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品味的AI與如AI般空洞的人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無品味的AI與如AI般空洞的人〉2025-10-22

 

  過去幾個月在寫文章的時候,我通常會把寫完的文章拿給ChatGPT看,請它提出它的觀點。但最近愈來愈覺得,這個動作有些多餘,因為大部分的時候,我得到的只是某種確認:「嗯,它的回答沒有什麼價值,照我原本寫的就好」。

 

  在我接受它就是這麼無用之前,我不時會對它的回應感到生氣。我會覺得它為什麼一直想要把文章改爛,它提供的修改意見不只會讓文字變得庸俗、乏味,又會變得非常樣板化,完全沒辦法讓人產生感動。

 

  但當我進一步去思考「語言模型」是怎麼一回事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好像稍微可以明白箇中的原因--AI不可能有品味的原因。

  

一台不可能有品味的機器

   一種通俗的說法稱:語言生成模型的邏輯就像在玩文字接龍或續寫,它會根據它擁有的資料和算法,給出「下一個字最有可能是什麼」的答案。譬如「葡」的後面通常是「萄」,譬如面對這樣的問題,資料裡會得到那樣的回應。

 

  這意味著,AI永遠不可能給出任何「獨樹一幟」的答案,它的答案一定是某種乏味的「統計平均」。但我們知道,真正的藝術、有原創性和有價值的事物,它經常都會有一些特別的偏向,正是那些不同於平均的地方,才讓我們眼睛一亮,但這和語言生成模型在做的事情恰恰是相違背的。

 

  同時,無論是創作還是鑑賞,品味這件事依賴於一種「在乎」,一種特定的熱情視角。但AI並不在乎任何事情,也沒有能力在乎任何事情。因此它不會偏向,不可能真正擁有一種藝術眼光。

 

  我們會看到,AI能夠模仿一種風格,去抓住那種風格的某個能被辨識出的平均特定,但它卻沒辦法真正畫出一個該風格的好作品。那些畫中沒有「靈魂」,因為那裡沒有生命經驗,沒有喜歡什麼勝過其它。

  

希望自己像AI一樣空洞的人

   諷刺的是,這種當前形式AI的必然缺陷,竟然成為了某些人類主動追求的事情。我們在網路世界上看到大量標榜自己「沒有立場」、「中立理性」的聲音。

 

  且不說只要是認真看待一件事情,人就不可能沒有立場。如果這個人真的追求無立場,它其實是在試圖丟掉人生為人--有別於無生命經驗、無品味能力之模型--的獨特能力。

 

  這些人用盡可能安全、圓滑、模糊、不得罪的方式說話,結果是,他們說的話就跟沒說一樣,沒有任何使其需要被聽的價值--就像AI輸出的那些無意義字句。

 

  當一個人宣稱他對一件事情沒有立場,那其實不外乎以下幾種可能:他沒有能力對這件事情做出判斷;他其實做了判斷,但他不敢承認他的立場;又或者,他根本沒有認真看待、弄懂這件事。

 

  無論是哪一種,他的種種「中立理性」聲明,說的其實是:「不需要聽我說的,反正我沒有什麼能說,我什麼都不懂,也無法承擔任何責任」。這樣的話,和聽AI講也沒有什麼差別,說不定AI還更準確一點。而且,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存有者,比AI可悲的地方是:他曾經有機會活得更像人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15會員
1.0K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11
  這個功能對我來說有一個顯著的優點,就是會刺激我想要更多地嘗試新的跑步路線,來經過更多在我生活圈內,但我過去跑步時不會經過的路段。也會試著把自己長跑的那些地方設定為路段,提高跑步時的額外樂趣與動力,督促自己在每一段路段中不停地自我挑戰。
2025/10/11
  這個功能對我來說有一個顯著的優點,就是會刺激我想要更多地嘗試新的跑步路線,來經過更多在我生活圈內,但我過去跑步時不會經過的路段。也會試著把自己長跑的那些地方設定為路段,提高跑步時的額外樂趣與動力,督促自己在每一段路段中不停地自我挑戰。
2025/10/03
  事實上,所謂「沒有真實人類受到傷害」是一個虛假的宣稱,因為當我們的文化准許有人以「模擬對女性的強暴」作為一個娛樂內容時,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再一次地對所有女性的真實攻擊。然而,這些讓色情內容大量充斥在流行文化的「始作俑者」,正在讓人類對這些具體的不道德行為愈來愈失去敏感。
2025/10/03
  事實上,所謂「沒有真實人類受到傷害」是一個虛假的宣稱,因為當我們的文化准許有人以「模擬對女性的強暴」作為一個娛樂內容時,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再一次地對所有女性的真實攻擊。然而,這些讓色情內容大量充斥在流行文化的「始作俑者」,正在讓人類對這些具體的不道德行為愈來愈失去敏感。
2025/10/02
  這種噁心的虛假性甚至會回過頭來腐蝕我們對他者的素樸信任,一切「像是語言」的東西都變得不像語言,人開始不得不懷疑,世界上是否根本不存在可以共享的對象,彷彿所有可觸及的語言與聲音都如同AI、如同演算法篩選過的社群貼文一樣,只是以我們為中心的回聲室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真正的--如同我一般的人類。
2025/10/02
  這種噁心的虛假性甚至會回過頭來腐蝕我們對他者的素樸信任,一切「像是語言」的東西都變得不像語言,人開始不得不懷疑,世界上是否根本不存在可以共享的對象,彷彿所有可觸及的語言與聲音都如同AI、如同演算法篩選過的社群貼文一樣,只是以我們為中心的回聲室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真正的--如同我一般的人類。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AI生成圖片是一個挑戰性的任務,雖然AI能理解文字需求,但仍無法完全想像心中的理想畫面。使用中文描述AI的生成效果約為5成到6成,而加入擬人化的描述可以讓AI更好地理解需求。無論如何,AI生成圖片仍面臨許多挑戰,需要更多的研究與嘗試。
Thumbnail
AI生成圖片是一個挑戰性的任務,雖然AI能理解文字需求,但仍無法完全想像心中的理想畫面。使用中文描述AI的生成效果約為5成到6成,而加入擬人化的描述可以讓AI更好地理解需求。無論如何,AI生成圖片仍面臨許多挑戰,需要更多的研究與嘗試。
Thumbnail
AI繪圖要廣泛用於商用還有一大段路,還需要依賴人類的經驗判斷、調整,為什麼呢?
Thumbnail
AI繪圖要廣泛用於商用還有一大段路,還需要依賴人類的經驗判斷、調整,為什麼呢?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測試AI功能的文章,內容是一些隨心所欲的想法和想像,引導讀者思考現實世界及經歷。文章內容充滿了一些具有戲劇性和冒險色彩的詞彙和描述。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測試AI功能的文章,內容是一些隨心所欲的想法和想像,引導讀者思考現實世界及經歷。文章內容充滿了一些具有戲劇性和冒險色彩的詞彙和描述。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對創意和靈感來源的深入思考,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實際的成果或解決方案的過程。透過學習、資料收集、練習、創新等方法,提出了將創意落實的思路和技巧。同時介紹了AI在外顯知識的自動化應用,以及對其潛在發展方向的討論。最後探討了傳統機器學習技術在模擬中的應用案例和對AI世界的影響。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對創意和靈感來源的深入思考,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實際的成果或解決方案的過程。透過學習、資料收集、練習、創新等方法,提出了將創意落實的思路和技巧。同時介紹了AI在外顯知識的自動化應用,以及對其潛在發展方向的討論。最後探討了傳統機器學習技術在模擬中的應用案例和對AI世界的影響。
Thumbnail
AI 相關的內容每天都非常多,有聽過很多人因此感覺到焦慮,怕錯過了最新資訊就會趕不上,這篇內容會跟大家詳細的分享我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經驗,並且會在最後分享一些我的學習資訊來源。
Thumbnail
AI 相關的內容每天都非常多,有聽過很多人因此感覺到焦慮,怕錯過了最新資訊就會趕不上,這篇內容會跟大家詳細的分享我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經驗,並且會在最後分享一些我的學習資訊來源。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更多即將面世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很多人已經感受到AI的威力,並且因為擔心工作不保,所以急著參加各種AI教學課程。 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結果,詳細解釋為什麼在這個時代「AI教學課程」(幾乎)沒用。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更多即將面世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很多人已經感受到AI的威力,並且因為擔心工作不保,所以急著參加各種AI教學課程。 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結果,詳細解釋為什麼在這個時代「AI教學課程」(幾乎)沒用。
Thumbnail
這陣子使用AI模型,還有參考國內外一些喜歡玩語言模型的同好發文,一個很有趣的結論就是,有時候把大型語言模型(尤其ChatGPT)當作一個人來溝通,會得到比較好的結果,這的確是非常反直覺的,也就是說很多時候ChatGPT耍懶不肯工作的時候,你用加油打氣,或是情緒勒索的方法,確實是可以得到比較好的結果。
Thumbnail
這陣子使用AI模型,還有參考國內外一些喜歡玩語言模型的同好發文,一個很有趣的結論就是,有時候把大型語言模型(尤其ChatGPT)當作一個人來溝通,會得到比較好的結果,這的確是非常反直覺的,也就是說很多時候ChatGPT耍懶不肯工作的時候,你用加油打氣,或是情緒勒索的方法,確實是可以得到比較好的結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