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活在「離線」與「連線」兩個世界的世代〉2025-10-25
對我來說,與我相似成長年代的人,其中一個特別有價值的成長背景是:我們並不是出生在網路與行動設備已經普及的時代,也不是年老時才首次碰見它們。我們幾乎與這個時代的爆炸性發展一起成長。
雖然網路與家用電腦的出現,顯然發生於我出生之前。但在我的兒童時期,它們在台灣也還沒有普及到「家家戶戶」的水準。在我國小的時候,我才親眼見證家中出現了第一台電腦,當時的網路,也完全不像現在理所當然地處於連線狀態。
那是一個網路既「有限」又「有線」的時代,昂貴、且與家用電話使用相同的線路,人們需要先想好自己上網要做什麼,然後才打開機器「撥接」,快速使用完就要趕快關掉網路的時代。
所以那個時候,疑惑的事情我們會問人、會查書,而不是首先想到上網。而且,那個時代手機並不普及,所以人們也不敢為了上網,讓電話線長時間被佔用。
社群時代之前的網路娛樂與互動
當時,多數電腦遊戲不是線上遊戲,而是「支援線上遊玩」的遊戲。需要有一名「房主」負責開設遊戲,其他玩家則需要知道「房主」的IP,才能加入一起遊玩。當年幼的我在阿姨家看到表哥用「大哥大」與朋友溝通要連線打遊戲時,有種「他好像在做很厲害的事」的感覺。
之所以他們需要用還不普及的手機來聯絡,是因為當時也沒有像現在這麼方便的社群媒體。雖然不久之後出現了如MSN、即時通那樣的通訊軟體,也開始有人在寫部落格文章,但距離Facebook這樣改變網路環境的網站出現,還需要幾年的時間。
在網路上與朋友交流,只是眾多交流手段的其中一種。比起坐在電腦前,人們更希望能出門見面,或至少透過電話來用聲音與對方交流。YouTube在當時的定位也更像是讓人上傳與觀看興趣影片的網站,而不是現在的語音社群。直到我青少年時期的尾聲,才感覺時代有了明顯到不容忽視的轉變。
對我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幸運。我們足夠年輕時就接觸到這些網路工具,能夠很順利知道他們的優點,並學會如何使用。但同時,我們也親身體驗並記得那種不被打擾生活的美好,知道自己是有意識地「去用」,也能有意識地停止。這種「兩種世界的經驗」,是前一世代與後一世代的人,都很難同時親歷的。
下個世代擁有「已經連線」的自然
與我們相反,對於下一個世代來說,「離線」或「不使用設備」才是一件需要專程去做的、有些古怪的事情。不懂的事情馬上查手機或問AI,這是他們從小就能隨時辦到的事。
當一個人在世界觀建立的初期,就已經自然地擁有這種便利與快速,那麼,有什麼理由刻意去放棄它們呢?也許他們可以理解離線有一種離線的世界,但對他們來說,那不會比線上的世界更真實,甚至可能太刻意了,就像某種荒野求生體驗一般。
這是很難解釋或說服的,但由於我們體驗過「兩種世界」,知道這裡發生過一個重大的改變。所以我們能意識到自己可能會在有設備的生活中錯過什麼。
這種對於可能錯過的認識,讓我們懂得珍惜離線生活。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或許我們是最後一代「理所當然地」知道離線生活的人(當然,對於發展階段不同的國家而言,這個最後一代到來的時間可能很不一樣)。
也許對於往後的世代來說,那些我們認為珍貴而為他們感到可惜的事情,他們一點也不感到遺憾吧。這或許沒有正確答案,只是,我們很難不以我們存在的方式去思考,而在我的理解裡面,我們所處的時代為我們提供了無可比擬的、讓我們有機會做出如此反思的經驗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