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我和一位資深主管吃午餐。
他邊切牛排邊說:「這種狀況我太熟了,一看就知道怎麼處理。」 結果三天後,專案爆雷。 不是因為他不專業,而是太相信自己過去的經驗。
我忽然想到一個事實:我們越資深,越容易被自己的經驗「困住」。 它像一面鏡子,只映出熟悉的樣子,卻照不出新的可能。
經驗能讓你更穩,但真正讓人成長的,是那份「還想再看看」的好奇心。

1️⃣ 習以為常:「這不就一直這樣嗎?」
小偉是個超穩的專案經理。
每天早上九點開例會、下午更新進度、晚上回信。 他工作井然有序,連Excel的顏色都分得一清二楚。 但某天他突然有點空虛,心想:「我這三年,好像都在重播同一天。」
熟悉會給人安全感,但也會讓大腦進入「省電模式」。
當你覺得「這不就一直這樣嗎?」時,其實學習早已靜音。
👉 保持好奇的第一步:在熟悉的事裡,多問一句「有沒有什麼我還沒看到的?」
2️⃣ 自以為懂:「這我早就知道了」
我曾在內訓課問一位主管:「你覺得『給回饋』的重點是什麼?」
他笑著說:「這我以前學過啦,講行為、不講人就對了。」 但我請他舉個例子,他愣了三秒,笑著說:「欸……好像講起來又不太一樣喔。」
「我早就知道」這句話,就像是學習的創可貼。
它讓人暫時安心,卻也讓思考停止。
👉 保持好奇的第二步:下次聽到熟悉的概念,先別點頭,問問自己「我真的會用嗎?」
3️⃣ 逃避不適:「別提那件事了」
小芳在上一個專案被主管當眾糾正後,
每次有人提起那段經驗,她都立刻轉話題。 她說:「別提了啦,想到就煩。」 但她也發現,只要是類似的情境,她就特別緊張、容易亂。
那些被我們封存的經驗,其實藏著最寶貴的學習。
逃避會讓你暫時舒服,但也讓你永遠停在同一個迴圈。
👉 保持好奇的第三步:當你想避開某件事,問自己「這裡是不是有我還沒學會的東西?」
4️⃣ 外部歸因:「是他害我這樣」
一位年輕工程師跟我抱怨:「我們主管根本不懂,我都被他搞爛了。」
我問:「那如果他還是不懂,你能做什麼?」 他愣了一下,才發現自己其實可以先主動對齊需求、調整表達。
當我們把焦點放在別人身上,
就等於把成長的遙控器交出去。
👉 保持好奇的第四步:別先怪人,先想「我能怎麼讓事情變得不一樣?」
5️⃣ 追求速解:「直接說答案就好」
現在的學習風氣很像速食店。
大家想要三分鐘重點整理、十個成功法則、五步驟達成夢想。 但真實的學習沒那麼快。
就像咖啡要萃取、麵包要發酵,
理解也需要時間去「泡」。
你得先讓自己有一點卡、有一點不確定,思考才會真的開始動。
👉 保持好奇的第五步:少問「哪個方法最好?」多問「為什麼那方法對我沒效?」
🌱 結語
經驗讓你更熟練,
但好奇讓你更有智慧。
前者讓你重複昨天的成功, 後者讓你發現明天的可能。
成長,不是「我做過」,
而是「我願意再看一次,看看有什麼不同。」
下一次,當你想說「我早就知道」時,
不妨換一句—— 「這次,我能看到不一樣的什麼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