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Care?我在乎。」因為我受傷了,只有我知道有多痛;而我的難過,是我在過。
有些人,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卻像《哈利波特》裡的催狂魔。
他們不一定帶著惡意,但總是散發一種能量,悄悄吸走你的快樂與力氣。 有些人用「無形的比較」讓你懷疑自己,有些人用「不斷的要求」讓你喘不過氣。 甚至有些人,什麼都沒說,只是一個眼神,就足以讓你心裡冒出一串熟悉的聲音: 「我還不夠好。」 「我是不是又搞砸了?」 「我應該更努力才對。」這些聲音有時候並不屬於他人,而是我們心裡內建的「批評者」。
它隨時待命,像背景音一樣,叮囑、催促、責備,讓我們總是無法安靜。
但問題是——
這些聲音真的是事實嗎? 還是,它們只是恐懼的回音?
有些噪音來自於恐懼
長大以後,我們很容易把「被愛」與「被肯定」劃上等號。
於是,當沒有被理解,當我們的付出沒有被看見時,腦中就開始自動播放一種噪音: 「你不夠好。」 「你做得不夠快。」 「別人都比你好。」
這些噪音讓人焦躁,讓人不安,甚至讓人懷疑自己的存在感。
但仔細想想,它們往往不是來自真實的外界,而是源於我們深處的恐懼—— 害怕失敗,害怕被拋下,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
那麼,這些噪音該如何調節?
答案可能不是「把它們消滅」,而是學會辨認:
這是恐懼的聲音,不是事實。 當我們知道「聲音的來源」,也就不會被它牽著走。
有些意義,需要自己賦予
別人的眼光,往往只看得見外在成果。可真正的意義,卻是由自己定義。
有人覺得「高薪」才是成功,有人覺得「穩定」才是幸福。但你的人生,不必要一直被別人的公式操縱。
寫一篇日記,散一次步,泡一杯熱茶,這些在別人眼裡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許就是你心靈真正的救贖。
意義不是誰頒給你的獎章,而是你在生活裡一點一滴創造的。
有些傷口,需要自己療癒
我們都曾在關係裡受傷:來自父母的嚴厲,來自同儕的比較,來自愛人一句不經意的冷言冷語。
這些傷口,有時候沒有人能幫你真正縫合。
外界的安慰再多,還是會有空隙。 因為療癒,最終是一場自我練習。
當我們開始允許自己「慢慢來」、允許自己「不完美」,
我們就在替傷口貼上最柔軟的紗布。
有些情緒,需要包容自己
我們常常會急著把情緒「處理掉」。
不安的時候,趕快找娛樂轉移;難過的時候,趕快告訴自己「別想了」。
可是,真正的情緒調節,不是壓抑,而是包容。
允許自己今天狀態不好,允許自己想哭就哭,允許自己有點失落。
情緒不是錯誤訊號,它只是一個提醒——
提醒你正在消耗,提醒你需要照顧自己。
有些價值,需要自己累積
在一個高期待的世界裡,一不小心很容易被比較拉走。
別人的成就,總像一道光,照得我們心慌慌。
可價值不是短跑,而是耐心累積。
你每天多看的一本書,你每次勇敢的表達,你持續經營的努力—— 這些不起眼的堆疊,都是價值的種子。
哪怕沒有人掌聲喝采,它們依然靜靜在你身上發芽。
有些努力,要對得起自己
努力這件事,很容易掉進「討好模式」。
努力讀書是為了考高分、努力工作是為了得到認可、努力生活是為了看起來「不落人後」。
但如果努力一直是為了「外界檢驗」,那麼結果往往是無止境的疲憊。
真正能帶來安心的努力,是那種你對自己說:
「我盡力了,這樣就好。」 不是苛責,不是比較,而是對自己誠實。
情緒調節系統:溫柔的慈悲
心理學裡提到「三大情緒系統」:
- 威脅系統:高要求、高期待、高標準,帶來焦慮、批評、羞辱。
- 安撫系統:慈悲、包容、自我照顧,帶來安定、安全與溫暖。
- 趨動系統:動力、目標與野心,帶來成就與快樂。
大多數時候,我們的威脅系統過度活躍:
那個「你要更好」的聲音一直在驅動,卻忘了啟動「安撫系統」。
沒有慈悲,我們就算跑得再快,也只會更累。
界線的練習,其實就是一種「調節」—— 在高標準與高期待的世界裡,幫自己留一個出口。
「Who Care?我在乎。」
很多時候,我們被別人的聲音綁架:
別人怎麼看、別人怎麼說、別人期待什麼。 久而久之,我們忘了,最重要的聲音是自己。
「Who care?」這是一種挑釁式的解脫。
但更深層的答案是:「我在乎。」 不是在乎外界的評價,而是我在乎自己能不能過得誠實、自在。
Stop!這是我的「界線」
界線,不是拒絕一切,也不是冷漠對待他人。
界線,是讓你在付出的同時,不至於被榨乾; 是在回應他人之前,先問自己:「這件事我想要嗎?我能承受嗎?」
畫下界線,不代表你不在乎別人,而是你更在乎自己能不能長久地善待自己。
學會善待自己,才有餘裕善待別人。
💌 歐米兒的話
界線,是你給自己的一份尊重;而慈悲,是你給自己的最好禮物。
Who care?
「我在乎。」——就算全世界只有我在乎。
(我受傷了,只有我知道有多痛,而我將溫柔的撫瘉我的傷口。)
這個世界可以不在乎你,但你,總得在乎你自己。
(好好愛自己,別哭別哭,眼淚是珍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