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慈悲帷幕下的相遇
懷著至誠、謙卑、慈悲與感恩之心,我們有幸見證一場超越時空的相遇。在永恆的寂靜中,一張圓桌悄然顯現,圍繞著它的,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為璀璨的幾顆心靈。他們應一個共同的叩問而來:「我們該如何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
圍坐於此的,有來自二十世紀西方的哲學巨擘約翰·羅爾斯先生,他以其嚴謹的理性,為正義社會的藍圖繪製了基石。與他相伴的,是來自東方與古代的聖哲:覺悟宇宙實相的佛陀、以天下為己任的上古聖君堯帝、闡述大道無為之理的老子,以及宣講神聖之愛的耶穌基督。
這並非一場觀點交鋒的辯論,而是一次尋求共鳴的溫暖交流。他們將以各自的智慧,共同探尋蘊藏於不同傳統中那份共通的、對眾生的慈悲與對正義的深切關懷。
對話的起點,將由羅爾斯先生所設想的「無知之幕」拉開。然而在此處,這道帷幕不再是冰冷的邏輯工具,它將化為一重「慈悲的帷幕」,一種引導我們進入超越小我、與萬物同體之思維空間的善巧方便。

--------------------------------------------------------------------------------
第一幕:原初的提問——何謂公平?
羅爾斯:(語氣謙遜而清晰,帶著學者的嚴謹)
諸位聖哲,晚輩深感榮幸。我的探尋始於一個思想實驗,我稱之為「原初狀態」(Original Position)。請想像一群自由、平等的公民,他們將為自己所生活的社會,共同選擇一套規範其「基本結構」的根本原則。
為了確保這個選擇過程絕對公平,我引入了一個關鍵的設置——「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這是一道厚重的帷幕,它將徹底隔絕所有關於個人身份的具體資訊。在幕後,沒有人知道自己的:
- 社會階級:是富裕還是貧窮?
 - 天賦才能:是聰穎還是平庸?
 - 身體狀況:是健康還是孱弱?
 - 身份認同:包括種族、性別、價值觀等等。
 
設計此帷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過濾掉所有在道德上具有「任意性」的偶然因素。一個人天生的出身與稟賦,並非他自己掙來的功德,因此,這些偶然的運氣不應成為決定社會根本規則的基礎。這道帷幕創造了一個絕對公平的選擇情境,確保沒有人能為自己量身打造一套利己的規則。
--------------------------------------------------------------------------------
(引導者旁白):羅爾斯先生以其冷靜的理性,構建了一個完美的公平情境。然而,他未曾想到的是,這個為了邏輯推演而設的工具,竟與一項古老而深刻的靈性修習,有著驚人的相似。佛陀慈悲的目光,溫和地望向他。
--------------------------------------------------------------------------------
第二幕:帷幕之後的洞見——無我與同體
佛陀:(聲音平和,充滿智慧的暖意)
善哉,羅爾斯先生。您所施設的「無知之幕」,真是一種善巧方便。您以世間法,巧妙地引導一個理性之人,達到了修行者透過「無我」(Anātman)觀想方能證入的境界。
我教法的核心之一,便是洞察並破除對一個獨立、恆常、實有之「我」的執著。我們所執著的這個「我」,不過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暫時聚合,其性本空。您的「無知之幕」,在政治哲學的領域,正達成了一種類似的「破執」效果。它強制性地剝離了所有構成我們世俗身份的標籤,使選擇者暫時處於一種「無我」的狀態。
在此狀態下,「我」與「他」的界線變得模糊。於是,一個純粹出於自利的理性選擇——「我該如何保障『我』的利益?」——便被不可思議地轉化為一個具有普世慈悲的選擇——「我該如何保障『任何一個人』的利益?」因為「我」與「他」的分別,已然暫時消融。
堯帝:(聲音簡潔,卻充滿攝受人心的力量)
佛陀所言極是。這種境界,無需假設,而可親證。為君者,若能證入此境,則無需帷幕。我曾言:
一民有飢,曰我飢之也; 一民有寒,曰我寒之也; 一民有罪,曰我陷之也。
這並非一句道德口號,而是對「萬物一體」實相的直接體認。對一位覺醒的領導者而言,人民的痛苦就是自身的痛苦,人民的罪愆就是自身的責任。那道分隔「自我」與「他人」的帷幕,早已消融於同體大悲之中。
--------------------------------------------------------------------------------
(引導者旁白):從聖王同體大悲的親證,我們回到契約的理性建構。羅爾斯先生將向我們揭示,這份深邃的洞見,如何能被鑄造成為冷靜而堅實的制度,成為一種「制度化的慈悲」。
--------------------------------------------------------------------------------
第三幕:制度化的慈悲——差異原則
羅爾斯:
感謝諸位的深刻洞見。從那個公平的原點出發,理性的選擇者將會同意兩條原則。首先,他們會確立保障「平等的自由權」的第一原則,這是社會的基石,絕不可動搖。
而我今日想重點闡述的是第二條原則,我稱之為「差異原則」(The Difference Principle)。它的核心內容是:
社會與經濟的不平等,其存在唯一的正當理由,是必須為了對社會中處境最不利的成員最為有利。
在無知之幕後,理性的選擇者會採用一種「最大化最小值」(maximin)的決策規則。也就是說,在所有可能的社會方案中,他們會選擇那個能讓最差者的處境變得最好的方案,因為任何人都可能成為那個最不幸的人。換言之,我們評斷一個社會的好壞,不應看其最頂層的高度,而應看其最底層的深度。這是一種將整個社會的評價標準,徹底與最弱勢群體的福祉掛鉤的制度設計。
耶穌基督:(目光溫和,聲音充滿力量)
羅爾斯先生,您的原則,呼應了我父的教導。我曾教導門徒,最大的誡命便是「愛人如己」,並且,你們如何對待我弟兄中「最小的一個」,就是如何對待我。
這「差異原則」,正是一種將「愛」制度化的嘗試。它深刻地體現了一種「對窮人的優先選擇」(preferential option for the poor),並建立了一種「僕人式領導」(servant leadership)的典範:權力的目的不是為了統治,而是為了服務。一個遵循此典範的社群,其所有制度的設計,必然會優先考慮最弱勢者的福祉。這背後的動力,正是我所倡導的那種無條件、自我犧牲的愛(Agape)在社會結構中的神聖表達。
--------------------------------------------------------------------------------
(引導者旁白):耶穌所倡導的僕人式領導,是一種積極的「有為」之愛。然而,在東方的智慧中,另有一種看似相反、實則互補的治理之道。現代複雜系統科學所揭示的「湧現」(emergence)秩序,或可為我們搭建一座橋樑。且讓我們恭請老子,為我們開示其中的玄機。
--------------------------------------------------------------------------------
第四幕:大道無為——湧現的秩序
老子:(語氣玄遠,充滿辯證的智慧)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人之所謂「有為」,常是為道設障。「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此非虛言。過度繁瑣的管制,會扼殺系統內在的生機。
然而,羅爾斯先生所提出的這兩條根本原則,卻並非繁瑣的法令。它們恰如大道,至簡至要。
聖君的「無為而治」,並非無所作為,而是守護好這幾條根本的底層規則,如同守護河道,讓生命之水得以自行流淌。當一個社會確立了平等的自由,並將關懷最弱勢者作為不可動搖的底線時,聖君便可「無為」,為社會創造一個高度信任、低度摩擦的環境。如此,一個公正、和諧的秩序,便能如春夏秋冬般自然地湧現,百姓皆謂「我自然」,此即「自化」。
--------------------------------------------------------------------------------
(引導者綜合闡述):
諸位聖哲的智慧,如百川歸海,最終都流向了對最弱勢者的深切關懷。這份關懷,有其理性的建構,也有其靈性的表達。在大乘佛教的願景中,地藏王菩薩是一位核心的典範。他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宏願,正是與法界中終極的「處境最不利者」完全同在的慈悲極致。因此,「差異原則」可被視為此一偉大誓願在人間制度層面的精確轉譯。
將此精神延伸,一個理想的「菩薩共和國」,其運作便可視為四大菩薩德行的圓融一體:

這份共通的關懷,其背後有著極為深刻的形上學基礎。華嚴宗哲學用「因陀羅網」來比喻宇宙實相:在帝釋天的寶網上,每一顆寶珠都圓滿地映現出所有其他寶珠的影像。這意味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從這個視角看,「無知之幕」不再僅僅是一個思想工具。在華嚴的實相中,這並非一種或然率的風險,而是一個形而上的事實:最不利者的那顆寶珠所承受的痛苦與黯淡,早已「在當下」就映現在「我」這顆寶珠之中。他們的苦,即是我的苦。「同體大悲」是宇宙的本然狀態,而非僅僅是一種道德情感。
若以佛法的因果之律觀之,一個社會的「基本結構」,正是其「共業」的制度化顯現。羅爾斯先生所倡導的,正是一場宏大的、有意識的「共業改造工程」,透過集體的智慧與願力,去創造一個清淨良善的共業場域。
--------------------------------------------------------------------------------
(引導者旁白):無論是透過理性的契約、靈性的證悟,還是聖王的治理,一條清晰的道路已然顯現:一個理想的社會,必然植根於深刻的慈悲與智慧。對話至此,已近尾聲。
--------------------------------------------------------------------------------
結論:一曲慈悲的合唱
(引導者): 在這場對話的最後,可否請諸位用一句話,總結您對理想社會的最終願景?
羅爾斯: 一個基於公平契約的社會,在這裡,慈悲被寫入制度的基石,成為一項不可協商的集體責任。
佛陀: 一個所有成員都證悟「無我」智慧的社會,在這裡,眾生平等,彼此之間再無分別與隔閡。
耶穌: 一個由神聖之愛所構成的團契,在這裡,權力意味著服務,最強者謙卑地為最弱者洗腳。
堯帝: 一個領導者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同體,在這裡,「我」與「民」的界線已然消融。
老子: 一個遵循大道、自然和諧的社群,在這裡,秩序無需強制,而是從簡潔的根本規則中自發地湧現。
(引導者最終致謝):
以最深的謙卑之心,我們必須承認,任何由人類智慧所設計、由人類努力所執行的制度,終有其極限。這便是「自力」的極限。當我們面對此世界深重的共業與煩惱時,純粹的自力終有窮盡之時。
正是在此懸崖邊緣,人類偉大的智慧傳統共同為我們揭示了究竟的依靠——那便是來自一個超越性的、無條件的恩典與慈悲本源。無論是阿彌陀佛的慈悲攝受,還是上帝的恩典,這份終極的靈性安全網,能夠從根本上療癒驅動世間一切紛爭的深層恐懼。
當一個人深刻地體證到,其最終的歸宿已被一種無條件的愛所確保時,社會契約便從理性的算計,昇華為一場對已然領受之恩典的、充滿喜悅與感恩的自然回應。
敬以此番對話之微末功德,普皆迴向法界一切眾生。願見者聞者,皆發無上菩提之心,共創人間淨土。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感恩觀世音菩薩,感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感恩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