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翻開《無我》這本書時,我被其中一個章節標題吸引住了——「我們無從尋找本來的自己」。這個論點既陌生又熟悉,彷彿點中了我長期以來的某個困惑。
作者提出,每個人在不同環境、與不同人互動時,都會展現不同的面向。因此,根本沒有所謂「真正的我」。如果過分執著於「故事腦」建構出來的自我形象,反而會陷入「自我意識過剩」的陷阱,用「這不是我」、「我要做回真正的自己」這樣的想法,把自己限制住了。
《健康之道》這本書中說到:
事實上,你可能發現不只一個你,卻有好幾個你,可以這樣說,每一個追求某種目的,而你可能進一步發現,有些這種目的彼此抵消,同時有些則彼此對立。當然,這種相反的目的能導致精神、身體和情緒上的困難。
我非常認同每個都是複雜的組合體,有著不同面向的自己,但是同時也覺得,如果我們沒有一個真正的自己作為掌舵者,不會因為失去對自己的核心認同身份而感到混亂嗎?如同這段話中提到的,我們在不同的自己之間,產生了矛盾與衝突,不同的自己之間,到底應該怎麼協作與整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
我們需要一個穩定的自我嗎?
心理學家Brian R. Little在《Me, Myself, and Us》(中文譯名《探索人格潛能,看見更真實的自己》)中提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構念」(personal constructs),這些構念塑造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形成了我們的心理舒適圈。
這個舒適圈提供的是可預測性和安全感。Little特別指出,如果一個人長期處在與自己性格不符的舒適圈外,會產生焦慮和心理壓力,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換句話說,我們確實需要一個穩定的自我認知作為「地基」。甚至在談到某些因自卑而表現自大的人時,心理學家也會提醒:不能一次就打破那個人的自我幻象,否則可能導致人格地基崩塌,造成自我認同危機。
這些理論都在告訴我:我們需要一個穩定的「我」。但《無我》卻說:沒有真正的我。這又要怎麼解讀呢?
矛盾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展現
這個理論上的矛盾,聽起來很抽象,但當我回顧自己最近的生活時,才發現它其實一直在各種日常選擇中具體上演。而這些看似瑣碎的糾結,都指向同一個核心議題:我對「真正的自己」的執著。
我一直是個對『⼈』感興趣的⼈,尤其對⾃⼰感興趣。當我接觸到榮格的⼈格類型以及後來的衍生而出的MBTI理論時,就忍不住地一頭栽了進去。然後就開始⼀直⿁打牆地陷入各種反芻思考,總是想『硬」把⾃⼰塞進某種類型,⼜無法確定⾃⼰真的就『只』是,或只能是那種類型。
自我意識過剩的陷阱
當我想要把自己套進一個人格類型裡時,常常是因為那個類型的描述,符合我想像中的自我形象,或者是目前的社交平台,或者社會主流價值會喜歡的形象。更重要的,我想知道自己的『天賦』是什麼?因為我對於人生下班場的如何自我實現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麼?同時也不想勉強自己做些什麼?彷彿找到了這個『天賦』,我應該就可以像被施了魔法一樣,破除魔咒,瞬間變成自己想要的那個人。
當我堅持「我應該要這樣」、「我不能那樣」的時候,我是不是正在用一個固定的自我形象限制自己?就像叔本華說的「自我沉溺」——過度沉浸在自己建構的自我概念中,反而失去了彈性。
也許自我認同也是如此。重點不是找到「固定的,唯一真正的我」,而是接納:我在不同情境下會有不同的樣子,而這些都是我,這些全都是當下真實的我,即使那是一個不完美的我。
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
回到最初的矛盾:我們既需要穩定的自我認同,又不能被固定的自我形象困住。這兩者要如何平衡?
我目前的理解是:穩定的自我認同,不等於僵化的自我形象。
穩定的自我認同是一種「我知道我是誰」的安全感——我知道自己的價值觀、知道什麼對我來說重要、知道我想創造什麼樣的人生。這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是我們的「地基」。
但僵化的自我形象是「我只能是這樣」的限制——我必須永遠有條理、我必須做出完美選擇、我必須展現某種特質。這種執著會讓我們抗拒改變,抗拒那些「不符合自我形象」的面向。
關鍵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知道自己的核心」,後者是「限制自己的可能性」。
從理解到實踐
意識到這一點後,我開始問自己不同的問題。
當我又開始糾結天賦的時候,我開始意識到,其實自己有沒有害怕失敗?是不是因為要找到一個確定會成功的路,才要開始行動?並且試著問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是什麼?有沒有哪一件事情,是即時沒有抵達終點,我也能在路上自得其樂的事情是什麼?
我想起自己這些年持續寫日記、做隨筆記錄的原因:不是為了建立一個完美的形象,而是為了保持清晰感。持續記錄讓我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想走到哪裡去、想過什麼樣的人生。這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持續的練習
意識到這一點後,我開始問自己不同的問題。
也許接納這個矛盾本身,就是成長的一部分。我既需要一個穩定的核心——知道什麼對我來說重要,知道我想創造什麼樣的人生——同時也要保持彈性,接受自己在不同情境下會有不同的樣貌。這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一個持續的平衡練習。
而當我不再被「真正的自我」這個概念困住時,反而更清楚地感受到:那個持續記錄、持續思考、持續嘗試理解自己的我,一直都在這裡。不是作為一個固定的形象,而是作為一個流動的過程。
也許,這就是在「固定的自我」與「流動的面向」之間,我找到的答案:真實的自己是自由且流動的。
寫在最後的自我陪伴提問句
溫柔地陪自己多聊一句
- 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你感受到自己被「固定的自我」限制了?內心通常會浮現哪些故事或感受?
- 當自我感到僵化時,你如何陪伴自己走向更流動、彈性的狀態?
- 如果能在固定自我和流動面向之間自由切換,你希望自己的生活出現什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