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森林碳信用的真義,不是商品,而是制度。
當我們談論印尼、巴西、剛果這些森林資源豐富的國家「在賣碳信用」時,其實看到的並不是單純的交易,而是一場國際治理的實驗。這是巴黎協定下,這種 PACM 的北方出資、南方行動、雙方共負責任的減排合作;它不只是市場,而是一場制度轉向。
一、從「賣碳」到「成果付款」:巴黎協定的轉譯
在《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框架下,森林碳信用已經從早期的「自願抵換」轉型成主權合作(sovereign cooperation)。其核心概念是成果付款(Result-Based Payment, RBP)與對應調整(Corresponding Adjustment, CA)。
當一個南方國家(例如印尼、巴西或剛果民主共和國)透過守護森林、減少毀林或推動再造林減少碳排放,它就能將這部分成果登錄到 UNFCCC 秘書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經驗證後,北方國家若願意出資購買,南方政府會在自己的國家帳本中進行 CA 對應調整——正式讓出該減排權。買方國即可將此成果記入自身的 NDC(國家自定貢獻) 中,用以達成減排目標。
這種制度讓碳交易不再只是抵換,而是一種可追蹤、可核查、具主權授權的國際行為。
它代表一種新型的國際信任:不是金錢換碳,而是合作換成果。
二、森林碳信用的內在機制:社區與制度的共構
以印尼為例,該國建立了 SRN-PPI 國家碳登錄系統(Sistem Registri Nasional - Pengendalian Perubahan Iklim),並以 FREL(森林參考排放基準) 為依據管理 REDD+ 成果。
當外資(例如挪威氣候基金或世界銀行)購買這些成果時,收益依據 利益共享機制(Benefit-Sharing Mechanism, BSM) 分配:
- 部分用於森林監測與治理;
- 部分用於社區發展,包括教育、醫療與永續生計;
- 其餘再投入下一輪的護林計畫。
這樣的制度讓森林碳信用不再是單向輸出,而是一個以森林為中心的再分配機制。
它將減排收益重新導回森林與人民,形成「護林得益、得益再護林」的循環。
這也是巴黎協定第六條的精神所在:
每一份碳信用必須具備三項特質—— 真實減排(Additionality)、長期耐久(Permanence)、不重複計算(No Double Counting)。
這些條件,使得合規碳信用(Compliance Credit)與舊式自願碳信用(VCC)徹底分道揚鑣。
三、北方責任與南方主權的平衡
巴黎協定延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原則。
北方國家不能再用金錢購買「免罪券」,而要透過制度化合作,支持南方國家守護全球生態。
在這個過程中,氣候資金(Climate Finance) 不再只是援助,而是一種成果交換。
這種交換建立在**主權授權(Letter of Authorization, LoA)與對應調整(CA)**之上。
以實例來看:
- 瑞士 已與 秘魯、加納、印尼、泰國 等國簽署 A6.2 雙邊協定,每一筆成果交易皆須由雙方政府核可並登錄至 UNFCCC 國際登錄平台。
- 巴西 在 2024 年通過《國家碳市場法(Lei do MBRE)》將 REDD+ 成果正式納入主權帳本,為進入 A6.4 國際註冊作準備。
- 剛果民主共和國(DRC) 則與世界銀行碳基金合作,將 REDD+ 成果付款制度化,並以社區林業作為分配主體,建立「森林即金融」的模式。
這些國家顯示出一個明確趨勢:
真正的碳信用,必須出自國家核准,受國家會計體系監管。
任何缺乏主權授權或登錄的自願信用,都不再具合規價值。
四、結語:森林不是商品,而是命運共同體的公共財
森林碳信用的意義,從來不只在於一噸二氧化碳的數字,而在於全球合作能否回應氣候正義。
北方提供資金與技術,南方提供生態與行動,雙方共同維護地球的呼吸系統。
印尼、巴西、剛果並非「賣森林」,而是在透過制度化合作,換取公平的氣候報酬。這些報酬再回流於森林治理、社區與再生經濟,使碳信用成為公共善而非商品。
這正是巴黎協定第六條想帶來的變化:
從「抵換排放」走向「共享成果」, 從「市場交易」走向「主權合作」。
森林碳信用的價值,不在碳,而在制度。
它是人類對地球的共同責任,也是一場全球治理的真實測驗。
附錄:參考出處
- UNFCCC Secretariat (2024). Guidance on Cooperative Approaches under Article 6.2 of the Paris Agreement (Decision 7/CMA.4).
- World Bank (2023). Results-Based Climate Finance in Practice: Lessons from REDD+ and Forest Carbon Partnerships.
- Government of Indonesia –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ry (KLHK). Sistem Registri Nasional Pengendalian Perubahan Iklim (SRN-PPI).
- Norwegian International Climate and Forest Initiative (NICFI). Results-Based Payment to Indonesia for REDD+ 2016–2019.
- Government of Switzerland (2024). Cooperative Implementation Agreements under Article 6.2 (with Peru, Ghana, Thailand, Indonesia).
- Brazil Federal Senate (2024). Lei do Mercado Brasileiro de Redução de Emissões (MBRE).
-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National REDD+ Registry and Forest Investment Plan.
- UNDP (2022). Benefit-Sharing Mechanisms for REDD+: Ensuring Fair and Transparent Distribution.
-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 2024). Understanding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s under Article 6 of the Paris Agreement.
- Verra & Gold Standard (2023). Transition of Voluntary Carbon Credits to Host-Country Authorized Credi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