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見台北南港有青少年墜樓,
我不禁感嘆,
自殺的青少年們到底承受了多大的壓力。
AI生成圖1
回想自己青少年成長過程,
除了父母爭吵、身體成熟的變化、
課業學習的壓力、未來生活的無知,
就是線上遊戲、渴望被愛與愛人。
曾經也有過一段日子,
「心情」總是悶悶地,
只是上下課,對什麼事都沒什麼興趣,
對同學也鮮少說話,
反正三年後我們再也不會見面。
直到分班以後,
身邊總是有活潑開朗的人,
漸漸有幾個談天的朋友,
而真正改變,是因為「戀愛」。

AI生成圖2
在純真的生活年代,
沒有FB、沒有IG、沒有Line,
在發達的3C時代,
有容貌焦慮、有追逐潮流、
還有別人總是比我好。
萬一在家裡,
也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就是自我崩壞的關鍵了。
因為,你開始相信,
根本沒有人在乎我,
連父母都不愛我了,
活在世界有意義嗎?

AI生成圖3
#超馬選手陳彥博,
在希臘250公里的比賽後寫下這段話:
————————————————————
翻越高山,穿越暴雨與烈陽,
身體一次次逼近極限,
心裡也一次次在問:
「你還能再撐一下嗎?」
「你為什麼要繼續跑?」
「這一切的意義,還值得嗎?」
但我發現,只要還在問,
就代表還沒有放棄。
我曾以為勇氣,是不怕痛,
後來才懂,真正的勇氣,
「是當痛來的時候,你還願意去感受它。」
不逃避、不假裝。
只是靜靜地,與它共處。
因為那是生命最真實的樣子。
————————————————————
你有情緒,會痛是正常的,
沒有人永遠快樂、正向。
然而,
共處的第一步,是允許自己痛苦。
能說出「我很難過」、「我覺得孤單」,
就代表你開始擁有與情緒對話的能力。
第二步,是把感受變成語言。
當我們能把痛苦轉化成文字、畫畫、
音樂、甚至訊息,
就等於在大腦中開啟了一條出口,
讓原本壓抑的情緒開始流動。
第三步,是重建對痛苦的認識。
它是訊號,不是失敗,
痛苦常被視為「我不夠好」的證明,
但其實它是一種心理免疫反應。
痛苦是提醒我們,
生活中有東西失衡了、
某個價值需要被重新定義了。

AI生成圖4
最後,我想對你說——
「愛」是人生目的,
「愛」是人生一切。
人生所有的關係都離不開它,
人生所有都是為了享受這場「愛」。
痛苦的時候,
不要逃避、也不要假裝堅強,
好好感受生命最真實的樣子。
勇敢的愛,與它共處。
#青少年自殺
#情緒共處
#自我成長
#正念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