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只能學會自己想學的語言,所以我常問同學為什麼要選台語?
一般都是說,為了和阿公阿媽講台語。
我其實並不是很喜歡這樣的回答,因為這預設了台語只有過去,而沒有未來,只剩和老人對話的價值。
年輕人都很聰明,也很現實,很難說服他們為一個沒有未來,要進博物館的語言,投資心力學習。
不過既然這是學生的動機,那當然要尊重,所以我想到了可以這樣提醒學生。
我的動機和你們有點像,我學台語是希望能和我的孫子講台語,希望台灣人未來能夠講自己的族語。
我們談到台語的過去時,需要更進一步去談台語的未來,與孫子對話作為引子,讓同學們感受到語言從過去到未來的延續性,也順勢帶出文化認同和語言斷根的議題。
我小時候住嘉義,不會台語也絲毫沒有什麼不便,甚至覺得已經只剩老人在講。
後來會台語後才發現,不是沒人講台語,而是沒人跟我講台語。
我這樣就是向同學暗示,待在華語的溫室看不到身邊很多事情,學台語對於長大成人、進入社會的幫助,這也是符合青少年的心理慾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