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產品路線圖 (Roadmap) 的規劃:從策略到執行
產品路線圖 (Roadmap) 是一個溝通工具,它將產品的願景與策略(回答 Why)與開發團隊的工作(回答 What, When)連結起來。
路線圖的目標與原則
路線圖的常見呈現方式
PM 應根據溝通對象選擇最合適的呈現方式:

PM 職責: 路線圖是 PM 的承諾,但不等同於保證。PM 必須不斷審視和更新路線圖,並對內外部溝通變動的原因。
5.2 需求優先級排序方法:如何決定「取捨」?
PM 的工作就是不斷地說「不」,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能產生最大影響力的工作上。
常用的科學排序模型

PM 準則: 選擇你最熟悉、且團隊成員能理解的單一模型。最重要的是對齊 (Alignment),而非模型的精確度。
5.3 最小可行產品 (MVP) 概念與實踐:快速驗證假設
最小可行產品 (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 是一種產品開發策略,旨以最少的努力和資源,快速推出能被市場接受的最小核心功能集,用來驗證核心假設。
MVP 的核心思維
- 目標: 「學習」 > 「賺錢」。
- 原則: 只做能解決核心痛點的最小功能,並且是可用的 (Usable)。
- 誤區: MVP 不是一個沒有完成度、充滿 Bug 的產品,它是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產品,具備完整的價值循環。
MVP 的設計步驟
- 定義核心假設 (Hypothesis): 我們相信 [這個目標客群] 會使用 [這個核心功能],因為 [能解決這個痛點]。
- 定義核心價值流: 客戶需要經過哪些最少步驟,才能體驗到產品的核心價值?
- 定義 MVP 範圍: 只保留能完成核心價值流的功能,將所有「錦上添花」的功能延後。
- 定義成功指標: 如何判斷這個 MVP 的假設是否成立? (通常是單一、明確的用戶行為數據)
範例: Dropbox 的 MVP 是一個簡單的影片,展示了文件同步的概念,用來驗證「用戶是否真的需要雲端同步」這個假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