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書會活動,參與的家長都帶著一點尷尬的情緒,講自己台語會聽,但是講袂輾轉。
失去台語就失去與家人的連結
大家先從自己家族語言樹說起,J先生就分享,雖然自己是台灣人,但是小時候曾經因為捲舌音,被誤會成是外省囡仔。印象中自己媽媽從來不對自己說台語,直到很大的時候,聽到媽媽跟親戚吵架時,飆罵台語極為流暢,才意識到原來媽媽一直是刻意想把自己培育成華語孩子。這件事情,一直成為親子之間的一道坎,現在自己也有了孩子,就和媽媽說希望她能夠對孫子講台語。
這段分享讓我想到,自己的外婆因為生長在日本時代,幾乎不會華語,我與她從來不曾真正對話過。直到前年,我也學台語接近兩年,才與外媽有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台語對話;雖然阿媽年事已大時常語無倫次,而且她使用北部腔,我仍然是有些許不理解,不過對話搭上線的感覺還是讓我感覺很美好。直到阿媽今年過身,在告別式上,在場父母輩的親戚們除了我爸外,母語皆為台語,但竟然只有我對只聽得懂台語的阿媽講台語,當時我也是有些氣憤的。
台語越來越說不出口
阮某也分享,她自己父母都是南部漁村長大的,平時都使用台語相互聊天,但對孩子就只使用華語,自己還是透過看八點檔本土劇,慢慢把台語學回來。只是說每次過年和親戚長輩們嘗試講台語,結果都被說完全聽不懂,自己漸漸得也越來越不願意嘗試講了。
N女士表示自己是台南人,家裡原本都是講台語的,本來講台語就是件自然的事情;但是為了念大學離開家裡念書,回家後竟然發現自己不太能順利和家人們用台語聊天了。出社會後,無論工作還是平常日常生活中,就越來越少使用台語,才會說自己講甲袂輾轉。
臺中市本土語親子共學讀書會
我們溫柔又堅定地守護這個能夠講台語的場域,不必擔心腔調不同或講錯台語,在這個地方,能夠很自在的使用台語。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只是讀書,更是建立我們與孩子家人的連結,台語,我們的族語連結起來,讓台語可以在孩子們心中陪伴他們一起發芽茁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