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品味的AI與如AI般空洞的人〉2025-10-22
過去幾個月在寫文章的時候,我通常會把寫完的文章拿給ChatGPT看,請它提出它的觀點。但最近愈來愈覺得,這個動作有些多餘,因為大部分的時候,我得到的只是某種確認:「嗯,它的回答沒有什麼價值,照我原本寫的就好」。
在我接受它就是這麼無用之前,我不時會對它的回應感到生氣。我會覺得它為什麼一直想要把文章改爛,它提供的修改意見不只會讓文字變得庸俗、乏味,又會變得非常樣板化,完全沒辦法讓人產生感動。
但當我進一步去思考「語言模型」是怎麼一回事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好像稍微可以明白箇中的原因--AI不可能有品味的原因。
一台不可能有品味的機器
一種通俗的說法稱:語言生成模型的邏輯就像在玩文字接龍或續寫,它會根據它擁有的資料和算法,給出「下一個字最有可能是什麼」的答案。譬如「葡」的後面通常是「萄」,譬如面對這樣的問題,資料裡會得到那樣的回應。
這意味著,AI永遠不可能給出任何「獨樹一幟」的答案,它的答案一定是某種乏味的「統計平均」。但我們知道,真正的藝術、有原創性和有價值的事物,它經常都會有一些特別的偏向,正是那些不同於平均的地方,才讓我們眼睛一亮,但這和語言生成模型在做的事情恰恰是相違背的。
同時,無論是創作還是鑑賞,品味這件事依賴於一種「在乎」,一種特定的熱情視角。但AI並不在乎任何事情,也沒有能力在乎任何事情。因此它不會偏向,不可能真正擁有一種藝術眼光。
我們會看到,AI能夠模仿一種風格,去抓住那種風格的某個能被辨識出的平均特定,但它卻沒辦法真正畫出一個該風格的好作品。那些畫中沒有「靈魂」,因為那裡沒有生命經驗,沒有喜歡什麼勝過其它。
希望自己像AI一樣空洞的人
諷刺的是,這種當前形式AI的必然缺陷,竟然成為了某些人類主動追求的事情。我們在網路世界上看到大量標榜自己「沒有立場」、「中立理性」的聲音。
且不說只要是認真看待一件事情,人就不可能沒有立場。如果這個人真的追求無立場,它其實是在試圖丟掉人生為人--有別於無生命經驗、無品味能力之模型--的獨特能力。
這些人用盡可能安全、圓滑、模糊、不得罪的方式說話,結果是,他們說的話就跟沒說一樣,沒有任何使其需要被聽的價值--就像AI輸出的那些無意義字句。
當一個人宣稱他對一件事情沒有立場,那其實不外乎以下幾種可能:他沒有能力對這件事情做出判斷;他其實做了判斷,但他不敢承認他的立場;又或者,他根本沒有認真看待、弄懂這件事。
無論是哪一種,他的種種「中立理性」聲明,說的其實是:「不需要聽我說的,反正我沒有什麼能說,我什麼都不懂,也無法承擔任何責任」。這樣的話,和聽AI講也沒有什麼差別,說不定AI還更準確一點。而且,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存有者,比AI可悲的地方是:他曾經有機會活得更像人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