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氣,是內在的保護層
生氣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們在生氣時,失去自己的主導權。
人類生氣時,看起來是在對外反擊:爭、吼、語氣升高、理智消失。但真正被激發的,常常不是眼前這件事。
生氣不是起點。生氣是出口。
🛡️ 它是用來保護底下更脆弱、更不想被看穿的那一層:
- 委屈
- 恥感
- 自我價值被踩
- 過去的傷被再度碰觸
- 沒被看見、沒被尊重
- 消失的安全感
生氣,是最晚浮現的那一個。
🤝 當朋友生氣時:把尊嚴還給他
👥 人類在情緒中最怕的不是衝突,而是:「我不被允許這樣感覺。」
有些看似理性的話,會讓對方覺得被否定、被壓制、被羞辱。
🌿 可以這樣說:
- 「我在這裡,你不用一個人扛。」
- 「你想自己靜一下,還是希望有人陪著?」
- 「我們先休息一下,等你準備好再談。」
- 「剛剛那個點,最痛的是哪裡?」
🚫 不要這樣說:
- 「不要再生氣了啦。」
- 「你冷靜一點。」
- 「你生氣有什麼用?」
- 「你反應太過頭了吧。」
💫 最安全的一句話:
「我知道你這樣有原因。等你想說,我在。」
這句話,把尊嚴還給他。
🌱 當自己生氣時:三步驟拿回主導權
生氣不是要被阻止,而是需要被理解。
① 命名感受「我真正痛的是什麼?」
② 允許感受「我現在這樣沒關係。」
③ 設定生氣時間「我允許自己生氣10分鐘,之後去喝水。」
你可以生氣。但你可以決定生氣多久。
這就是主權。
🎯 生氣,指向更早的傷
外在事件只是按鈕。
真正讓你爆炸的,是那條按鈕後面接的舊線。
每一次生氣,第一個跳出來的聯想,就是你下一個要療癒的地方。
📅 21天情緒主權練習
這趟旅程分三階段,請不追求完美,只保持誠實與在場。
第1週|覺察:看見情緒輪廓
- 📝 前3天:記錄觸發事件+情緒命名
- 🌱 第4-5天:加入身體掃描(哪裡最先緊?)
- 💭 第6-7天:事後問:「除了生氣,我當時還需要什麼?」
第2週|深度探索:發現深層需求
- 🗣️ 第8-10天:練習「我」的陳述
- ⏸️ 第11-12天:開始測試「暫停儀式」
- 📊 第13-14天:第一次成果檢視
第3週|整合:把練習變生活
- 🔄 第15-17天:選一個「微反應」調整
- 💝 第18-19天:改用自我共情
- ✨ 第20-21天:總檢視+寫給未來自己的信
這21天不是讓你不生氣,而是讓你能:不被情緒推著走。
21天情緒主權練習|詳細範例與實戰工具 🛠️
A. 通用流程(口訣) 📝
E-P-R-N-A-L-R
🔹 E 事件:發生了什麼?
🔹 P 暫停:先停 1 分鐘(喝水 / 呼吸 3 次 / 離開 10 分鐘)
🔹 R 身體:身體哪裡先反應?(肩、胃、拳、臉)
🔹 N 命名:除了「生氣」,還有什麼感受?
🔹 A 需求:我其實需要什麼?(尊重 / 自主 / 安全 / 休息…)
🔹 L 語句:用「我句型」表達或寫下
🔹 R 記錄:回到筆記做 3 行紀錄(事件|感受|需求+下一步)
💡 快速句:「我先暫停一下 → 身體在哪裡緊 → 我其實需要什麼?」
B. 三個生活情境「完整演練」 🌟
💼 範例 1|職場:提案被否決
- 事件(E):主管否決提案,語氣急、沒說明原因
- 暫停(P):「我先整理一下,10分鐘後回來補充。」離開會議室,喝水
- 身體(R):肩膀緊、胃縮
- 命名(N):羞恥+被否定+焦慮
- 需求(A):被尊重、被聽懂、平等對話空間
- 語句(L):「當提案被直接否定而沒有理由時,我感到焦急和不被重視,因為我需要知道評估依據」
- 事後紀錄(R):
- 事件:提案被否決
- 感受:羞恥、焦慮、委屈
- 身體:肩緊、胃縮
- 需求:被尊重、被說明理由
- 下一步:約1:1釐清評估標準;下次簡報先放「決策指標」頁
❤️ 範例 2|關係:伴侶訊息已讀不回
- 事件(E):重要訊息3小時沒回
- 暫停(P):手機放遠,設10分鐘計時器,做3次深呼吸
- 身體(R):胸口悶、手心熱
- 命名(N):擔心被忽略+不安全感
- 需求(A):被重視、被回應、可預期
- 語句(L):「當重要訊息沒有回覆時,我會焦慮,因為我需要基本的回覆節奏」
- 事後紀錄(R):
- 事件:已讀不回3小時
- 感受:焦慮、被忽略、委屈
- 身體:胸悶、手熱
- 需求:被回應、可預期
- 下一步:約定「忙碌狀態回覆規則」
🏠 範例 3|日常:家人指責「又忘了倒垃圾」
- 事件(E):家人說「你怎麼又忘了!」
- 暫停(P):「我先去裝杯水,稍後回來講」
- 身體(R):臉熱、拳頭緊
- 命名(N):羞愧+被小看
- 需求(A):被理解、不貼標籤、建設性溝通
- 語句(L):「當你用『又忘了』這種語氣時,我覺得被小看,因為我需要被當成會改進的人」
- 事後紀錄(R):
- 事件:被說「又忘了」
- 感受:羞愧、委屈、煩躁
- 身體:臉熱、拳緊
- 需求:被理解、被公平對待
- 下一步:設手機提醒+改為「誰先回家誰倒」
C. 第一週「每日紀錄」範例 📅
建議每晚3分鐘,寫3行就好
- 📅 Day 1
事件:會議被打斷
感受:挫折、尷尬、緊繃
需求+下一步:需要平等發言 → 下次先說「我有2點,1分鐘說完」 - 📅 Day 2
事件:排隊被插隊
感受:生氣、被不尊重
需求+下一步:需要公平 → 練習平靜說「不好意思,排隊在後面」 - 📅 Day 3
事件:朋友臨時取消約
感受:失落、被忽略
需求+下一步:需要可預期 → 下次約時加「有變動請提前半天通知」 - 📅 Day 4(加入身體掃描)
事件:被催稿
身體:肩緊、太陽穴跳
感受:焦躁、壓力
需求+下一步:需要界線 → 回覆明確交期;先喝水、伸展2分鐘 - 📅 Day 5
事件:家人翻我東西
身體:胃縮、手心出汗
感受:被侵犯、憤怒
需求+下一步:需要隱私 → 說明界線+加收納盒上鎖 - 📅 Day 6(連結需求)
事件:同事開玩笑踩到我
感受:尷尬、被貶低
需求:被尊重
下一步:私下說明我的界線與不舒服點 - 📅 Day 7(連結需求)
事件:伴侶聚會時忽略我
感受:孤單、失落
需求:被看見、被介紹
下一步:溝通「場合裡願望」(被介紹、被牽手示意)
D. 「暫停儀式」清單 ⏸️
(挑1-2個固定用)
- 🚰 喝一杯水,慢喝90秒
- ❄️ 冷水沖手腕20秒
- 🌬️ 走到窗邊做3次長呼吸(4-6-8:吸4、停6、吐8)
- 🗣️ 對自己說:「我先暫停10分鐘」並離開現場
- 🤲 把手放在胸口:「我可以先這樣沒關係」
- ⏰ 設定計時器10分鐘,不處理、不回訊、不決定
E. 「我句型」小抄 💬
三格模板:
- 當…(具體事件)
- 我感到…(感受詞,不是指責)
- 因為我需要…(需求/條件/範圍)
範例:
「當你在對話中看手機時,我感到被忽略,因為我需要被專心聽5分鐘」
感受詞參考:受傷、失落、焦急、害怕、尷尬、羞愧、被忽視、無力
需求詞參考:被尊重、被看見、被回應、可預期、自主、界線、安全、休息
F. 事後紀錄卡 📋
3行版(超快寫)
- 事件:____
- 感受(除了生氣):____
- 需求+下一步:____
6行版(進階)
- 事件:____
- 身體訊號:____
- 感受(除了生氣):____
- 觸發像哪段舊經驗:____
- 我真正需要:____
- 下一步行動/界線:____
G. 「失手時」備援稿 🆘
若你還是爆了,請直接用這段話自救:
「對不起,我剛才被情緒拉走了。
我的重點是:我需要___(需求)。我們可以改在__時間、用__方式再談嗎?」
🎯 目的:收回主權,而不是自責
最後提醒 🌈
- 🌱 先做得小,再做得穩
- 🔄 一次只改一個微反應
- 📊 記錄不為了漂亮,是為了看見規律
- 🏆 每次找到「我其實需要什麼」=一次勝利
✨ 旅程的終點,是新的起點
人的生活就像四季。
有冷、有暖、有雨、有晴。 情緒,也是在流轉中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要學的不是逃避情緒,而是學習——如何安放自己。
願你在下一個季節來臨時
能帶著更多覺察、更多溫柔、更多主權 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