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一場謙卑的諦聽
各位富裕的貴賓、貧困的摯友、曾經迷途的行者,以及四海為家的鄰人,歡迎你們。請允許我,一位行腳的出家人,在此向各位致上最深的感恩與頂禮。今日的相聚,並非一場社會學的展演,而是靈魂的相互依託。在此地,沒有富人、窮人、罪犯或無家可歸者的標籤,只有四位帶著獨特生命故事、在娑婆世界中同行共修的菩薩。
我們今日相聚的核心,並非相互說教或評判,而是為了深度地、謙卑地去踐行那句古老的智慧——「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並非導向冷漠的箴言,而是通往慈悲最幽微的門徑。它提醒我們,在未能穿上他人的鞋、走過他人的路之前,任何居高臨下的建議,都可能是一種不自覺的暴力。
因此,這場對話的目的,是一次神聖的、相互的「諦聽」。我們將放下預設的答案,靜默地、全心全意地去聆聽彼此生命中的「苦」與「樂」,在那些被社會所忽略的低語中,在那些被財富所掩蓋的沉思裡,共同探尋幸福那如琉璃光般、清澈而又變幻的真實樣貌。
願我們的心,在此刻成為一方淨土,能如實映照彼此的生命。
南無阿彌陀佛。

--------------------------------------------------------------------------------
1. 富裕的沉思:當財富成為慈悲的橋樑
(一位衣著簡潔、眼神沉靜的長者緩緩開口,語氣中沒有驕矜,只有深刻的反思。)
感恩師父,感恩各位。世人常以為,幸福是我銀行帳戶裡不斷增長的數字,是我名下不斷擴增的資產。年輕時,我也曾如此深信不疑,在商場的叢林中奮力拼搏,將每一次的成功都視為幸福的階梯。然而,當我攀上那座世人稱羨的財富之巔時,我所感受到的,卻非圓滿的喜悅,而是一種深刻的空虛。儘管物質豐盛,我的內心卻時常被無法言喻的負面情緒所籠罩,而報告中所說的真誠「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那種與家人朋友的溫暖連結——卻在我追逐事業的過程中,被我親手一點一滴地疏離了。
直到那時我才領悟,我所追求的,或許只是幸福的幻影。
真正的轉捩點,始於我開始閱讀《世界幸福報告》。報告中一個詞深深觸動了我——「慷慨」(Generosity)。報告的數據清晰地指出,幸福並非來自財富的累積,而是源於有意義的付出。我開始學習如何「將金錢轉化為他人的幸福」(Giving to others),將一部分資產,投入到那些最具成本效益的慈善機構中。我學會了用「福祉年」(WELLBYs)這樣的指標來衡量我的每一分錢,是否真正為遠方受苦的生命,帶來了最大程度的福祉提升。
當我看到一份報告,顯示一筆捐款能為一個非洲村莊提供潔淨飲水,從而讓數百個孩子免於疾病,健康成長時;當我收到一封來自受助學生的感謝信,信中描述著知識如何為他點亮了黑暗的未來時——那種深刻的滿足感,遠超過任何一筆成功的商業交易所能帶來的喜悅。
《世界幸福報告》所言不虛,那份「清晰的正面影響」(clear positive impact),是點燃內心幸福感最直接的火種。我終於明白,財富本身並無意義,它既能築起隔絕人心的圍牆,也能架起通往慈悲的橋樑。
然而,我亦必須謙卑地承認財富的局限。在追求事業的巔峰時,我幾乎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再多的金錢,也無法直接購買一份真誠的「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無法彌補錯過的、與家人共享的晚餐,更無法換回那些因猜忌與競爭而疏遠的友誼。那些人與人之間最溫暖的連結,是金錢無法定價的無價之寶。如今,我仍在學習,如何用這份得來不易的財富,去修補過去的缺憾,去重新編織我生命中那張最重要的人際網絡。這是我後半生,最重要的功課。
--------------------------------------------------------------------------------
2. 貧困的智慧:在匱乏中豐盈的連結
(一位面容飽經風霜,但眼神清澈、充滿韌性的婦人,帶著質樸的微笑開口。)
師父慈悲,各位好。剛剛這位大德的分享,讓我心裡很溫暖。他擁有的,是我一生都無法想像的財富。是的,如果用《世界幸福報告》裡「人均GDP」這個指標來看,我大概是這個社會最底層的人。但是,如果要問我幸不幸福,我會說,我的日子雖然苦,但我的心,常常是滿的。
我的幸福,不是來自銀行,而是來自我的鄰居。報告裡提到一個最重要的幸福支柱,叫做「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它的定義很簡單,就是「在你困難時有親友可以依靠」。對我來說,這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這就是我的每一天。
上個月,我的屋頂漏水,我沒有錢請工人。消息在巷子裡傳開,隔天下午,鄰居家的幾個男人就帶著工具來了。大家七手八腳,有說有笑,一個下午就把屋頂補好了。晚上,我煮了一大鍋麵,大家就在我家門口的埕院裡「共享餐食」(Sharing meals)。報告說,與他人共餐是幸福的重要來源,對我們來說,這更是情感的交融。在那一刻,我們之間沒有金錢交易,只有汗水、情義與一碗熱湯的交換。這張由鄰里互助編織起來的網,比任何社會保險都更讓我感到安心。這份歸屬感,是再多錢也買不到的。
然而,我也必須坦誠地說出貧困真正的「苦」。它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匱乏。當我每天睜開眼睛,腦子裡想的都是今天的菜錢在哪裡、孩子的學費怎麼辦、下個月的房租繳不繳得出來……我的整個心,都被這些生存的壓力給佔滿了,充滿了報告裡提到的負面情緒。
在這種狀態下,報告中另一個幸福的支柱——「做出人生選擇的自由」(freedom to make life choices)——對我來說,成了一種奢侈。當每一個選擇都只關乎今天能不能活下去時,根本沒有多餘的心力去思考明天以後的事。所以,任何來自外界的好意建議,那些「勸善」的話語,比如「妳應該去學個一技之長」、「妳要對未來有規劃」,聽起來都格外刺耳。不是我們不想,而是我們的心力,已經被生活的重擔給榨乾了。
所以,如果有人問我,幸福是什麼?我會說,幸福,是在最困頓的時候,有人願意遞給你一碗熱湯,而不是一堆道理。
--------------------------------------------------------------------------------
3. 囹圄的低語:失去信任與歸屬的痛苦
(一位穿著囚服的年輕人低著頭,聲音沙啞,充滿了追悔。)
師父,各位……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資格談論幸福。因為我的整個生命故事,恰恰是幸福的反面。我的人生,完美地印證了《世界幸福報告》所揭示的,當那些幸福的支柱崩塌時,一個人會墜入怎樣的深淵。
我來自一個破碎的家庭,從來沒有感受過什麼是「社會支持」。從小到大,我身邊的環境充滿了猜忌與背叛,我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人。報告裡說,幸福需要「做出人生選擇的自由」,但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有選擇,似乎每條路都通向更深的黑暗。我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完全沒有「社會信任」(social trust)的地方。
在這樣的環境裡,人很容易走向極端。我後來讀到報告裡的一個詞,叫做「絕望之死」(deaths of despair),指的是因自殺、酗酒和藥物濫用而導致的死亡。我想,在我犯下那個無法挽回的錯誤之前,我的靈魂,其實早已死於這種絕望。那是一種被整個社會拋棄、看不到任何希望、與所有善意連結都已斷裂的、徹底的孤獨與痛苦。我犯的罪,是我個人的責任,我罪有應得。但在那背後,是一顆早已因絕望而枯萎的心。
進來這裡之後,在無數個漫長的黑夜裡,我反覆思考,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會追求什麼?
我的答案,再也與金錢、地位或表面的自由無關。
我對幸福的全部理解,如今只剩下最卑微的渴望:僅僅是,重新建立與他人的信任;僅僅是,獲得一個社群的接納;僅僅是,找到一個能讓自己感到歸屬的地方。
對我而言,幸福,或許就是有一天,當我走在路上,能有一個人,願意用不帶防備的眼神看著我。這份對連結的渴望,是我從失去一切之後,所學到的、關於幸福最深也最痛的體悟。
--------------------------------------------------------------------------------
4. 漂泊的祈願:尋找尊嚴與安身之所
(一位衣衫襤褸、身形佝僂的長者,用質樸而平靜的聲音說著,每一個字都彷彿帶著千鈞的重量。)
謝謝師父給我這個機會說話。各位談的幸福,都很深刻。但對我來說,幸福,沒有那麼複雜。我的「苦」,是這個社會最極端的孤立。你們談論幸福的六根支柱,對我而言,一根都不存在。
你們談論以「人均GDP」衡量的財富,對我而言,我的財富是零。你們談論「社會支持」,有親友可以依靠。對我而言,我是社會中最極致的孤島,無人可以依靠。你們談論「健康預期壽命」。對我而言,能在寒夜中不生病,已是奢求,奢談長壽。你們談論「做出人生選擇的自由」。對我而言,我的自由只剩下選擇在哪個屋簷下躲雨,我的生活完全受制於天氣和他人的一念之間。你們談論「慷慨」付出的喜悅。對我而言,我只能伸出手接受施捨,失去了身為人付出的尊嚴。你們談論對社會的信任,厭惡「腐敗」**。對我而言,我每天面對的是他人的猜疑與厭惡,我活在一個信任徹底崩解的世界裡。
當這一切都被剝奪時,去討論更高層次的幸福,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你們無法想像,僅僅是「被當作一個人看待」,對我們來說是多麼重要。
然而,即使在這樣艱難的處境中,我依然能感受到幸福的微光。那微光,來自《世界幸福報告》中提到的一種最微小的善意——「幫助陌生人」(helping strangers)。
有時候,一個路人遞來的一杯熱水;有時候,一位店家老闆沒有驅趕我,反而給了我一個麵包;有時候,只是一個年輕人走過時,一個沒有閃躲、溫暖的眼神,一句輕輕的「你好」。
這些微不足道的善意,對各位來說可能轉瞬即逝,但對我而言,卻是對我作為一個「人」的最終肯認。它像一根細細的絲線,維繫著我僅存的人性尊嚴,讓我在最深的黑暗中,還能相信,這個世界並未完全將我遺棄。我的祈願很簡單,只願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一個被稱為「家」的地方,都能保有一份不被剝奪的尊嚴。
--------------------------------------------------------------------------------
終章:同體大悲的迴響
(宗教家雙手合十,再次向每一位分享者深深鞠躬,眼中閃爍著淚光。)
感恩,無盡地感恩每一位分享者。你們將自身的「苦」,轉化為照亮他人的智慧之光,這份勇氣,本身就是最動人的菩薩行。
在這場謙卑的諦聽中,一個共同的真理,如晨光般清晰地浮現:幸福的面貌或許千差萬別,但其核心,始終圍繞著「連結」、「信任」、「尊嚴」與「慈悲的行動」。無論是財富的給予、貧困中的互助、囹圄中的渴望,還是漂泊中的祈願,最終都指向同一個歸宿——幸福的根基,更多在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品質,而非個人所擁有的物質條件。
我們再次深刻地體會到「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箴言的千鈞重量。而今日的對話,更引導我們將這份智慧,昇華至佛法中「同體大悲」的境界。
這句箴言,並非要我們因不理解而變得冷漠,恰恰相反,它是在引導我們去認識一個更深刻的實相:所有眾生的苦難,在本質上是相連的。那位因生存壓力而失去選擇自由的母親,那位因失去信任而墜入絕望的青年,那位渴望一個溫暖眼神的長者——他們的苦,即是我們的苦;他們的傷,即是我們心靈的傷。因為在這張緣起的大網中,沒有一個生命是孤立的島嶼。
最後,願今日這場琉璃光下的對話,能成為一顆種子,在每一位聽者的心中,種下一顆謙卑與同理的菩提心。願我們在未來,面對任何一個受苦的生命時,都能少一份輕率的勸誡,多一份溫暖的諦聽。
願將今日所有功德,迴向給法界一切受苦的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