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 Mech Muse 👋
今天要帶大家看一則「表面是投資活動,其實藏著產業脈動」的新聞。主角是來自美國的新創 Nano Nuclear(美股代號 NNE),他們在 11 月初一連參加多場重量級能源與投資者會議,動作之頻繁、陣容之大,幾乎是在替小型模組化核能(SMR)打響年底的第一波宣傳戰 🔋
讀完這篇,你會更清楚:✅ 他們這週到底參加哪些會議、講了哪些重點
✅ 為什麼最近突然密集曝光?背後的時間線是什麼
✅ KRONOS、ZEUS、LOKI 三款產品差在哪?
✅ 這波布局跟資料中心、融資策略又有什麼關聯?
🌍 從阿布達比到紐約,Nano Nuclear 的「雙線曝光週」
這週,Nano Nuclear 可說是全力衝刺。從 阿布達比 ADIPEC 2025(11/3–11/6) 開始,公司創辦人 Jay Yu 在會中多次亮相,包括能源策略論壇與圓桌會議,重點放在 電網韌性、低碳轉型、以及主力產品 KRONOS MMR™ 的部署進度 ⚙️

ADIPEC 可不是一般展會,它可是全球最大能源盛會之一,今年吸引超過 1,800 位講者、16,500 名代表、20 萬名參與者!能在這裡登台代表 Nano Nuclear 已經正式進入「能源主流圈」的視野 👀
接著,CEO James Walker 在 EUCI 的「Commercializing SMRs & Micro-Reactors」峰會(11/5) 發表兩場演講,談的主題非常實際:燃料供應鏈與小型核能的融資模式。同週他還會出現在 賓大華頓能源與氣候年會(11/7),參與「建構與擴大核能艦隊」座談。
而更貼近資本市場的,是公司列出的一整串投資者會議行程:
📅 11/3 紐約 Spartan Capital
📅 11/18–19 BofA Clean Tech Conference
📅 12/4 Benchmark & B. Riley
📅 12/16 Northland
這種「能源會議+投資圈」雙軌曝光的節奏,顯示他們在 11 月正式開啟 「商轉+募資並行模式」。
🧭 事件前因與時間線:從 ZEUS 核心組裝到加拿大品牌重塑
想知道這波宣傳為什麼在 11 月密集爆發?我們可以從過去八個月的事件時間線看出端倪:
📍 2025/03/25:Nano Nuclear 宣布 ZEUS™ 可攜式微反應器 完成初版核心組裝,正式跨出實體測試的一步。
📍 2025/09/17:公司與英國 Cambridge Atom Works 簽下 ODIN™ 技術出售意向書(LOI),表示將聚焦三條主線:KRONOS、ZEUS、LOKI,減少分散資源。
📍 2025/10/24–29:在伊利諾大學(UIUC)場址進行 KRONOS 原型的地質鑽探,同場潛在客戶 BaRupOn LLC 公開表示,將評估在德州資料中心導入最多 15 座 KRONOS 微反應器的可行性。這是第一次明確出現「資料中心 × 核能供電」的實例 🔌
📍 2025/10/28:公司宣布加拿大業務將更名為 True North Nuclear,同步推進美國與加拿大的許可流程,預計 2026 Q1 向美國 NRC 提出建造許可。
📍 2025/10/31:正式釋出 11 月的「密集會議行程表」,主題涵蓋技術、安全、燃料、融資,全面鋪開。
這整條時間線說明,他們不是臨時起意,而是已經把「技術成熟 → 法規推進 → 投資曝光」排成節奏性計畫。
同時,AI 帶動資料中心用電爆量 的全球趨勢,也讓微反應器的市場話題熱度暴增。簡單說:他們挑在這時出擊,是完美踩在浪頭上。
⚙️三款產品差異、燃料布局與資料中心商模
說回技術層面,Nano Nuclear 目前有三款核心產品,各自對應不同應用場景:
1️⃣ KRONOS MMR™(高溫氣冷型)
👉 主打「定置型電力」,可模組化擴充。 👉 採用 TRISO 燃料,安全性高、不需大型緊急應變區。 👉 UIUC 原型就是以 KRONOS 為基礎,作為教育與示範平台。
2️⃣ ZEUS™(可攜式微反應器)
👉 設計概念像「電池一樣的核電機組」,可快速部署。 👉 適合臨時電力、偏遠地區、甚至國防用途。 👉 2025 年 3 月已完成第一版核心組裝。
3️⃣ LOKI™(太空應用)
👉 用於地月軌道等太空任務供電,由子公司 NANO Nuclear Space 推進。
👉 雖然距離商業應用還遠,但代表公司在技術上走「系列化與多場域」策略。
🔋 燃料與運輸策略
小型反應器的關鍵燃料是 HALEU(高濃度低濃縮鈾)。
Nano Nuclear 透過旗下兩家子公司 AFT(Advanced Fuel Transportation) 與 HEF(HALEU Energy Fuel) 打造「燃料一條龍」:
- AFT:專攻運輸籃設計,已獲 DOE 資助,負責安全運輸。
- HEF:未來計劃生產 HALEU 燃料,強化供應鏈獨立性。
這樣的垂直整合,能讓他們更快進入實際部署階段,也讓投資人對「成本可控性」更有信心。
🧩 資料中心應用:商業化的第一戰場
微反應器對資料中心的吸引力在於三點:
- 可自供電、避免併網排隊
- 穩定供應、不怕停電與負載壓力
- 占地小、模組化擴建靈活
BaRupOn 的可行性研究若順利,將會成為美國第一批「AI 資料中心 × 微反應器」案例 🔥
但要注意,監管與成本仍是現階段挑戰。Nano Nuclear 預定 2026 Q1 向 NRC 提交建造許可,目標是 2030 年前實現商轉。對投資人來說,這段「監管期+試運行期」是風險,也是潛在的投報關鍵。
🧠 總結:這不只是「路演」,是邁向商轉的轉折點
整理一下這波新聞可以看到幾個關鍵訊號:
- 技術面:KRONOS 與 ZEUS 進入具體測試階段,加拿大與美國同步開跑。
- 產業面:從 ADIPEC 到 Wharton,SMR 新創正式進入「能源圈核心對話」。
- 資本面:連續四場投資者會議,顯示公司已經鎖定 Q4 募資節奏。
- 應用面:AI 資料中心需求爆發,微反應器迎來首次大規模驗證契機。
整體來看,Nano Nuclear 的策略就像在拼一幅大拼圖:每一場會議、每一則曝光,都是要讓外界看到「小型核能不再只是夢想,而是可以部署的能源選項」。
如果你對 SMR、小型核能、AI 資料中心能源布局、或台灣供應鏈的潛在機會 有興趣,這個月會是觀察關鍵。
感謝你讀到這裡 🙏
我是 Mech Muse,每週都會整理全球最新的 AI、機器人、SMR 趨勢,用台灣人的視角幫你濃縮世界科技新聞。如果你喜歡這種「新聞+脈絡+供應鏈分析」的內容,
👉 記得追蹤我! 下週我們再一起拆解下一個產業熱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