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系列:《我們真的過得比較好嗎?——世代之間的真實與想像》

餐桌上的那句話
「你們薪水那麼高,還買不起房?」
這句話,你可能也聽過。長輩端著茶,眼神裡帶著半分不解、半分責備;年輕人低頭苦笑,想說的話卡在喉嚨裡吞不出來。表面上,這是一場關於金錢的對話。實際上,它揭露了世代之間對努力與結果截然不同的理解。上一代看見的是數字,這一代感受的是無力。
那些冷冰冰的數字,說出了什麼?
讓我們先看看數據。
根據主計總處資料,台灣近十年的實質薪資幾乎停滯不前。2024 年全體受雇員工的平均實質薪資約為 5 萬 6 千元,聽起來不算少,但問題是——房價漲得更快。
房價所得比,也就是買一間房需要多少年收入,如今已經攀升到超過 10 倍以上。在台北市,更是超過 15 倍。
換句話說,一位月薪 5 萬的年輕人,即使不吃不喝,也要超過十五年才買得起一間老舊公寓。這不再是懶得存錢的問題,而是結構性的代際落差。
薪水有漲,但物價漲得更快;收入有增加,但房價增加得更多。這就是年輕世代面對的數學難題:不是不努力,而是怎麼算都算不過來。
當「努力」不再保證翻身
在上一代的經濟記憶中,努力是最關鍵的字眼。
那是一個資源快速成長的年代:製造業起飛、土地價格上升、創業與升遷機會處處可見。只要肯拚、肯做,明天就會比今天好。這是那個時代的真實,也構成了那一代人的信念。
然而如今,社會進入成熟期,資源分配趨於固定。新創門檻高、薪資漲幅小、社會階層流動減緩。學歷仍然重要,但不再保證穩定與向上。在高學歷普及的年代,努力變成了最低標準,而非保證回報的條件。
這也難怪,許多年輕人會說:「我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沒有用。」
這句話聽在長輩耳中刺耳,卻道出了新世代的真實處境:他們不是放棄努力,而是發現光靠努力已經不夠了。
當「擁有」成為奢侈
上一代的幸福,多半圍繞著擁有:買房、成家、養兒育女,是人生的完整循環。這是那個年代的標準配備,也是衡量幸福的座標。
但當擁有成為奢侈,年輕人只好尋找新的幸福定義。
租屋不再是過渡,而是一種長期選擇;旅行、自由工作、重視心理健康,成為新的生活指標。他們把錢花在體驗上、花在學習上、花在讓自己喘口氣的空間上。
這樣的價值觀轉變,常被誤解為逃避責任或不夠成熟。但更準確的說法是:在無法改變結構的情況下,尋找可掌握的幸福。
他們不是不想擁有,而是理解現實後,選擇了另一條生存之路。
公平感的錯位
對長輩來說,「我們那時候更辛苦」是事實;對年輕人而言,「我們的代價更高」也是事實。
問題不在誰比較苦,而在公平感的崩解。
上一代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換得回報,這是一種線性的公平。付出與收穫成正比,這是那個時代的遊戲規則。
而現在的社會,回報與努力不再成比例:房價受金融政策影響、就業機會取決於全球市場、人工智慧改變勞動型態。太多因素超出個人控制,太多變數無法預測。
年輕人活在一個變數更大的時代。他們知道自己並非最貧窮的一代,但可能是最焦慮的一代,因為看不見努力與回報之間的連結。
如何理解這個「富而不安」的時代?
面對這樣的世代差異,我們該怎麼辦?
從指責轉向理解。每一代的生活困境都不同,拿過去的成功經驗套用到今天,只會製造更多誤解。「我當年怎樣怎樣」也許是真的,但那不代表今天的年輕人用同樣方法就能成功。
從個人責任轉向結構檢討。房價、教育、低薪問題,不是個人選擇能解決的。政府的政策、企業的責任、全球化的影響,這些結構性問題,才是關鍵所在。
從物質競賽轉向生活品質。當擁有變得困難,幸福就該回到生活的感受本身。不被比較、能喘息、能成長,這些才是新的幸福語彙。擁有一間房子固然重要,但擁有一個不被焦慮吞沒的人生,同樣重要。
幸福的代價
如果說上一代的故事是從貧到富,那麼這一代的故事,可能是從富到焦慮。
幸福不再只是資產的累積,而是一種心理的安全感。年輕人並不比上一代懶惰,他們只是活在更複雜的系統裡,面對更多無法掌控的變數。
而理解這一點,正是跨世代溝通的起點。
所謂「比較幸福」的迷思,也許該讓位給另一個問題:
我們是否能讓幸福更平均?讓每一代人都有機會,在自己的時代裡,活得有尊嚴?
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我們共同面對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