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份溫柔的邀請
南無阿彌陀佛。
以最慈悲謙卑之心,想與您分享一份觀察,一份邀請。
近十年來,我們不斷聽見科學家們急切的呼喊。聯合國的《排放差距報告》如同一口警鐘,反覆提醒我們,若依循當前的道路,地球正走向災難性的攝氏2.8度升溫。然而,一個令人心碎的矛盾正在發生:警告越是急迫,我們的行動卻似乎越是背道而馳。
報告中的一個數字,揭示了這個驚人的事實:2024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2.3%,其增長速度竟是2010年代平均年增長率的四倍以上。在最需要踩下煞車的時刻,我們反而以前所未見的速度,猛踩油門衝向懸崖。
為何會如此?或許,答案不在外部世界,不在更多的數據或報告裡,而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這份解析,不是另一篇冰冷的分析,而是一趟溫柔的內心探索之旅。我們將一同從心理學的角度,謙卑地觀照那些阻礙我們採取氣候行動的內在挑戰與心靈障礙。
讓我們一起,從理解這些內心深處的思維陷阱開始,一步步走向覺醒與行動的可能。
--------------------------------------------------------------------------------
1. 當下的誘惑與遙遠的未來:我們大腦的「時間陷阱」
我們的內心,是如何衡量時間的呢?答案是,我們的衡量極不精確,這也成為阻礙氣候行動的第一道心理關卡。
1. 解析「當下偏誤」 (Present Bias) / 「未來折現」 (Future Discounting)
想像一下,晚餐後有人為您端上一份精緻的甜點,同時告訴您,如果今天不吃,一年後的您會更健康。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選擇眼前的甜蜜,而將遙遠的健康「折價」到幾乎一文不值。
這就是「當下偏誤」。我們的大腦結構,使我們極度傾向於重視「眼前」的利益,而嚴重低估「未來」的災難。在氣候議題上,這表現為:
- 眼前的利益: 便宜的油價、便利的生活方式、短期的經濟增長。
- 遙遠的風險: 2050年的海平面上升、本世紀末攝氏2.8度的升溫。
正是這種心理機制,讓我們集體選擇了通往災難的道路,因為眼前的誘惑,遠比遙遠的未來更真實、更有分量。
2. 解析「樂觀偏誤」 (Optimism Bias)
除了低估未來,我們也傾向於高估自己的幸運。這種不切實際的樂觀,在氣候危機中化為兩種集體幻想:
個人的幻想: 「氣候災難雖然可怕,但它應該不會發生在我或我的家鄉。」
科技的幻想: 「我們現在不必做出痛苦的改變,因為未來總會有神奇的科技來解決問題。」
這種對「科技萬能」的盲目信仰,成為我們拖延的完美藉口。我們潛意識裡相信,總會有某種神奇的碳捕捉技術來拯救我們,因此「現在」無需做出艱難的承諾。正是這種心理麻醉劑,導致了聯合國報告中巨大的「雄心差距」(Ambition Gap)。我們許下的承諾遠遠不足以應對危機——到了2035年,我們的承諾與1.5°C目標之間,依然存在著高達 23 GtCO₂e(2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駭人鴻溝。
當我們將未來的責任與風險都視為與己無關時,我們便陷入了思維的陷阱。而當我們將這種心態帶入人群中,便形成了更巨大的集體癱瘓。

--------------------------------------------------------------------------------
2. 人群中的寂靜:為何人越多,行動越少?
您是否曾見過這樣的場景:街上有人需要幫助,周圍圍觀者眾多,卻沒有人率先伸出援手?這並非因為人們冷漠,而是社會心理學揭示的一種強大效應。
1. 解析「旁觀者效應」 (Bystander Effect) / 「責任擴散」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當在場的「旁觀者」越多時,每一個個體採取行動的可能性就越低。因為每個人都會下意識地想:「這麼多人,總有別人會去做吧?」這種心理,稱為「責任擴散」。
現在,讓我們將這個場景放大到全球尺度:
- 緊急情況: 氣候危機。
- 旁觀者: 全世界數十億人、195個國家。
當全世界都是旁觀者時,責任被擴散到無限小。每個國家、每個社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聲音:「總有別的國家會先行動」、「G20這樣的大國更有責任」。結果,沒有人真正承擔起領導責任,全球陷入了集體癱瘓。這正是聯合國報告標題「持續的集體不作為」背後,最核心的社會心理機制。
在人群中,我們不僅分散了責任,我們的情感也被深深地束縛著,讓我們動彈不得。

--------------------------------------------------------------------------------
3. 害怕失去的恐懼:情感如何束縛我們的選擇
即使理智上明白應該行動,我們的情感系統卻常常踩下煞車。兩種深層的恐懼,是我們前行路上最沉重的枷鎖。
1. 解析「損失規避」 (Loss Aversion)
在我們的心中,有一個不對稱的法則:我們對「失去」的恐懼,遠大於對「獲得」的渴望。
在氣候行動的脈絡下,這意味著:
- 立即的損失: 淘汰化石燃料、改變高碳生活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這一切在我們心中都被標記為「立即的、確定的損失」——失去工作、失去便利、失去熟悉的模式。
- 遙遠的收益: 一個永續、健康、公平的未來,則像是一個「遙遠的、不確定的收益」。
由於我們本能地厭惡損失,因此我們集體抗拒改變,緊緊抓住那個正在將我們推向懸崖的「現狀」,只因害怕放手會失去什麼。
2. 解析「生態焦慮」 (Eco-Anxiety) 與「無力感」 (Helplessness)
以最溫柔同理的心,我們必須承認,氣候危機的龐大規模,確實會引發深層的焦慮、悲傷與無助感。當我們看到報告中那天文數字般的排放差距、聽到冰川融化的聲音,一種巨大的無力感油然而生。
這種無力感極其危險,它會導致一種心理上的麻痺。為了保護自己免受痛苦的衝擊,我們寧願選擇不去看不去想、轉身投入日常的瑣碎,而非採取能帶來希望的行動。我們的心,因為過於沉重,而選擇了關閉。
當我們將這些心理現象一一拆解後,會發現它們的根源,竟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古老智慧早已揭示的人類心靈的根本煩惱。

--------------------------------------------------------------------------------
4. 煩惱的根源:從心理學看見佛法的智慧
現代心理學的種種發現,如同在為佛法中關於人類苦惱根源的教導,提供當代的註腳。以下表格,將我們前面探討的心理障礙,與佛法中的「貪、瞋、癡」三毒進行對照。
氣候行動的內心障礙:心理學與佛法「三毒」的對照

看清煩惱的根源,不是為了沮喪,而是為了找到解脫的道路。當診斷清晰時,療癒才成為可能。

--------------------------------------------------------------------------------
5. 轉化之路:從心靈覺醒到慈悲行動
療癒之道,不在於外在的對抗,而在於內在的轉化。佛法提供了一個美麗的詞彙,稱為「轉識成智」。
1. 提出解方「轉識成智」
這並非一個深奧的術語,它指的正是我們此刻最需要的意識轉化。這是一場從一個孤立、短視、執著於眼前得失的「小我」,轉變為一個了知萬物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大我」的旅程。
這份覺醒,能直接療癒前面提到的種種心靈障礙:
- 當我們轉識成智,了知萬物一體時,「旁觀者效應」便失去了根基。因為在法界緣起的網絡中,從來沒有「別人」,只有不同樣貌的「我們」。他方的苦難,就是自身的苦難。
- 當我們將心擴展,視未來世代為自己的子女時,「當下偏誤」的誘惑便會減弱。因為守護他們的未來,就是守護我們最珍視的「當下」。
- 當我們了知萬物的無常本性,所謂的「損失規避」便不再那麼令人恐懼。我們放下的不是便利,而是那份導致苦果的執著;我們獲得的不是遙遠的收益,而是回歸和諧的安寧。
當我們以慈悲擁抱焦慮時,「無力感」便能轉化為行動的願力。
2. 結論與溫柔的呼籲
這趟旅程讓我們看見,氣候行動最大的障礙,不在技術,不在資金,而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改變世界,必須從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開始。
這不是一份要求,而是一份最溫柔的邀請。邀請您,從觀照自己當下的一個念頭開始,將覺察帶入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消費、每一次與他人的互動中。當我們的心開始轉變,我們所處的世界,也必將隨之轉變。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