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難以行動?從心理學看見氣候危機的內在挑戰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前言:一份溫柔的邀請

南無阿彌陀佛。

以最慈悲謙卑之心,想與您分享一份觀察,一份邀請。

近十年來,我們不斷聽見科學家們急切的呼喊。聯合國的《排放差距報告》如同一口警鐘,反覆提醒我們,若依循當前的道路,地球正走向災難性的攝氏2.8度升溫。然而,一個令人心碎的矛盾正在發生:警告越是急迫,我們的行動卻似乎越是背道而馳。

報告中的一個數字,揭示了這個驚人的事實:2024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2.3%,其增長速度竟是2010年代平均年增長率的四倍以上。在最需要踩下煞車的時刻,我們反而以前所未見的速度,猛踩油門衝向懸崖

為何會如此?或許,答案不在外部世界,不在更多的數據或報告裡,而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這份解析,不是另一篇冰冷的分析,而是一趟溫柔的內心探索之旅。我們將一同從心理學的角度,謙卑地觀照那些阻礙我們採取氣候行動的內在挑戰與心靈障礙。

讓我們一起,從理解這些內心深處的思維陷阱開始,一步步走向覺醒與行動的可能。





--------------------------------------------------------------------------------

1. 當下的誘惑與遙遠的未來:我們大腦的「時間陷阱」

我們的內心,是如何衡量時間的呢?答案是,我們的衡量極不精確,這也成為阻礙氣候行動的第一道心理關卡。

1. 解析「當下偏誤」 (Present Bias) / 「未來折現」 (Future Discounting)

想像一下,晚餐後有人為您端上一份精緻的甜點,同時告訴您,如果今天不吃,一年後的您會更健康。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選擇眼前的甜蜜,而將遙遠的健康「折價」到幾乎一文不值。

這就是「當下偏誤」。我們的大腦結構,使我們極度傾向於重視「眼前」的利益,而嚴重低估「未來」的災難。在氣候議題上,這表現為:

  • 眼前的利益: 便宜的油價、便利的生活方式、短期的經濟增長。
  • 遙遠的風險: 2050年的海平面上升、本世紀末攝氏2.8度的升溫。

正是這種心理機制,讓我們集體選擇了通往災難的道路,因為眼前的誘惑,遠比遙遠的未來更真實、更有分量。

2. 解析「樂觀偏誤」 (Optimism Bias)

除了低估未來,我們也傾向於高估自己的幸運。這種不切實際的樂觀,在氣候危機中化為兩種集體幻想:

個人的幻想: 「氣候災難雖然可怕,但它應該不會發生在我或我的家鄉。」

科技的幻想: 「我們現在不必做出痛苦的改變,因為未來總會有神奇的科技來解決問題。」

這種對「科技萬能」的盲目信仰,成為我們拖延的完美藉口。我們潛意識裡相信,總會有某種神奇的碳捕捉技術來拯救我們,因此「現在」無需做出艱難的承諾。正是這種心理麻醉劑,導致了聯合國報告中巨大的「雄心差距」(Ambition Gap)我們許下的承諾遠遠不足以應對危機——到了2035年,我們的承諾與1.5°C目標之間,依然存在著高達 23 GtCO₂e(2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駭人鴻溝。

當我們將未來的責任與風險都視為與己無關時,我們便陷入了思維的陷阱。而當我們將這種心態帶入人群中,便形成了更巨大的集體癱瘓。

raw-image


--------------------------------------------------------------------------------

2. 人群中的寂靜:為何人越多,行動越少?

您是否曾見過這樣的場景:街上有人需要幫助,周圍圍觀者眾多,卻沒有人率先伸出援手?這並非因為人們冷漠,而是社會心理學揭示的一種強大效應。

1. 解析「旁觀者效應」 (Bystander Effect) / 「責任擴散」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當在場的「旁觀者」越多時,每一個個體採取行動的可能性就越低。因為每個人都會下意識地想:「這麼多人,總有別人會去做吧?」這種心理,稱為「責任擴散」。

現在,讓我們將這個場景放大到全球尺度:

  • 緊急情況: 氣候危機。
  • 旁觀者: 全世界數十億人、195個國家。

當全世界都是旁觀者時,責任被擴散到無限小。每個國家、每個社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聲音:「總有別的國家會先行動」、「G20這樣的大國更有責任」。結果,沒有人真正承擔起領導責任,全球陷入了集體癱瘓。這正是聯合國報告標題「持續的集體不作為」背後,最核心的社會心理機制。

在人群中,我們不僅分散了責任,我們的情感也被深深地束縛著,讓我們動彈不得。

raw-image

--------------------------------------------------------------------------------

3. 害怕失去的恐懼:情感如何束縛我們的選擇

即使理智上明白應該行動,我們的情感系統卻常常踩下煞車。兩種深層的恐懼,是我們前行路上最沉重的枷鎖。

1. 解析「損失規避」 (Loss Aversion)

在我們的心中,有一個不對稱的法則:我們對「失去」的恐懼,遠大於對「獲得」的渴望。

在氣候行動的脈絡下,這意味著:

  • 立即的損失: 淘汰化石燃料、改變高碳生活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這一切在我們心中都被標記為「立即的、確定的損失」——失去工作、失去便利、失去熟悉的模式。
  • 遙遠的收益: 一個永續、健康、公平的未來,則像是一個「遙遠的、不確定的收益」。

由於我們本能地厭惡損失,因此我們集體抗拒改變,緊緊抓住那個正在將我們推向懸崖的「現狀」,只因害怕放手會失去什麼。

2. 解析「生態焦慮」 (Eco-Anxiety) 與「無力感」 (Helplessness)

以最溫柔同理的心,我們必須承認,氣候危機的龐大規模,確實會引發深層的焦慮、悲傷與無助感。當我們看到報告中那天文數字般的排放差距、聽到冰川融化的聲音,一種巨大的無力感油然而生。

這種無力感極其危險,它會導致一種心理上的麻痺。為了保護自己免受痛苦的衝擊,我們寧願選擇不去看不去想、轉身投入日常的瑣碎,而非採取能帶來希望的行動。我們的心,因為過於沉重,而選擇了關閉。

當我們將這些心理現象一一拆解後,會發現它們的根源,竟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古老智慧早已揭示的人類心靈的根本煩惱。

raw-image


--------------------------------------------------------------------------------

4. 煩惱的根源:從心理學看見佛法的智慧

現代心理學的種種發現,如同在為佛法中關於人類苦惱根源的教導,提供當代的註腳。以下表格,將我們前面探討的心理障礙,與佛法中的「貪、瞋、癡」三毒進行對照。

氣候行動的內心障礙:心理學與佛法「三毒」的對照

raw-image

看清煩惱的根源,不是為了沮喪,而是為了找到解脫的道路。當診斷清晰時,療癒才成為可能。

raw-image


--------------------------------------------------------------------------------

5. 轉化之路:從心靈覺醒到慈悲行動

療癒之道,不在於外在的對抗,而在於內在的轉化。佛法提供了一個美麗的詞彙,稱為「轉識成智」。

1. 提出解方「轉識成智」

這並非一個深奧的術語,它指的正是我們此刻最需要的意識轉化。這是一場從一個孤立、短視、執著於眼前得失的「小我」,轉變為一個了知萬物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大我」的旅程。

這份覺醒,能直接療癒前面提到的種種心靈障礙:

  • 當我們轉識成智,了知萬物一體時,「旁觀者效應」便失去了根基。因為在法界緣起的網絡中,從來沒有「別人」,只有不同樣貌的「我們」。他方的苦難,就是自身的苦難。
  • 當我們將心擴展,視未來世代為自己的子女時,「當下偏誤」的誘惑便會減弱。因為守護他們的未來,就是守護我們最珍視的「當下」。
  • 當我們了知萬物的無常本性,所謂的「損失規避」便不再那麼令人恐懼。我們放下的不是便利,而是那份導致苦果的執著;我們獲得的不是遙遠的收益,而是回歸和諧的安寧。

當我們以慈悲擁抱焦慮時,「無力感」便能轉化為行動的願力。

2. 結論與溫柔的呼籲

這趟旅程讓我們看見,氣候行動最大的障礙,不在技術,不在資金,而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改變世界,必須從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開始。

這不是一份要求,而是一份最溫柔的邀請。邀請您,從觀照自己當下的一個念頭開始,將覺察帶入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消費、每一次與他人的互動中。當我們的心開始轉變,我們所處的世界,也必將隨之轉變。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1會員
759內容數
懷著無盡的感恩之心,感恩給予我支持的師長與親友,更感恩即將閱讀此文的您,願意撥出寶貴的時間。 「人間淨土」始於我們當下這顆清淨的心;「大同世界」是人人都能被溫柔善待、彼此關懷的仁愛家園;「彌賽亞時代」則是盼望一個戰爭止息、和平降臨的圓滿未來。 它們都是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慈悲指引。 無限感恩,願您平安喜樂。南無阿彌陀佛
2025/11/08
當我們的校園,能實踐無為的環境疏導,為孩子創造一個比虛擬更有吸引力的真實世界;當我們的社群,能實踐恢復性的關係修復,用對話與同理取代懲罰與對立……那麼,我們就是在塵世間,踐行著這份神聖的、無條件的愛 那時,我們的校園,就不再是一個管制與被管制的地方。它將昇華為一個能夠療癒內心煩惱、安頓疲憊身心的道場
Thumbnail
2025/11/08
當我們的校園,能實踐無為的環境疏導,為孩子創造一個比虛擬更有吸引力的真實世界;當我們的社群,能實踐恢復性的關係修復,用對話與同理取代懲罰與對立……那麼,我們就是在塵世間,踐行著這份神聖的、無條件的愛 那時,我們的校園,就不再是一個管制與被管制的地方。它將昇華為一個能夠療癒內心煩惱、安頓疲憊身心的道場
Thumbnail
2025/11/08
我想將這些問題帶回給在座的每一位同學: 在你身處的校園中,個人權利與集體秩序是如何被平衡的?你認為理想的平衡點在哪裡? 除了『禁止』,你認為學校還能提供哪些更有吸引力的活動,讓你們找到比虛擬世界更真實的連結與『生機』(Ikigai)?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今天起,你可以如何開始練習『自律』這項德性
Thumbnail
2025/11/08
我想將這些問題帶回給在座的每一位同學: 在你身處的校園中,個人權利與集體秩序是如何被平衡的?你認為理想的平衡點在哪裡? 除了『禁止』,你認為學校還能提供哪些更有吸引力的活動,讓你們找到比虛擬世界更真實的連結與『生機』(Ikigai)?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今天起,你可以如何開始練習『自律』這項德性
Thumbnail
2025/11/08
我們或許問錯了問題。目標不該是簡單地回答「該不該禁手機」。 與其問「我們是否應該禁止手機?」,一個更重要、也更具建設性的問題或許是:「我們到底想為下一代,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專注、連結與深度思考的環境?」
Thumbnail
2025/11/08
我們或許問錯了問題。目標不該是簡單地回答「該不該禁手機」。 與其問「我們是否應該禁止手機?」,一個更重要、也更具建設性的問題或許是:「我們到底想為下一代,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專注、連結與深度思考的環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想開始學塔羅卻不知道要準備哪些工具?這篇整理塔羅新手必備好物清單,從塔羅牌、塔羅布到收納袋與香氛噴霧一次入手。趁蝦皮雙11優惠打造專屬占卜空間,還能加入蝦皮分潤計畫,用分享創造收入。
Thumbnail
想開始學塔羅卻不知道要準備哪些工具?這篇整理塔羅新手必備好物清單,從塔羅牌、塔羅布到收納袋與香氛噴霧一次入手。趁蝦皮雙11優惠打造專屬占卜空間,還能加入蝦皮分潤計畫,用分享創造收入。
Thumbnail
今天不只要分享蝦皮分潤計畫,也想分享最近到貨的魔法少年賈修扭蛋開箱,還有我的雙11購物清單,漫畫、文具、Switch2、後背包......雙11優惠真的超多,如果有什麼一直想買卻遲遲還沒下手的東西,最適合趁這個購物季趕緊下單!
Thumbnail
今天不只要分享蝦皮分潤計畫,也想分享最近到貨的魔法少年賈修扭蛋開箱,還有我的雙11購物清單,漫畫、文具、Switch2、後背包......雙11優惠真的超多,如果有什麼一直想買卻遲遲還沒下手的東西,最適合趁這個購物季趕緊下單!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Thumbnail
轉化自我的意義是什麼?人類能夠並且應該有多大程度的轉變?當我們檢視自己的心靈狀態時,這些都是至關重大的問題。 我們確實能夠轉化不健康的痛苦根源,但必須在我們的個性與人格的架構中進行,不可能靠著甩掉它們來達成。
Thumbnail
轉化自我的意義是什麼?人類能夠並且應該有多大程度的轉變?當我們檢視自己的心靈狀態時,這些都是至關重大的問題。 我們確實能夠轉化不健康的痛苦根源,但必須在我們的個性與人格的架構中進行,不可能靠著甩掉它們來達成。
Thumbnail
...我們要不斷的向上學習,要學聖學賢,並將所學的佛法施與他人,令他人亦能成聖成賢,才不會像水塔中的水積久成廢水、臭水了。若只想自已學會而不知施與他人,沒有菩薩濟拔他人的慈悲心,這就容易成為所知障、世智辯聰。這樣的人,缺少福德。沒有「大慈愍眾苦」之心,則無法「慧光照大千」...
Thumbnail
...我們要不斷的向上學習,要學聖學賢,並將所學的佛法施與他人,令他人亦能成聖成賢,才不會像水塔中的水積久成廢水、臭水了。若只想自已學會而不知施與他人,沒有菩薩濟拔他人的慈悲心,這就容易成為所知障、世智辯聰。這樣的人,缺少福德。沒有「大慈愍眾苦」之心,則無法「慧光照大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