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傷行為違背人性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是一篇寫給擔心身邊人傷害自己、疑惑為什麼有自傷行為,或處於矛盾痛苦中,正在自傷的你。


「自傷行為」等於「自殺行為」嗎?

在學校演講、親職治療過程,時常被問到:
「現在孩子怎麼總說“活著真討厭、很想去死”?」
「怎麼孩子身上有越來越多不明原因的「傷痕」?」
「接近考試時,孩子怎麼一直「拔自己頭髮」?」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常自傷該罵醒他嗎?」


以及...「自傷,會死嗎?

依據現有的數據和臨床經驗顯示,青少年自殺、自傷的比例的確逐年在增加;特別是「國中族群」在2020年大幅提升,相較於前五年的件數增加有8.13倍,首次超越「高中職」與「大專院校」。


「自傷行為」在第一時間思考,或許很多人認為這不是「好的面對問題」的方式。

很難想像自傷這麼痛,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傷害自己?或者在腦海裡聯想到「傷害自己等於不自愛」是錯誤的觀念,所以需要提醒他、矯正他?及不理解為什麼越來越多人,特別是青少年「需要」自傷。


確實。

人類為求生存,「本能」將刻意避免疼痛與痛苦經驗的再次發生,我們天生具有防止潛在致命風險的驅力,且我們會積極採取行動,來制止這些苦痛的發生。

但是身為人類的我們即使被賦予了這樣天生求生的驅力,事實上,仍然經常做出阻礙求生的自傷行為。

無論在潛意識裡,不想讓自己好過、遇到壓力,想吃高熱量、可以咀嚼的食物、焦慮時,咬手指、撕手皮、拔頭髮、倚賴玩偶、捶打沙包、捏抒發物等等;往這裡想時,或許可以想到不少你我都可能發生的狀況。

(當然,在學術裡,自傷行為有更進一步的明確定義與程度差異,這我將會在後續的文章作說明)。


而在這一篇,我想與大家一起思考的是:

當遇到極為困難、不知道怎麼處理和面對的議題時,如果我們沒有思考能力、因應策略,上述的這些方法都無法安撫自己的時候...

會不會我們的確就需要更為劇烈的痛感?
無論視覺、體感上,才能分散注意力、感覺到唯一可以控制的能力,進而轉化心裡面看不見的疼痛;或是「真正具體」懲罰、消滅、殺死心中那複雜糾結的仇恨、罪惡、羞愧、厭惡的感受?

再更激進,可能就是「了結生命,走向自殺」,切斷一切,好像也是無能為力下,看似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

在現今的研究上共同認為,自傷行為與自殺行為雖然不同,但他們是高度相關,且自傷行為仍然有高死亡的風險,無疑是危急,需要共同重視的議題。

與此同時,更為重要的是,相較於因為得知“自傷可能死亡”,而感到過於恐懼、迴避、希望轉移話題。那我們只會離這內在的苦痛、這群受苦中的自傷行為者越來越遠,且沒有路徑靠近、認識、陪伴他/它們。


我想和你說...

任何的行為,都是有意義的

對於自傷行為的當事者,傷害自己可能是「為了生存下來,所能採取的“唯一自救方式”」。


💡如果你不是自傷行為者,

  • 即使你無法接受、對這自傷行為感到既生氣又擔憂,也請「不要」在不理解他們的內在痛苦下,直接禁止與責備他們。
  • 如果無法與他們交會,彼此走在不同路上,只會離彼此越來越遠、越困難理解彼此。並且,反而有更大的可能,你的行為將會促使他們繼續自傷,且傷害自己的手法變得越來越強烈。


💡如果你正處於自傷的痛苦矛盾中,

  • 這是一段非常真實痛苦的歷程,也是內在深層的傷想對你說的訊息;希望能有一個你願意信任的人,和你一起用不同角度來靠近傷、貼近你心裡的實際感受。
  • 我將在下一篇寫關於「 013| 給需要傷害自己的你/談停不下來的「自傷行為」。」,如果你願意,接下來我會持續與你聊聊、陪伴你在這段黑暗之中,成為你的微光。


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能更多有溫度的接觸與傾聽✨
祝 好


/A healing space💡

#心理內耗 #自我覺察 #星期一 #厭世 #自傷 #自殺 #活著真討厭很想去死 #想死 #自傷行為 #自殺行為 #以傷療傷 #為療傷而聊傷 #心裡的傷在說話 #蔡叡昀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想與你說的話 #心理諮商 #諮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 蔡叡昀心理師 ☁️
16會員
46內容數
諮商心理師|精神復健機構創辦人|美術講師 雙碩士背景,專職以精神分析、榮格取向進行個人及伴侶/家族治療。曾任職教學醫院十餘年,後創立精神復健機構與擔任身障者美術講師;專長為心理創傷。 • 臺灣榮格心理學會|臨床會員 • 臺灣藝術治療學會|會員 •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會員 • 臺南市憂鬱症關懷協會|第十屆 監事
2024/10/07
在親密關係中,許多人常常感到失去自我位置,背後可能是過去的關係創傷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情感狀態的根源,包括關係創傷、過度焦慮的反應模式,以及缺乏穩定性經驗。透過理解這些因素,或許能幫助你/妳在新的關係中建立更健康的自我感與界線,並為未來的親密關係鋪路。
Thumbnail
2024/10/07
在親密關係中,許多人常常感到失去自我位置,背後可能是過去的關係創傷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情感狀態的根源,包括關係創傷、過度焦慮的反應模式,以及缺乏穩定性經驗。透過理解這些因素,或許能幫助你/妳在新的關係中建立更健康的自我感與界線,並為未來的親密關係鋪路。
Thumbnail
2024/10/06
許多人進行自我提升和心靈成長時,會依賴心靈雞湯書籍,但這些書籍往往只提供短暫的安慰,無法有效解決深層次的心理需求。本文探討為何這些讀物對真正改變的幫助有限,以及如何透過心理諮商來突破內心的束縛,達到持久的內在平靜與成長。我將分析五個影響因素,幫助你/妳理解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及尋求專業支持的必要性。
Thumbnail
2024/10/06
許多人進行自我提升和心靈成長時,會依賴心靈雞湯書籍,但這些書籍往往只提供短暫的安慰,無法有效解決深層次的心理需求。本文探討為何這些讀物對真正改變的幫助有限,以及如何透過心理諮商來突破內心的束縛,達到持久的內在平靜與成長。我將分析五個影響因素,幫助你/妳理解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及尋求專業支持的必要性。
Thumbnail
2024/10/03
在伴侶關係中,許多人努力想要療癒對方的情感傷痛,但常常因為誤解彼此的需求而陷入「錯位照顧」的困境。這篇文章探討了這種情況的根源,並提供方法來有效理解與滿足彼此的情感需求,以促進真實的修復與成長。深入自我覺察與良好的溝通方式是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2024/10/03
在伴侶關係中,許多人努力想要療癒對方的情感傷痛,但常常因為誤解彼此的需求而陷入「錯位照顧」的困境。這篇文章探討了這種情況的根源,並提供方法來有效理解與滿足彼此的情感需求,以促進真實的修復與成長。深入自我覺察與良好的溝通方式是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輔導者在面對自殺個案時的回應與感受,分析個案的情緒與心理狀態,探討如何建立信任的關係與情感連結。文章強調理解個案的痛苦、孤獨和過去經歷的重要性,並提出多種真誠的回應方式,以幫助個案走出心理陰霾,並尋找生活的意義。透過誠懇的交流,輔導者能夠更有效地支持自殺風險者,進而達成更好的輔導。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輔導者在面對自殺個案時的回應與感受,分析個案的情緒與心理狀態,探討如何建立信任的關係與情感連結。文章強調理解個案的痛苦、孤獨和過去經歷的重要性,並提出多種真誠的回應方式,以幫助個案走出心理陰霾,並尋找生活的意義。透過誠懇的交流,輔導者能夠更有效地支持自殺風險者,進而達成更好的輔導。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Thumbnail
「創傷」就是一種深刻的「孤獨」 在幼小的時代不知道怎麼面對父親痛毆母親、為什麼酒瓶會往自己砸過來、為什麼很親愛的人會在街上被人打死、為什麼某個人一槍把自己斃了,或是整天到晚拿東西痛毆孩子,或是把自己嫌得一無是處?為什麼有時候看來很和藹可親,有時候就會變了一個人?為什麼一邊痛打我又一邊痛哭著說愛我?
Thumbnail
「創傷」就是一種深刻的「孤獨」 在幼小的時代不知道怎麼面對父親痛毆母親、為什麼酒瓶會往自己砸過來、為什麼很親愛的人會在街上被人打死、為什麼某個人一槍把自己斃了,或是整天到晚拿東西痛毆孩子,或是把自己嫌得一無是處?為什麼有時候看來很和藹可親,有時候就會變了一個人?為什麼一邊痛打我又一邊痛哭著說愛我?
Thumbnail
自傷行為的出現,並非等待著被去除,而是期盼著被聽見與理解。
Thumbnail
自傷行為的出現,並非等待著被去除,而是期盼著被聽見與理解。
Thumbnail
這是一篇寫給擔心身邊人傷害自己、疑惑為什麼有自傷行為,或處於矛盾痛苦中,正在自傷的你。
Thumbnail
這是一篇寫給擔心身邊人傷害自己、疑惑為什麼有自傷行為,或處於矛盾痛苦中,正在自傷的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