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不是成長的保證,好奇才是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職場打怪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上週我和一位資深主管吃午餐。

他邊切牛排邊說:「這種狀況我太熟了,一看就知道怎麼處理。」 結果三天後,專案爆雷。 不是因為他不專業,而是太相信自己過去的經驗。

我忽然想到一個事實:

我們越資深,越容易被自己的經驗「困住」。 它像一面鏡子,只映出熟悉的樣子,卻照不出新的可能。

經驗能讓你更穩,但真正讓人成長的,是那份「還想再看看」的好奇心。

raw-image

1️⃣ 習以為常:「這不就一直這樣嗎?」

小偉是個超穩的專案經理。

每天早上九點開例會、下午更新進度、晚上回信。 他工作井然有序,連Excel的顏色都分得一清二楚。 但某天他突然有點空虛,心想:「我這三年,好像都在重播同一天。」

熟悉會給人安全感,但也會讓大腦進入「省電模式」。

當你覺得「這不就一直這樣嗎?」時,其實學習早已靜音。

👉 保持好奇的第一步:在熟悉的事裡,多問一句「有沒有什麼我還沒看到的?」


2️⃣ 自以為懂:「這我早就知道了」

我曾在內訓課問一位主管:「你覺得『給回饋』的重點是什麼?」

他笑著說:「這我以前學過啦,講行為、不講人就對了。」 但我請他舉個例子,他愣了三秒,笑著說:「欸……好像講起來又不太一樣喔。」

「我早就知道」這句話,就像是學習的創可貼。

它讓人暫時安心,卻也讓思考停止。


👉 保持好奇的第二步:下次聽到熟悉的概念,先別點頭,問問自己「我真的會用嗎?」


3️⃣ 逃避不適:「別提那件事了」

小芳在上一個專案被主管當眾糾正後,

每次有人提起那段經驗,她都立刻轉話題。 她說:「別提了啦,想到就煩。」 但她也發現,只要是類似的情境,她就特別緊張、容易亂。

那些被我們封存的經驗,其實藏著最寶貴的學習。

逃避會讓你暫時舒服,但也讓你永遠停在同一個迴圈。


👉 保持好奇的第三步:當你想避開某件事,問自己「這裡是不是有我還沒學會的東西?」


4️⃣ 外部歸因:「是他害我這樣」

一位年輕工程師跟我抱怨:「我們主管根本不懂,我都被他搞爛了。」

我問:「那如果他還是不懂,你能做什麼?」 他愣了一下,才發現自己其實可以先主動對齊需求、調整表達。

當我們把焦點放在別人身上,
就等於把成長的遙控器交出去。


👉 保持好奇的第四步:別先怪人,先想「我能怎麼讓事情變得不一樣?」


5️⃣ 追求速解:「直接說答案就好」

現在的學習風氣很像速食店。

大家想要三分鐘重點整理、十個成功法則、五步驟達成夢想。 但真實的學習沒那麼快。

就像咖啡要萃取、麵包要發酵,
理解也需要時間去「泡」。

你得先讓自己有一點卡、有一點不確定,思考才會真的開始動。


👉 保持好奇的第五步:少問「哪個方法最好?」多問「為什麼那方法對我沒效?」


🌱 結語

經驗讓你更熟練,

但好奇讓你更有智慧。

前者讓你重複昨天的成功, 後者讓你發現明天的可能。

成長,不是「我做過」,
而是「我願意再看一次,看看有什麼不同。」


下一次,當你想說「我早就知道」時,

不妨換一句—— 「這次,我能看到不一樣的什麼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115會員
427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10/31
我們常以為成長要更努力,其實關鍵不在重量,而在「發力感」。就像舉啞鈴時,懂得用對力、撐到剛好八成穩、兩成抖,才會進步。職場也是如此——不是拼命硬撐,而是覺察自己怎麼出力,讓努力變有效,讓自己在穩中帶強地成長。
Thumbnail
2025/10/31
我們常以為成長要更努力,其實關鍵不在重量,而在「發力感」。就像舉啞鈴時,懂得用對力、撐到剛好八成穩、兩成抖,才會進步。職場也是如此——不是拼命硬撐,而是覺察自己怎麼出力,讓努力變有效,讓自己在穩中帶強地成長。
Thumbnail
2025/10/30
我們都想變好,但最好不要太難。健身想不流汗、投資想零風險、工作想有密技、學習只想輸入不輸出。可是,真正的成長從來不是「不費力」的版本,而是能在不舒服中繼續前進。少一點逃避,多一點練習,才是變厲害的起點。
Thumbnail
2025/10/30
我們都想變好,但最好不要太難。健身想不流汗、投資想零風險、工作想有密技、學習只想輸入不輸出。可是,真正的成長從來不是「不費力」的版本,而是能在不舒服中繼續前進。少一點逃避,多一點練習,才是變厲害的起點。
Thumbnail
2025/10/29
「我有做完」不是結束,「我讓結果變好」才是開始。 負責的人只顧自己; 當責的人,讓整個團隊一起變好。 真正的領導,不是多背事,而是多帶人前進。 責任從不是負擔,而是讓你長出影響力的土壤。
Thumbnail
2025/10/29
「我有做完」不是結束,「我讓結果變好」才是開始。 負責的人只顧自己; 當責的人,讓整個團隊一起變好。 真正的領導,不是多背事,而是多帶人前進。 責任從不是負擔,而是讓你長出影響力的土壤。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知識的力量是無可否認的。它能打開我們的眼界,讓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也能引領我們走向更好的未來。但單純的知識並不足以改變生活,真正的改變來自於將這些知識付諸實踐。許多人可能會想,等到時機成熟再開始行動,事實上行動永遠不會存在有「完美的時機」,現在就是最佳的啟動點。
Thumbnail
知識的力量是無可否認的。它能打開我們的眼界,讓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也能引領我們走向更好的未來。但單純的知識並不足以改變生活,真正的改變來自於將這些知識付諸實踐。許多人可能會想,等到時機成熟再開始行動,事實上行動永遠不會存在有「完美的時機」,現在就是最佳的啟動點。
Thumbnail
已經一段時間習慣看訪談節目,我發現那是另一種我這個階段成長的另一種方式。 所謂這個階段,可能是年紀,也可能是只有我能感受到的一種時期。 有時後是因為主題,有時後是訪談過程中來賓與主持人對話中無法預期的一些就驚喜。 而我逐漸也在尋找類似的「屬於我自己」無法預期的那種驚喜。 大部分我已經習慣
Thumbnail
已經一段時間習慣看訪談節目,我發現那是另一種我這個階段成長的另一種方式。 所謂這個階段,可能是年紀,也可能是只有我能感受到的一種時期。 有時後是因為主題,有時後是訪談過程中來賓與主持人對話中無法預期的一些就驚喜。 而我逐漸也在尋找類似的「屬於我自己」無法預期的那種驚喜。 大部分我已經習慣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年輕時總覺得自己無所不知,好像什麼事都很簡單,對於自己許多的觀點也是篤定而固執 隨著年紀增長,經歷越來越豐富,我卻開始覺得自己對這個世界變得疑惑了起來,很多以前自以為確定的事,現在都覺得沒有標準答案了 捫心自問,這樣算是在退步嗎?我倒不這麼認為
Thumbnail
年輕時總覺得自己無所不知,好像什麼事都很簡單,對於自己許多的觀點也是篤定而固執 隨著年紀增長,經歷越來越豐富,我卻開始覺得自己對這個世界變得疑惑了起來,很多以前自以為確定的事,現在都覺得沒有標準答案了 捫心自問,這樣算是在退步嗎?我倒不這麼認為
Thumbnail
後來發現一條路是我沒有聽過有人會去想的,在於:我應該要如何讓自己成為社會上的幸運兒。
Thumbnail
後來發現一條路是我沒有聽過有人會去想的,在於:我應該要如何讓自己成為社會上的幸運兒。
Thumbnail
假如高三那年就能接收到這樣的資訊,不知道還會不會是現在這個自己啊。
Thumbnail
假如高三那年就能接收到這樣的資訊,不知道還會不會是現在這個自己啊。
Thumbnail
人總在各種情況下不斷成長,無論你是否同意,我們都透過各樣人事時地物,持續獲得不同的領悟。本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在人生中的轉折和成長,透過對愛和記憶的思考,找到了面對未來的信念。
Thumbnail
人總在各種情況下不斷成長,無論你是否同意,我們都透過各樣人事時地物,持續獲得不同的領悟。本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在人生中的轉折和成長,透過對愛和記憶的思考,找到了面對未來的信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