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有每天聽書的習慣,不僅能一心多用,利用瑣碎時間,還能隨時吸收新的知識。偶然間,我聽到了《底層邏輯 II》,其中的觀點令我驚嘆不已,也才意識到這就是傳聞中的劉潤老師——在華人商業領域享有盛名的專家學者。他確實擁有少數而犀利、獨特的見解。於是我循著線索,把《底層邏輯 I、II》的資料與有聲書一一收集起來,甚至提前預訂時間,線上同步全程聽完了 2025 小時的《進化的力量》。我之所以去聽,是出於好奇與渴望——希望在時代風口上,捕捉資訊流通的脈絡,以及億萬思想的光點。在資訊爆炸、AI迅速顛覆舊秩序的時代,真正的競爭力不是知識的多寡,而是能否洞察底層規律。

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我認為保持客觀視角尤為重要。我不帶先入為主的偏見去否定,而是站在另一種思維去構思,從相反角度、多維度,以及不同國家和領域的最新資訊去觀察。接著再思考自己所處的領域,可以如何運用這些資源,如何分配、開發機會。縱橫思想、打開認知,就是提升自我、持續精進商業世界的門票。然而,這些唾手可及的知識與認知,卻常被消費主義和數據喜好淹沒。殊不知,世界經濟與產業正在悄悄洗牌,只有提前預知和判斷走勢,才能在關鍵時刻把握機會。越是不熟悉的觀點,越應懷抱無比熱誠去理解。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站在宏觀角度,透徹理解事物的本質。我們不需要雞湯感動、語言泡沫、情感吶喊的激勵,但需要真正提出利益眾生的時代發明和看清事物運行的邏輯而不被浪潮的各種資料淹沒,清醒的明白別人在想什麼也是種自我保護和換位思考的過濾靜思提煉,我其實挺喜歡這種直言一語道破本質的透徹感也很欣賞膽識,其實道理知道但沒有多少人有能力系統化把一切的邏輯用大眾能理解的脈絡與現實的系統運作詮釋清楚。因為優秀的人看到本質,普通人只看表象。如何用「假設─驗證─結論─調整,是思考的科學流程。「同時持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底層邏輯》
- Part 1:是非對錯的底層邏輯
- Part 2: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
- Part 3: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
- Part 4:理解他人的底層邏輯
- Part 5: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
"學會用底層思維理解世界規律,掌握系統化的認知框架"
- 一、世界的本質是系統,而非事件 不要只看單一現象,要理解背後的系統結構。現象是結果,邏輯是原因。一切問題都是系統中多因素交互的結果。
- 二、掌握「模型」比掌握「知識」更重要 知識會過時,但模型能舉一反三。模型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捷徑,是底層框架。例如:費米估算法、二八法則、邊際效益、反脆弱思維。
- 三、概率思維:沒有絕對,只有可能 世界不是線性,而是概率的。做決策時,不應只問「對或錯」,而要問「成功的概率多大」。
- 四、邏輯鏈思考 每個結論背後都有一條邏輯鏈。「輸入 → 處理 → 輸出」是萬物運作的底層結構。要持續訓練自己追問「為什麼」「所以呢」「接下來會怎樣」。
- 五、建立「可複用」的認知資產 一次性努力是勞動,能被複製輸出的才是資產。思考、框架、寫作、教學、產品化,都是可複用的努力。真正重要的是建立一個「能力系統」,而非完成一份「任務清單」。
《底層邏輯 II:進化的力量》
" 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唯有進化的思維能持續生存。"
- 一、進化的本質是「適應」成功不是最強,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不確定性不是風險,而是生態的常態。主動建立「變化肌肉」,讓自己具備持續調整的能力。
- 二、破圈思維:跨界才有新可能突破舒適圈、知識圈、人脈圈,才能產生複利式成長。創新往往來自於「不相關事物」的重組。跨界結合是進化最快的方式。
- 三、從效率到勢能效率的提升是線性增長,勢能的創造才能帶來指數增長。勢能來自位置、關係、信任與認知。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選擇正確的位置。
- 四、個體品牌化每個人都是自己時代的品牌。專業、人格與價值觀共同構成個人的市場定位。建立清晰定位,才能在變動的時代中不被淘汰。
- 五、從「學會」到「成為」學習的最高境界不是理解,而是內化。成功的關鍵不在於知道理論,而在於成為具備獨立思考的人。知識是外功,思維是內功。看見規律,理解邏輯,順勢進化。真正的競爭力不是知識,而是對世界的看見能力。
觀點精句:
- 「複利思維、概率思維、數學思維、系統思維,是解題關鍵。」
- 「概率思維,是面對不確定世界的最佳武器。」
- 「系統思維讓你看到因果鏈,而非零散事件。」
- 「能力 × 效率 × 槓桿,決定你的人生產出。」
- 「了解他人的動機,比贏得辯論更有價值。」
- 「邊界感,是尊重他人權利也是保護自我利益的底層邏輯。」
- 「利潤的本質,是找到無競爭的空間。」
- 「戰略的本質,是利用自己優勢形成不可替代的勢能。」
- 「公平與效率是社會協作的兩個杠桿,平衡才是長期優勢。」
- 「跨學科的思維模型,讓你在未知領域也能快速判斷。」
- 「普通的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頂級高手改變模型」
- 「短板理論失效,長板理論誕生,一定要成為某細分市場的佼佼者」
- 「今後不缺內容和產品,只缺經典」
花點時間用一種休閒的角度來聽也會覺得受益良多,畢竟這世界上有多少願意說實話但又能真正有用的硬道理呢?我從《底層邏輯 I・II》中,並不只是吸收知識,而是想理解背後真正運作世界的思考方式。我逐漸發現,看懂底層邏輯,就是在學會如何看世界。我開始不再急著找「答案」,而是更敏銳觀察和構思「結構」。很多時候,現象只是表面,真正推動結果的,是背後的系統與邏輯鏈。當我能夠用系統化的思維去看問題,就不容易被表象牽著走。在這個過程中,我特別認同「模型比知識重要」。知識會過時,但思維模型能在任何環境中被重用。像是費米估算、二八法則、邊際效應、反脆弱——這些都不只是理論,而是讓我能快速拆解現實、做出判斷的工具。我也學會了以「概率思維」去看世界。世界沒有絕對正確的選擇,只有機率更高的方向,多大的勝率、和被表象統計拉高的平均、與失敗真正概率、邊際的承受度。這種思維讓我在投資、創作或人際判斷中,能保持冷靜,不再被一時的情緒與表象干擾。而「進化的力量」讓我理解:在變動的時代裡,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努力,而是適應與更新自己。環境不會等人,只有能快速進化的思維,才能讓自己持續保有價值。我越來越相信,跨界才是思維真正的突破點。當我把不同領域的知識重新組合起來,新的機會與洞見就自然出現,別從結果追問原因,要從現象洞察本質。這也是我從書中最深刻體會的一點——真正的創新來自重組,而不是無效累積,知識不是目的,而是打開思維邊界的工具。唯有看得深、想得遠,才能在浪潮來臨時保持清醒,擁有選擇的自由。學會從效率思維走向勢能思維,也是一種質變。當我開始思考「我應該站在哪個位置」而不是「我要多快做到」,整個人生運作的節奏就不同了。勢能來自位置、關係、信任與認知。當這些條件聚合起來,行動才會有力量。最終我理解到,學習不是為了「學會」,而是為了「成為」; 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維系統、不追逐機會,而是持續打造長期優勢。當底層邏輯真正內化成一種思維習慣,我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資訊,而是主動地建立自己的判斷與框架。這整套學習,讓我看見世界更深層的運作方式:看見規律、理解邏輯、順勢進化。這個不斷重組的時代,真正的競爭力不是知識,而是不斷重新謹慎過濾、反思與洞悉本質、甚至能槓桿加大複利的能力。底層邏輯,就是讓你在時代巨變中依然有卓見、有力量的羅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