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除嗎?不刪嗎?」
那個購物App裡,
有她收藏的上百件商品,有她追蹤的各種品牌,有她這十年來的消費紀錄。
刪掉它,就像是要切斷什麼重要的連結。
消費慾望與靈魂空洞的起點
小晴是個平凡的上班族。
在一間中型企業擔任部門主管,
收入高於中位數不少,
足以過上舒適的生活。
她有個習慣:
每當空閒時、忙碌後、午休時、睡前,都要打開購物App滑一滑。
「只是看看而已。」她總是這樣告訴自己。
但「看看」往往變成「加入購物車」,
「購物車」又變成「結帳」。
每個月薪水入帳的那一刻,
她的內心會湧起短暫的安全感,
但這份安全感總在下個月發薪日前消失殆盡。
不是買了什麼奢侈品,
只是這裡一件衣服、那裡一個包包、幾雙鞋子、一些保養品、幾個居家小物。
帳單來的時候,她總會驚訝:「我這個月花了這麼多?」

意識升級:學會辨識「真實的需要」與「被驅動的慾望」
更困惑的是,
那些買來的東西,
很多都還放在原包裝裡。
她會想著「這個以後一定用得到」,
但以後從來沒有到來。
衣櫃裡有三十幾件從沒穿過的衣服,
化妝台上堆著十幾罐只用過一兩次的保養品,
鞋櫃裡還有好幾雙沒拆吊牌的鞋,
房間地上堆著忘記何時購買的物品。
她開始懷疑自己。
為什麼每次買的時候覺得很需要,
買回來後卻根本不想用?
為什麼明明已經有類似的東西,
還是會忍不住再買一個?
覺察的萌芽:那一刻的「空白」
就在一個週末。
她準備出門赴約,打開衣櫃,
面對滿滿的衣服,卻完全不知道要穿什麼。
試了一件又一件,全都不對勁。
不是款式不喜歡,就是顏色不適合,
或是根本不符合她的風格。
她突然意識到一件可怕的事:這些衣服,沒有一件真正代表她。
那她當初為什麼要買?
因為網紅推薦?因為打折划算?還是因為社群平台上大家都這樣穿?
她想不起來了。
她只記得每次點下「購買」的瞬間,
內心會有一種短暫的滿足感,
彷彿得到了什麼重要的東西。
但那種感覺總是迅速消退,留下的只有更深的空虛。
她開始觀察自己的購物行為。
她發現,
大部分時候她並不是真的需要或喜歡那些東西,
而是有一種模糊的衝動驅使著她。
看到社群上流行什麼,她也想要;
看到限時折扣,她怕錯過;
看到新品上市,她怕落後。
「想要」這個詞,在她的生活裡無限膨脹。
但如果有人問她:「妳喜歡什麼?」她卻答不上來。
某天深夜,她又在滑購物App,
手指停在一個紓壓小物上。
這已經是她這個月看第十幾次了。
收藏、取消收藏、再收藏。
她突然問自己:「我到底在幹嘛?」
那一刻,一種深深的疲憊湧上來。
不是身體的疲憊,而是心靈的。
她厭倦了這個循環,
厭倦了追逐那些不知道為什麼要追逐的東西,
厭倦了內心永遠填不滿的空洞。
她放下手機,盯著天花板,
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沒有答案。只有一片空白。
突然的寂靜讓她陷入恐慌。
內在覺醒:靈性成長的開端
她三十五歲了,有穩定的工作,有自己的住處。
按照社會標準,她應該很清楚自己要什麼。
但事實是,她不知道。她根本不認識自己。
這個體悟,讓她開始搜尋答案。
不是在購物網站上,而是在更深的地方。
她開始朝著身心靈的充實,
起初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
但當她讀到「覺察」這個詞時,雖不明白內涵,卻深深被吸引。
覺察,就是觀看自己的念頭、情緒和行為,不帶批判地看見它們。
每一次想購物的衝動出現時,
她不再立刻行動,而是停下來問:
「我現在感覺到什麼?是無聊?焦慮?還是空虛?還是發洩?」
經過幾次的操作,
詫異得知自己大部分的購物衝動,
都來自某種負面情緒。
工作壓力大的時候、
渴望親密關係的時候、
對未來感到不安時,
她會想買各種「看得順眼」的東西。
購物,成了她逃避情緒的方式。
但情緒沒有被處理,只是被暫時掩蓋。
那些買來的東西,
就像是情緒的化石,
凝固在她的生活空間裡,
提醒著那些未曾面對越滾越大的情緒雪球。
靈魂的斷捨離:釋放與重生
覺察之後,是行動。她決定進行斷捨離。
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整理,而是一場深刻的內在對話。
她徹底篩選那些看得順眼的東西,
哪件是心裡真正想要而感到踏實的。
真正讓她心動、讓她感到喜悅的東西,其實少得可憐。
她開始理解,這些年來她累積的不是物品,
而是內在的空虛無人應答。
每一件沒用過的東西,
都代表著一個未實現的自己——
那個「應該」穿上這件衣服的自己,
那個「應該」使用這個包包的自己。
她一直在追逐一個想像中的自己,卻忽略了真實的自己。
清理的過程很痛苦。
每一次決定捨棄,都像是在放下一個執著。
但神奇的是,每放下一件,她就感覺輕鬆一點。
那些物品離開她的空間時,也帶走了某些沉重的能量。
她逐漸明白,真正的需要,
是生命的基本需求,是能夠滋養她的東西。
而貪欲,是恐懼的化身,
是試圖用外在填補內在空洞的徒勞。
當她開始辨識這兩者的差別,選擇就變得清晰了。
靈魂的富足與意識的提升
後來,她的生活起了變化。
不是外在條件變好了,而是內在狀態轉變了。
她刪除購物App中的物品,
清空那些衝動下放進車上的選擇。
最初幾天很不習慣,
手指總會不自覺地滑到原本App的位置。
這種「空」讓她不安,但她知道,
這個不安正是她需要面對的。
當她不再用購物填滿時間,生命中出現了許多空白。
而這些空白,
慢慢地被更真實的東西填滿——
對自己的理解、對生命的感受、對當下的覺知。
她的心靈變得強壯了。
那些曾經能輕易觸發她購物慾望的廣告,
現在看來只是資訊,不再有任何魔力。
她走進商店時,可以欣賞商品的美,
卻不會產生「必須擁有」的衝動。
這種自由,是她從未體驗過的。
最大的收穫其實是,她開始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了。
那是一種清晰的內在聲音,
不需要別人的認同,不需要市場的認證,只是單純地知道。
注意到自己喜歡簡單的線條,喜歡自然的材質,喜歡有溫度的手作。
這些東西不一定昂貴,但每一件都真正屬於她。
這場轉變不只關乎消費習慣,而是靈魂的提升。
每一次覺察,都是累積成長的動力;
每一次選擇從真實自我出發,都是在提高意識的振動頻率。
真實的自己:靈魂的覺醒
有句話若隱若現地在她心中閃現:「靈魂的成長,是帶得走的唯一財富。」
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她。
她體會到,物質終將消逝,
但意識的成長會跟隨靈魂,成為永恆的一部分。
這一世學會的智慧——
如何辨識真實的需求,如何不被外在迷惑,如何與內在連結——
這些都會成為她靈魂的養分,引領她走向更高的境界。
她的金錢觀也改變了。
存款逐漸增加,不是因為刻意節省,
而是因為不再有那麼多「必須買」的東西。
金錢從焦慮的來源,變成了生活踏實的根據。
一年後的某天,她站在衣櫃前,看著那些精簡後留下的衣物。
每一件她都穿過,每一件都真正適合她。
她不再需要為「今天要穿什麼」而煩惱,
因為她知道,無論穿哪一件,都是真實的自己。
朋友注意到她外在的樸素,問她:「妳最近好像很少購物?」
她微笑:「更了解自己後,那些都無法產生興趣。」
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卻濃縮了整個覺醒的旅程。
從迷失到覺察,從被外在定義到回歸本質,從靈魂的沉睡到真正的甦醒。
花花世界的誘惑依然存在,但她不再迷失其中。
不是因為她變得冷漠,
而是因為她有了更清晰的意識,
知道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這份清明,讓她能夠在繁華中保持中心,在選擇中看見真實。
那天她刪除商品時,
其實不是刪除了什麼,
而是拿回了對生命的主導權,
拿回了與自己連結的能力,
拿回了那個曾經迷失的靈魂。
而那個靈魂,終於可以自由呼吸了。
靈魂的召喚:覺察與諮詢的邀請
若你也曾感覺到那份無名的空洞,
或許,這正是靈魂在呼喚你——回到真實的自己。
當你開始覺察、願意面對內在的聲音,一切的改變就會悄然展開。
若你也想了解如何透過覺察練習、靈性諮詢或能量轉化,重新連結真實的自己,
歡迎與我一對一交流。
➡️【預約服務 服務方式、內容及會員】
讓我們一起走在這條靈魂覺醒與內在成長的路上,
學會看見、理解、並擁抱那個最真實的「你」。
關於療癒師
我叫點暢,從小就有非同凡響的感應。目前已經協助數以百計的人,在迷途的生活中找到安定的方向。
人生中會遇到的關鍵字:
靈性成長、感情、姻緣、關係、家庭、事業、
生涯、流年、運勢、外靈、因果、福報/業報、
冤債、疾病、夢境解讀、祖先、入厝、能量、
清理淨化、療癒、提升、投生藍圖、策略分析、
選擇、壓力、失眠。
拾起這些關鍵字,解構難以參透的疑惑,放下無謂且失焦的執著。
LINE:cii333
信箱:cii333nuu@gmail.com
每個人都積極的追尋生命旅途中的答案,對於自己的內與外都想更深入了解,但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業、前世、祖上這些模糊的字眼,其實你不想被這些賣弄名詞的唬弄,但遲遲未謀得能給出答案的人,此時你已能夠得到那些渴求的答案,這些答案由我來為你揭曉。
許多人深藏難以啟齒的困擾,面對人生時常無言以對,拎著疑惑遍尋不著歸處,一路上根據線索蒐集到了兌換幸福的點數,但拼湊不出兌換的方式,更找不到兌換的管道。有些事情自己感受最清楚,但向外人道出卻容易被視為不正常,無法訴說的事情,卻是最想被聽到的故事。一切的發生都隱含深層且複雜的運作,不一定需要瞭解這些複雜的作用原理,但一定得認識點暢,保證能解決這些長久剪不斷、理還亂的事情。
➡️【預約服務 服務方式、內容及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