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碟上的尷尬
父親有一位朋友的姪女從小在美國長大,年紀與蓉蓉相仿,有一年暑假回台灣玩,因此來到蓉蓉家住幾天。父母也希望蓉蓉能藉此多用英語交流,練習口語。
這個女孩是完全的美國女孩,個性直接爽朗。原本兩個年齡相同的女孩一見面很快就玩到了一起,然而就在幾天後的晚餐,卻發生了一件尷尬事。
中國人對待客人講究禮節與客氣。吃飯時,父親一直要求蓉蓉夾菜給女孩,要蓉蓉多照顧一下女孩。一開始,蓉蓉是拒絕的,說她們在美國沒這種習慣,不需要特別夾菜。但父親立刻表現的十分嚴厲,堅持道:「不管她是哪裡人,來到我們家,我們就要拿出主人的樣子,這是待客之道。」
於是,蓉蓉被迫把一塊肉放到女孩的碟子裡。果然,女孩立刻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她看著融融,又指著眼前的肉問:「what are you dong ?」 蓉蓉只能尷尬地笑笑:「吃吧!」 父親在旁邊卻很驕傲地說:「吃肉,吃肉!」
那一刻,蓉蓉感受到,父親把對外界的體面放在首位,而她的尷尬、她的尊嚴,甚至客人的舒適,都不在考量之內。
(二)桌邊服務
蔓茹的父親是公司的總務,經常需要外出吃飯應酬,有時候父親也會帶上一家人一同出席。
從小就愛吃美食的蔓茹,一起出席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吃飯」和「表現乖巧」——坐在餐桌上,看著大人們談笑風生、交換八卦。作為主人家的父親為了顯現招待周全,會時不時催促服務員換碗碟、添茶加水。那些場景,對蔓茹而言只是孩子眼裡的熱鬧與忙碌。
但她沒想到有一天,桌旁服務這件事會落到自己頭上。
大學畢業那年,蔓茹回到家鄉。父親照例約了公司的下屬吃飯,當然這次蔓茹和母親也一同前往。餐桌上依舊熱鬧,蔓茹像從前一樣專心吃飯,和母親討論著菜色、偶爾配合著父親應付的說笑兩句——至少桌面上,氣氛與從前無異。
隨著用餐時間的進行,蔓茹察覺到父親的臉色漸漸變的鐵青,笑容也隨之尷尬而僵硬,雖然也還和下屬們說話著,他卻冷不防的盯著蔓茹,語氣冷冷地說:「光顧著吃,是不會給叔叔們服務一下?」
蔓茹嘴裡還含著剛撥好的蝦肉呢,卻被父親的話震驚得半天都說不出話。母親在一旁立刻附和:「妳弟弟在的時候,他也都會主動敬茶敬酒,還會加菜給客人、換碗碟。」 蔓茹愣在那裡,無法置信,這種觀念竟然會從母親嘴裡出現,而且還對弟弟的行為表現出讚賞和驕傲。 心裡雖然暗暗反感,為了父親的面子,蔓茹還是照做了。
但自此,她暗下決定,再也不和父母一起出席這種飯局。
(三)台階上的錯位
有一年暑假,妤涵全家與父親好友一家出遊,拜訪一位退休的老同事。老同事熱情招待來訪的大家,便帶著大家參觀各處景點。同行的,還有同事的太太。
當他們一行人來到一個國家級古蹟,赫然出現在眼前是一段陡峭的台階。這時,每個人都互相攙扶著身邊的家人、太太一起出發,唯獨妤涵的父親利索地上了台階,然後——伸手去攙扶老同事的太太!
妤涵看到這一幕呆愣在原地,目瞪口呆,心裡像被凍住了一樣。她的母親就在同事太太的身旁,母親眼神冷得像刀,正在斜眼瞪著父親。而父親的這個舉動卻是把老同事的太太嚇了一跳,她連忙說:「我不用,我不用,您趕快去扶您的太太。」 這時,父親才似乎想起來什麼,嬉皮笑臉的轉身走向母親,還自以為調皮的說:「怎麼就忘了呢!」。
那一瞬間,妤涵的心裡忽然涼了。父親在外面是顧家、負責任的好男人形象,但這些舉動,卻讓身為家人的她感到心寒。
那伸錯的手,不只是扶錯人,更像把家人的溫度遺忘在台階下。

(四)面子與愛的距離
這樣的場景,在很多家庭裡都存在。
父親維護的,往往不是家人的感受,而是面對外界的體面。愛被擱在桌面上、鎖在台階旁,甚至在客人的碟子裡,也難以被自由觸碰。
孩子在成長中漸漸明白:親情的溫度,常常被面子取代,而這種距離,無聲卻深刻,存在於每一次表面和諧的宴席與旅行之間。
~ 作者聲明 ~
本沙龍內所有文章皆為原創作品,現以免費形式公開分享。
所有文字與內容皆屬作者心血,僅供閱讀與交流,
未經作者書面同意,請勿轉載、複製、改編或以任何形式使用。
感謝你尊重創作,因為這份文字不只是故事,更是作者以及每一位主角的生命痕跡。
願閱讀的你,能在這裡獲得觸動與陪伴。
💛
「我是宮羽莫,把自己活成故事,把文字寫成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