體,有著不同面向的自己,但是同時也覺得,如果我們沒有一個真正的自己作為掌舵者,不會因為失去對自己的核心認同身份而感到混亂嗎?如同這段話中提到的,我們在不同的自己之間,產生了矛盾與衝突,不同的自己之間,到底應該怎麼協作與整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

我們需要一個穩定的自我嗎?

心理學家Brian R. Little在《Me, Myself, and Us》(中文譯名《探索人格潛能,看見更真實的自己》)中提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構念」(personal constructs),這些構念塑造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形成了我們的心理舒適圈。

這個舒適圈提供的是可預測性和安全感。Little特別指出,如果一個人長期處在與自己性格不符的舒適圈外,會產生焦慮和心理壓力,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換句話說,我們確實需要一個穩定的自我認知作為「地基」。甚至在談到某些因自卑而表現自大的人時,心理學家也會提醒:不能一次就打破那個人的自我幻象,否則可能導致人格地基崩塌,造成自我認同危機。

這些理論都在告訴我:我們需要一個穩定的「我」。但《無我》卻說:沒有真正的我。這又要怎麼解讀呢?

矛盾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展現

這個理論上的矛盾,聽起來很抽象,但當我回顧自己最近的生活時,才發現它其實一直在各種日常選擇中具體上演。而這些看似瑣碎的糾結,都指向同一個核心議題:我對「真正的自己」的執著。

我一直是個對『⼈』感興趣的⼈,尤其對⾃⼰感興趣。當我接觸到榮格的⼈格類型以及後來的衍生而出的MBTI理論時,就忍不住地一頭栽了進去。然後就開始⼀直⿁打牆地陷入各種反芻思考,總是想『硬」把⾃⼰塞進某種類型,⼜無法確定⾃⼰真的就『只』是,或只能是那種類型。

自我意識過剩的陷阱

當我想要把自己套進一個人格類型裡時,常常是因為那個類型的描述,符合我想像中的自我形象,或者是目前的社交平台,或者社會主流價值會喜歡的形象。更重要的,我想知道自己的『天賦』是什麼?因為我對於人生下班場的如何自我實現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麼?同時也不想勉強自己做些什麼?彷彿找到了這個『天賦』,我應該就可以像被施了魔法一樣,破除魔咒,瞬間變成自己想要的那個人。

當我堅持「我應該要這樣」、「我不能那樣」的時候,我是不是正在用一個固定的自我形象限制自己?就像叔本華說的「自我沉溺」——過度沉浸在自己建構的自我概念中,反而失去了彈性。

也許自我認同也是如此。重點不是找到「固定的,唯一真正的我」,而是接納:我在不同情境下會有不同的樣子,而這些都是我,這些全都是當下真實的我,即使那是一個不完美的我。

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

回到最初的矛盾:我們既需要穩定的自我認同,又不能被固定的自我形象困住。這兩者要如何平衡?

我目前的理解是:穩定的自我認同,不等於僵化的自我形象。

穩定的自我認同是一種「我知道我是誰」的安全感——我知道自己的價值觀、知道什麼對我來說重要、知道我想創造什麼樣的人生。這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是我們的「地基」。

但僵化的自我形象是「我只能是這樣」的限制——我必須永遠有條理、我必須做出完美選擇、我必須展現某種特質。這種執著會讓我們抗拒改變,抗拒那些「不符合自我形象」的面向。

關鍵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知道自己的核心」,後者是「限制自己的可能性」。

從理解到實踐

意識到這一點後,我開始問自己不同的問題。

當我又開始糾結天賦的時候,我開始意識到,其實自己有沒有害怕失敗?是不是因為要找到一個確定會成功的路,才要開始行動?並且試著問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是什麼?有沒有哪一件事情,是即時沒有抵達終點,我也能在路上自得其樂的事情是什麼?

我想起自己這些年持續寫日記、做隨筆記錄的原因:不是為了建立一個完美的形象,而是為了保持清晰感。持續記錄讓我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想走到哪裡去、想過什麼樣的人生。這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持續的練習

意識到這一點後,我開始問自己不同的問題。

也許接納這個矛盾本身,就是成長的一部分。我既需要一個穩定的核心——知道什麼對我來說重要,知道我想創造什麼樣的人生——同時也要保持彈性,接受自己在不同情境下會有不同的樣貌。這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一個持續的平衡練習。

而當我不再被「真正的自我」這個概念困住時,反而更清楚地感受到:那個持續記錄、持續思考、持續嘗試理解自己的我,一直都在這裡。不是作為一個固定的形象,而是作為一個流動的過程。

也許,這就是在「固定的自我」與「流動的面向」之間,我找到的答案:真實的自己是自由且流動的。

寫在最後的自我陪伴提問句
溫柔地陪自己多聊一句

  • 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你感受到自己被「固定的自我」限制了?內心通常會浮現哪些故事或感受?
  • 當自我感到僵化時,你如何陪伴自己走向更流動、彈性的狀態?
  • 如果能在固定自我和流動面向之間自由切換,你希望自己的生活出現什麼改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Feliztopia
13會員
55內容數
Feliztopia我的美好生活
Feliztopia的其他內容
2025/03/19
從換房到居家收納,探討理想生活與空間整理的關係。文章以作者自身經驗出發,分享整理收納的歷程與心得,並強調「思考理想生活」的重要性,而非單純從空間出發,而是達成居家空間整理與家人共處的平衡,最終體悟到家的核心價值在於情感交流與安居的舒適感。
Thumbnail
2025/03/19
從換房到居家收納,探討理想生活與空間整理的關係。文章以作者自身經驗出發,分享整理收納的歷程與心得,並強調「思考理想生活」的重要性,而非單純從空間出發,而是達成居家空間整理與家人共處的平衡,最終體悟到家的核心價值在於情感交流與安居的舒適感。
Thumbnail
2025/03/18
中年危機?人生茫然?本文作者透過自我探索,結合書籍《日日滋養》與Steven Pavilina的「如何在20分鐘內找到人生目標」方法,找到自己人生目標的價值觀:『安住當下,享受過程』。過程中,作者記錄下反思過程,並分享如何透過練習,將此價值觀應用於日常生活,找回內心平靜與篤定。
Thumbnail
2025/03/18
中年危機?人生茫然?本文作者透過自我探索,結合書籍《日日滋養》與Steven Pavilina的「如何在20分鐘內找到人生目標」方法,找到自己人生目標的價值觀:『安住當下,享受過程』。過程中,作者記錄下反思過程,並分享如何透過練習,將此價值觀應用於日常生活,找回內心平靜與篤定。
Thumbnail
2025/03/02
每每在感到沮喪,自責的時後,只要在內心發出呼求,就可以讀到一些隻言片語,帶給自己新生的力量,再次重新出發!想把這些珍貴的,能帶給自己力量的話語整理起來,一次次地反覆溫習,直到它們永遠住在心裡,成為自己的部分,於是我在notion裡面建立了一個頁面,取名為commonplace加油站!
Thumbnail
2025/03/02
每每在感到沮喪,自責的時後,只要在內心發出呼求,就可以讀到一些隻言片語,帶給自己新生的力量,再次重新出發!想把這些珍貴的,能帶給自己力量的話語整理起來,一次次地反覆溫習,直到它們永遠住在心裡,成為自己的部分,於是我在notion裡面建立了一個頁面,取名為commonplace加油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擺脫比較心態,專注自我成長  1. 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獨特性  - 認識自我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和長處。花時間了解自己,發現並接受自己的優點和不足。 - 接納自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挑戰。 - #自我價值 #接納自我 2. 設立個人目標
Thumbnail
擺脫比較心態,專注自我成長  1. 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獨特性  - 認識自我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和長處。花時間了解自己,發現並接受自己的優點和不足。 - 接納自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挑戰。 - #自我價值 #接納自我 2. 設立個人目標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當人們不再需要證明自己,反而能更自在地接受自己的本質,並不需要一再去證明自己所不是的東西。這是一個有關自我認同和接受的議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當人們不再需要證明自己,反而能更自在地接受自己的本質,並不需要一再去證明自己所不是的東西。這是一個有關自我認同和接受的議題。
Thumbnail
自我價值不是恆久不變,它是一種對內在自我有足夠的認識及了解。不單單是可以被量化或透過比較的表面價值。 價值必須建立在「你」「我」共同的認知上。如果沒有他人的存在,自認為有價值,但別人並不這麼想,就只是「自以為是」、「孤芳自賞」。 如果能用別人能明白的方式將「你的價值」表達出來,讓彼此在價值的認知及
Thumbnail
自我價值不是恆久不變,它是一種對內在自我有足夠的認識及了解。不單單是可以被量化或透過比較的表面價值。 價值必須建立在「你」「我」共同的認知上。如果沒有他人的存在,自認為有價值,但別人並不這麼想,就只是「自以為是」、「孤芳自賞」。 如果能用別人能明白的方式將「你的價值」表達出來,讓彼此在價值的認知及
Thumbnail
「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為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 這本書是前陣子邂逅今年最愛之「成為自由人」,同一位作者李惠貞老師去年的著作。作者會想要寫這本書,是因為覺得社會上太多普遍的想法,並非事實而是出於恐懼,藉此想要和年輕的孩子們說說話。
Thumbnail
「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為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 這本書是前陣子邂逅今年最愛之「成為自由人」,同一位作者李惠貞老師去年的著作。作者會想要寫這本書,是因為覺得社會上太多普遍的想法,並非事實而是出於恐懼,藉此想要和年輕的孩子們說說話。
Thumbnail
「自分らしさ」はいらない - 松浦彌太郎著作。 這本書有點顛覆我以前的想法,一直堅持活得像自己,但讀了之後才發現,原來我只是想用自己以為舒服的方式活下去。書中強調捨棄自我才是做自己的必經之路,唯有丟掉以為的自己,內心才會接納更多的新事物。   節錄第一章節部分文字:   自分ら
Thumbnail
「自分らしさ」はいらない - 松浦彌太郎著作。 這本書有點顛覆我以前的想法,一直堅持活得像自己,但讀了之後才發現,原來我只是想用自己以為舒服的方式活下去。書中強調捨棄自我才是做自己的必經之路,唯有丟掉以為的自己,內心才會接納更多的新事物。   節錄第一章節部分文字:   自分ら
Thumbnail
你把情緒關在身體裡了嗎? 我們活在「身體就是我」的錯覺中,這個錯覺會衍生恐懼,使我們與根源之愛分離。我們總是將「我想被愛」的想法,壓抑在潛意識中。 想法是流動的,每個想法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越是壓抑自己的想法,這個「無法被愛的我」的人格便會逐漸穩固。 鏡子靜心是藉由根源之愛回
Thumbnail
你把情緒關在身體裡了嗎? 我們活在「身體就是我」的錯覺中,這個錯覺會衍生恐懼,使我們與根源之愛分離。我們總是將「我想被愛」的想法,壓抑在潛意識中。 想法是流動的,每個想法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越是壓抑自己的想法,這個「無法被愛的我」的人格便會逐漸穩固。 鏡子靜心是藉由根源之愛回
Thumbnail
探索心理陰影的核心,幫助你接納內在的不完美,助你成為更完整、更堅強的自己。
Thumbnail
探索心理陰影的核心,幫助你接納內在的不完美,助你成為更完整、更堅強的自己。
Thumbnail
人生沒有固定的公式,也沒有絕對安全、絕對正確或是絕對能獲得幸福的選項。有些時候,我們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或想要的太多,但更重要的是,只要能好好釐清我們不需要什麼就好! 在跨越困難,感到無力的時刻,停下來確認自己的狀態,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擁有怎樣的性格?喜歡和需要什麼樣的東西?覺得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
Thumbnail
人生沒有固定的公式,也沒有絕對安全、絕對正確或是絕對能獲得幸福的選項。有些時候,我們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或想要的太多,但更重要的是,只要能好好釐清我們不需要什麼就好! 在跨越困難,感到無力的時刻,停下來確認自己的狀態,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擁有怎樣的性格?喜歡和需要什麼樣的東西?覺得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