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在某人深陷痛苦時,對他說了句「加油」,卻發現對方臉色更加沉重?我們都曾想用這兩個字傳遞溫暖,但為何這句善意的鼓勵,有時反而像千斤巨石,壓得人喘不過氣?
在張閔筑的著作《別再叫我加油,好嗎》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靈魂最真實的吶喊。她曾是眾人眼中的資優生(PR值 97),卻在「教室內不可言說的霸凌」、「不被同儕理解的孤獨」與「無法交集的平行線父母」所織成的苦海中掙扎。她的故事,不僅是一段從深淵走向自救的血淚紀錄,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現代心理學與古老佛法智慧交織出的療癒之道。
今天,讓我們跟隨她的腳步,從她的生命歷程中,提煉出 5 個足以顛覆我們認知的療癒真相。

一、你的「正向鼓勵」,可能是一種「毒藥」
當我們對一個正在哭泣的人說「別哭了,要正向一點」,我們可能正在不自覺地施加一種名為「毒性正向」(Toxic Positivity)的暴力。這個概念指的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過度且不切實際地期望維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對於深陷痛苦的人來說,「加油」這句話,常常不是安慰,而是一種強迫。它迫使當事人壓抑真實情緒,去迎合一個積極的社會劇本,反而引發更深的「愧疚感、焦慮、與自卑感」。這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提出的療癒核心——「無條件積極關懷」(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完全背道而馳。真正的關懷,是無條件地接納對方當下的所有狀態,無論是悲傷、憤怒還是絕望,而非附加條件。
「你必須好起來,我才能接受你的狀態」——這就是「加油」背後隱藏的殘酷訊息。
真正的同理心,不是要求對方積極,而是有勇氣陪伴他,安靜地待在他的消極與黑暗裡。
二、憂鬱不只是悲傷,而是一場認知風暴
很多人以為憂鬱症只是「想不開」或「太悲觀」,但認知行為療法(CBT)提醒著我們,它遠比那複雜。憂鬱症的核心,是一場劇烈的「認知風暴」,由三個根深蒂固的負面信念所構成:
- 關於自我:「我一文不值」(I am worthless)
- 關於世界:「我很無助」(I am helpless)
- 關於未來:「未來一片黯淡」(The future is bleak)
作者張閔筑的經歷,完美印證了這一點。客觀上,她是 PR 值高達 97 的頂尖學生;但在她的主觀世界裡,她卻堅信自己「笨到看不懂課本上白話到了極點的文章」。這個「扭曲的思考模式」如此強大,以至於完全壓倒了客觀事實。
這讓我們看見,對抗憂鬱,僅僅給予鼓勵是無力的。真正的戰鬥,是深入那場認知風暴的核心,去辨識並挑戰那些早已內化成「真理」的負面信念。
認知行為療法(CBT)完美地解釋了憂鬱症的「症狀」,但這些扭曲的念頭究竟從何而來?為此,古老的佛法心理學提供了一個更深邃的答案。
三、過去的創傷,會在心靈深處種下「種子」
我們都曾被某些念頭困住,彷彿它們才是唯一的真理。但如果,這些念頭並非憑空而來呢?
佛教唯識宗(Yogacara)被譽為「佛教的心理學教科書」,它提供了一個比CBT更為深刻的「萬法唯識」模型。
唯識宗提出,我們的心識中有一個名為「阿賴耶識」(Ālaya consciousness)的巨大倉庫,它儲存了我們生命中所有經驗留下的「種子」(bīja)。作者在學生時期經歷的霸凌、孤獨與壓力,就像一顆顆負面的種子,被種進了她的心靈深處。
當她日後翻開課本(一個觸發的「緣」),那些被深埋的「我是愚笨的」種子便會立刻「現行」(manifestation),讓她真實地感受到自己看不懂。這已經超越了「想法」的層次,而是一種儲存在意識底層、幾乎無法撼動的「現實」。這個觀點讓我們以一種更慈悲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困境:許多重複的自我挫敗模式,並非我們的錯,而是過去種下的種子,在因緣俱足時發了芽。
四、真正的療癒不是消除痛苦,而是找到意義
當傳統心理治療無法撼動深層的痛苦時,作者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她挑戰僅有 2.09% 的錄取率,轉學攻讀成功大學心理系。這個行為背後,蘊含著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核心精神,更是一場深刻的動機轉變。
她的動機,從迎合升學壓力的「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轉化為一股強大的、渴望自我理解與救贖的「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她的「自救」,不僅僅是為了「治好」憂鬱症這個「問題」,更是為了在痛苦中找到意義,將自身的苦難轉化為理解他人的力量。這正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所說的「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她開始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無條件積極關懷」用在自己身上,學會了「適度地原諒自己」。這或許是療癒的終極形式:當世界無法給予你溫柔時,你選擇成為自己最溫柔的治療師。
五、拯救自己,是照亮世界的第一步
佛教華嚴宗(Huayan school)有一個極其浩瀚的宇宙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句話的意思是,每一個獨立的個體(一),都與整個宇宙(一切)密不可分,互相輝映。
作者張閔筑個人的自救故事,就是那個「一」。但當她將這段經歷寫成書,分享給無數受苦的靈魂時,她的「一」就不再只是她自己。她的救贖,融入了每一個閱讀者的生命,彼此「互即互入」(Mutual Interpenetration),與「一切」眾生的療癒之路產生了深刻的「慈悲共振」。
她對自己的慈悲,透過分享,昇華為利益眾生的「菩提心」(Bodhicitta)。她的旅程提醒著我們一個深刻的真理:建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一個所謂的「人間淨土」,並非始於什麼宏大的外部計畫,而是源於每一個個體向內探索、療癒自我的微小漣漪。當一個靈魂被拯救,他所散發出的光,就足以照亮周遭的世界。
--------------------------------------------------------------------------------
超越「加油」的陪伴
張閔筑的故事是一趟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偉大旅程。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支持,從來不是輕飄飄的口號或強迫性的樂觀。它是一種深刻的智慧、一種無條件的接納,以及一種敢於直面痛苦的勇氣。
下一次,當你身邊有人陷入困境時,或許我們可以問問自己:與其只說一句「加油」,我們該如何才能獻上那份對方真正需要的,無條件的「臨在」與「接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