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ule 1: Humanitarian Disasters and Public Health
(模組一:人道災難與公共衛生)
此為我在 Coursera 修習《Public Health in Humanitarian Crises 1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課程時的學習筆記。內容為個人摘要與反思,僅作交流使用。原課程版權屬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所有。
一、學習心得
這堂課讓我從「公共衛生」的角度去看災害。以前總覺得地震、戰爭、洪水這些事好像是自然或政治層面的問題,但災害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社會承受力的崩潰。
像地震發生時,如果社會能自我應變、政府能協調、社區能互助,那就只是「事件」;但當人們無法獲得醫療、食物、水、庇護時,災害才真正開始。
那種「超出能力負荷」的瞬間,才是災難的定義。Risk = Hazard × Vulnerability
課程裡提到的公式↑也讓我覺得很有啟發。
意思是說,我們改變不了地震或颱風這種 hazard,但我們可以改變「脆弱性(vulnerability)」。比方說教育、治理、貧窮、社區凝聚力——這些都會影響人們在災後能不能站起來。
課程中用日本、海地的例子對比:
- 日本的防災制度與社會協作能讓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 但在海地,政府無力統籌,國際救援又混亂,結果同樣的災害造成的後果卻差了好幾倍。
我覺得裡面很真實的一句話是:
“The most important response always comes from the community.”
不管外部援助多快,最先開始行動的一定是當地人。公共衛生其實是一種「集體生存的能力」。
二、重點整理
1. 災害的定義與風險要素
- 災害(Disaster)指超出社會自我應對能力的事件,造成人員、經濟或環境損失。
- 危害(Hazard)本身不等於災害;只有當它影響人類生命與社會運作時才構成災害。
- Risk = Hazard × Vulnerability。
- 「脆弱性」可能來自貧困、教育不足、治理薄弱、環境惡化。
- 核心在於:降低脆弱性(vulnerability)、提升社會應變能力(Capacity)。
2. 災害趨勢與流離失所
- 20 世紀以來,災害事件數持續上升,尤其是氣候相關事件。
- 雖然事件變多,但因防災與公共衛生進步,死亡人數下降。
- 全球流離失所人口激增,半數來自阿富汗、敘利亞、索馬利亞。
- 災害影響不只是短期死亡,還包括長期的健康、經濟與心理創傷。
- 低收入國家因基礎建設不足,受害最深、復原最慢。
3. 公共衛生在災害中的角色
- 公共衛生專業者的任務是保障整體人口健康與預防疾病,讓整個系統維持運作。
- Sphere Handbook(人道憲章與最低標準)提供應對基準:
- 每人每日水量 15 公升
- 每人每日熱量 2,100 千卡
- 人道緊急管理循環(Disaster Management Cycle)包含四階段:
- Mitigation(減災):強化建築、減少危害、推動衝突解決
- Preparedness(防災準備):建立監測系統、規劃應變方案
- Response(應變):協調多部門、評估與分配資源
- Recovery & Development(復原與發展):重建基礎設施與健康系統
- 成功案例:日本地震後的社區重建;
失敗案例:海地地震後的政府無法統籌救援。
三、10個重要單字
- disaster(n.)災害;超出社會自我應對能力的事件。
- hazard(n.)危害;潛在威脅事件,如地震或洪水。
- vulnerability(n.)脆弱性;社會或個體對災害的易受影響程度。
- capacity(n.)應變能力;政府或社區在災害中的防禦與復原力。
- resilience(n.)韌性;社會從災難中恢復與調適的能力。
- displacement(n.)流離失所;被迫離開家園的人口。
- Sphere Handbook(n. phr.)《人道憲章與最低標準手冊》,提供災害應對指引。
- mitigation(n.)減災;降低災害發生或損害的行動。
- preparedness(n.)防災準備;提前規劃與訓練以應對危機。
- humanitarian coordination(n. phr.)人道協調;跨部門合作以有效應對危機。
小結
學完這個單元,最大的感覺是,公共衛生是一種集體行動的哲學。
在災難裡,沒有人能靠單一專業解決一切;真正的力量來自整個社會的協作與韌性。 開始更能理解為什麼人道工作需要同時懂醫療、政策、社會學、甚至心理學。
《Public Health in Humanitarian Crises 1》(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心得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