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機的爭議,看見教育的本心

更新 發佈閱讀 16 分鐘

開場:一場叩問本心的時代因緣

南無阿彌陀佛。

現場所有的校長、老師、行政同仁們,各位在教育這片福田上,默默耕耘的菩薩們,大家午安。

弟子懷著最深的謙卑、感恩與敬意,來到這裡。今天,這不是一場報告,也不是一堂課,而是我們一場誠懇的共學,一場心與心的共同探尋。

此刻,縈繞在我們校園中的手機管理爭議,我相信,讓每一位身處第一線的您,都感到了無盡的兩難與壓力。但讓我們換一個心念來觀照它。眼前的這場風暴,它並非一個麻煩的「行政問題」,而是一場叩問我們「教育本質」的「時代因緣」。它不是一個阻礙,而是一座能讓我們淬鍊智慧、實踐慈悲的珍貴「道場」。

因此,今天我們將共同探尋的核心是:我們如何能超越「要不要管」、「怎麼管」這些「管理技術」的爭論,真正回歸到「我們要育成什麼樣的人」這個「教育育人」的初心?我們如何能將這場由科技帶來的巨大挑戰,轉化為一場幫助孩子長養「自律品格」與「內在安頓力量」的殊勝契機?

接下來,我們將從三個層次,一同來探討:

  1. 首先,讓我們共同觀照這場風暴背後,我們孩子的身心,正承受著何種真實的「苦」。
  2. 其次,在智慧的十字路口上,讓我們一同探尋,面對這場考驗,我們應當選擇的道路。
  3. 最後,分享幾條具體可行的實踐路徑,讓我們能攜手將校園,化為一座真正的「人間淨土」。



--------------------------------------------------------------------------------

第一部:觀照風暴:科技浪潮下的「苦」與「集」

佛陀慈悲地教導我們,一切智慧的實踐,始於「知苦」。在我們做出任何判斷之前,我們必須先以一顆澄澈、柔軟、不帶批判的心,謙卑地觀照在這場科技浪潮中,我們的孩子,乃至我們自己,的身心,正在承受著何種真實的痛苦。

第一節:看得見的風暴,看不見的枷鎖

我們都看見了那「看得見的風暴」:教育部計畫推動手機的「集中管理」,第一線的校園卻在「統一」與「彈性」之間擺盪;而在板橋高中,孩子們掛出了抗議的布條,將這場風暴推上了浪尖。

然而,比風暴更值得我們憂心的,是那些「看不見的枷鎖」,它們正無聲無息地綑綁著我們孩子的身心靈。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來自全球科學家們,一聲聲慈悲的提醒。

一、心智的慢性失竊

首先,是「心智的慢性失竊」。認知心理學家發現了一種令人心驚的現象,叫做「腦力流失 (Brain Drain)」。研究證實,就算手機已經關機、靜音,只要它出現在我們的視線範圍內,我們的大腦就會為了「抗拒不去想它」,而消耗掉寶貴的認知資源。想像我們的心是一座寧靜的寺廟,即使一部沉睡的手機被放在角落,我們的部分心神仍必須分出來站崗,不斷地輕聲告誡自己:「別去看它,別去碰它。」這份持續的看守,耗損了我們所尋求的安寧。

日本東北大學的川島隆太教授,透過長期追蹤更發現,手機使用時間與學業成績,呈現驚人的負相關。更令人憂心的是,過度使用手機,會直接影響到青少年大腦中,負責思考、同理心與自制力的「前額葉皮質」的健康發育。這無異於在孩子心智的良田上,灑下了貧瘠的種子。

二、身體的沉重負擔

其次,是「身體的沉重負擔」。西方的醫學家為我們命名了一個時代的病症:「科技頸 (Text Neck)」。當孩子低頭15度滑手機時,他的頸椎,正承受著超過12公斤的壓力。西方醫學為這個身體的症狀命名,而我們東方的智慧則看得更深,它洞悉到這種身體的瘀堵,正是生命根本能量——我們「氣血」——流動的阻塞。

我們的老祖宗早已洞悉這份沉重。中醫的智慧告訴我們「久視傷血」,長時間盯著螢幕,消耗的是我們生命最根本的氣血能量;而海量的資訊,更會「耗損心神」。螢幕發出的藍光,擾亂了身體分泌「褪黑激素」的自然節律,偷走了孩子寶貴的睡眠。這不僅是筋骨的疲勞,更是生命底層能量的慢性耗散。

三、靈魂的群體性孤獨

最令人心疼的,是「靈魂的群體性孤獨」。經濟學家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正處在一個「監控資本主義 (Surveillance Capitalism)」的時代。那些讓孩子們沉迷的應用程式,其背後的機制,是被頂尖的工程師與心理學家,基於商業利益而「刻意設計」得讓人成癮的。我們的孩子們的「人類經驗」,成了這個系統免費的「原料」,被用來預測和銷售他們的未來行為。

麻省理工學院的雪莉·特克爾教授,用一個極其慈悲又殘酷的詞,描繪了這個時代的景象——「群體性孤獨 (Alone Together)」。我們的孩子,在數百、數千個虛擬的「朋友」之間,感受到的卻是更深的孤獨、更強烈的社群恐慌,與無處可逃的網路霸凌。這份孤獨,這份對連結的渴求,正是那片最肥沃的土壤,讓成癮的種子得以被種下——不是偶然,而是被一個將我們孩子最深層的人性需求貨幣化的「監控資本主義」,透過源源不絕的「短效多巴胺」所精心澆灌。他們越是連結,卻越是孤單。

raw-image


--------------------------------------------------------------------------------

親身觀照了這些真實的「苦」,一股沉重在我們心中升起。但這份沉重,正是慈悲的種子。那麼,我們該將這顆種子,種在何方?讓我們一同抬起頭,望向那智慧的十字路口,看看歷代的思想家們,是如何與這同樣的人心搏鬥的。

--------------------------------------------------------------------------------

第二部:智慧的十字路口:我們在追求什麼?

面對如此複雜的困境,我們心中所持守的不同價值觀,將會引導我們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這一個章節,讓我們暫時放下「怎麼做」的技術問題,一起來叩問內心最根本的問題:「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並從歷史的長河中,尋找慈悲的參照。

第一節:倫理學的三個羅盤——您想培養怎樣的學生?

當我們思考手機管理政策時,其實內心深處,有三個不同的「倫理學羅盤」正在為我們指引方向。

  • 有一條道路,以效率的承諾在呼喚著我們。 這是「功利主義 (Utilitarianism)」的羅盤。它問的是:「什麼能為最大多數人,帶來最大的福祉?」這是一條用心良善的路,它會傾向於支持能提升「總體學業成績」、減少「整體違規事件」的嚴格禁令。但在它專注於整片森林時,我們必須警惕,不要因此忽略了那棵需要我們特別呵護的、纖弱的個別樹苗。
  • 另一條道路,則談論著神聖而不可動搖的原則。 這是「義務論 (Deontology)」的羅盤。它談論著那些彷彿刻在石頭上的權利與義務——例如學生的「隱私權」與「通訊自由」。它提醒我們深刻的真理,但有時可能因為過於僵固,而無法為當下慈悲的需求而溫柔地轉彎
  • 還有一條道路,也是弟子懇請各位一同來深刻觀照的。 這是「德行倫理學 (Virtue Ethics)」的羅盤。這個羅盤,將我們的焦點,從「我該做什麼?」這個外在行為的問題,轉向了「我該成為誰?」這個內在品格的叩問。它提醒我們,教育的終極目的,不是追求效率,也不是遵守規則,而是培養學生的「品格 (Virtue)」
  • 各位教育界的菩薩們,在這場手機的試煉中,我們最希望孩子們能夠長養出的品格,不正是那份能夠在誘惑中安然自處的「自律 (Self-discipline)」嗎?
  • 這,才應是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在這座時代的道場中,念茲在茲、須臾不離的根本方向。

第二節:歷史的回音——蘇格拉底也曾憂慮「文字」

當我們為眼前的科技感到焦慮時,歷史,給了我們一面慈悲的明鏡。

兩千四百年前,古希臘最偉大的心靈——蘇格拉底,曾強烈地反對當時的一項「新科技」——也就是「文字」的發明。他憂心忡忡地說,文字會讓人們依賴外在的符號,從而摧毀人類內在最寶貴的一項「德行」——「記憶力」。

這個故事,是否聽起來無比熟悉?我們擔憂「手機」會摧毀「專注力」,正如蘇格拉底擔憂「文字」會摧毀「記憶力」。

這面歷史的明鏡,給予了我們兩層深刻而慈悲的啟示:

  1. 第一層啟示是:我們的焦慮,是真實且正常的。 正如蘇格拉底的擔憂一樣,我們的憂慮,源於一份深切的、想要守護孩子心靈的愛。我們不必為此感到自責。
  2. 第二層啟示是:科技最終並沒有摧毀人類。 「文字」不但沒有毀滅文明,反而被人類轉化為承載智慧、傳承思想的偉大「法器」。而其中最美的諷刺,同時也是最大的希望在於:我們之所以知道蘇格拉底對文字的憂慮,正是因為他的學生柏拉圖,運用了「文字」這項科技,才將它記錄了下來。

這給予了我們無比的信心與希望——手機,這個看似魔性的科技,亦有著被我們「轉識成智」,化為教育「法器」的無限可能。

raw-image


--------------------------------------------------------------------------------

既然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孩子「自律」的品格;我們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將科技轉化為法器。那麼,具體的實踐道路,又在何方呢?

--------------------------------------------------------------------------------

第三部:慈悲的實踐:共建一座人間淨土

「道」,從來不是空談,而在於舉手投足間的真實踐履。接下來,我們將融合道家、現代管理學與佛法的智慧,分享三條具體、可行的路徑。願我們能藉此,將校園從一個充滿對立的「管理工廠」,轉化為一個彼此護持的「慈悲道場」。

第一節:疏導而非圍堵:道家的「無為」智慧

道家的《道德經》教導我們「無為而治」。這份「無為」的智慧,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是順應事物本性的「疏導」。更深的智慧在於「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智慧的管理者之所以能讓社群不生大病,正是因為他一開始就嚴肅地正視了成癮與分心這些「病」,並採取了預防的措施。

大禹治水,靠的是疏導,而非圍堵。面對孩子對手機的渴望,我們與其耗費巨大的心力去「圍堵」、去禁止,不如將我們寶貴的資源與心力,投入到「創造一個比手機更有吸引力的真實世界」。想像一個校園,那裡的音樂教室總是傳出動人的合奏,吸引著走廊上的學生駐足聆聽;那裡的劇場,讓孩子們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感受到了真實的歸屬感,以致於虛擬世界的喝采顯得蒼白。想像那裡的球場上揮灑的汗水,那裡辯論社裡思想的碰撞,當孩子們在真實世界裡找到了生命的意義(Ikigai),找到了深刻的連結,他們將會自然而然地放下手機。這,就是「無為而治」的最高境界。

第二節:修復而非懲罰:「中道」的律法精神

當孩子違規使用手機時,我們的回應方式,決定了校園的樣貌。

傳統的「懲罰性司法」,關注的是:「誰犯了規矩?他該受到什麼懲罰?」這是一種對立的思維。

而一種更具慈悲與智慧的模式,叫做「恢復性司法 (Restorative Justice)」。它關注的,是完全不同的問題:「誰受到了傷害?我們如何能共同修復這段關係?

這份精神,與佛陀為僧團慈悲制定的「律宗 (Vinaya)」戒律本懷,完全相通。戒律的目的,從來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護持」整個社群的和諧與清淨。

具體的做法,是透過「對話圈」,讓犯錯的孩子、被影響的同學、以及老師,坐在一起。在安全的氛圍中,讓孩子親自去聆聽、去理解,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了何種真實的傷害,並引導他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來「修復」這份傷害與信任。

我們懇切地呼籲,讓我們在教育現場,進行一場根本的哲學轉變:用「慈悲」與「同理心」,取代冰冷的懲罰。我們真正要護持的,是孩子那顆柔軟的「」,而不僅僅是規訓他那個不聽話的「身體」。

第三節:點亮內在的心燈:「自律」的養成之道

終於,我們回到了最核心的問題:「自律」要如何教? 這是一趟點亮內在心燈的旅程,需要我們整合心理學、教育學與佛法的智慧,共同為孩子引路。

這趟旅程的第一步,是「覺察的教育 (Awareness)」。我們必須把「監控資本主義」、「注意力經濟」這些概念,用孩子能懂的語言,納入公民或媒體素養課程。幫助孩子清晰地「覺察」到,自己正身處一場爭奪他寶貴注意力的無形戰爭之中。能「看見」枷鎖,是掙脫枷鎖的第一步,這正是「轉識成智」的起點。

旅程的第二步,是「情緒的調適 (Regulation)」。許多孩子沉迷手機,是為了「逃避」現實中的負面情緒。因此,我們要積極地教導孩子,建立自己的「情緒調適百寶袋」。這個百寶袋裡,可以有運動、有冥想、有音樂、有藝術創作、有找師長傾訴。當孩子有能力用健康的方式處理情緒時,自然無需依賴手機來逃避。

旅程的最終,是「心靈的安頓 (Mindfulness)」。讓我們將「正念」的練習,將「靜心」的片刻,溫柔地帶入校園生活。無論是課前一分鐘的靜坐,還是引導孩子觀察呼吸,這些看似微小的練習,卻是在幫助他們,從一顆「心隨境轉」的散亂之心,回歸到本自具足的、內在的平靜與力量。

raw-image


--------------------------------------------------------------------------------

結語:煩惱即菩提,爭議即道場

各位尊敬的教育同道們,

今天,我們一同觀照了這場手機爭議。我們看見,爭議是「」,而它的「」,深植於我們這個時代人心的「」——那份焦慮、疏離與無意義感。如果我們只用法治的思維去應對,用冰冷的規則去管理,那我們的校園,將無可避免地成為一座壓抑的「紀律工廠」。

但今天,我們懇請各位,讓我們一起發一個更深、更遠、更慈悲的願:讓我們將一份無條件的慈悲,作為所有政策的靈魂。

這份慈悲,在人類不同的智慧傳承中,有著不同的名字,卻閃耀著同樣的光芒。淨土宗的佛弟子稱之為「無條件的救度」;基督宗教的兄弟姐妹稱之為「無條件的恩典」;伊斯蘭教的兄弟姐妹稱之為「無條件的慈憫」。

這份無條件的慈悲,不是一句口號,它有著具體的實踐。當我們的校園,能實踐「無為」的環境疏導,為孩子創造一個比虛擬更有吸引力的真實世界;當我們的社群,能實踐「恢復性」的關係修復,用對話與同理取代懲罰與對立……那麼,我們就是在塵世間,踐行著這份神聖的、無條件的愛。

那時,我們的校園,就不再是一個管制與被管制的地方。它將昇華為一個能夠療癒內心煩惱、安頓疲憊身心的「道場」。

這場手機的爭議,它本身,就是淬鍊我們身為教育者的智慧與慈悲,最殊勝、最珍貴的「法器」。

弟子願將今天這份分享的微末功德,至誠迴向法界一切眾生,特別是正在數位苦海中掙扎的學子們,願他們都能離苦得樂,尋得真實的喜悅。

萬分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2會員
806內容數
懷著無盡的感恩之心,感恩給予我支持的師長與親友,更感恩即將閱讀此文的您,願意撥出寶貴的時間。 「人間淨土」始於我們當下這顆清淨的心;「大同世界」是人人都能被溫柔善待、彼此關懷的仁愛家園;「彌賽亞時代」則是盼望一個戰爭止息、和平降臨的圓滿未來。 它們都是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慈悲指引。 無限感恩,願您平安喜樂。南無阿彌陀佛
2025/11/08
我想將這些問題帶回給在座的每一位同學: 在你身處的校園中,個人權利與集體秩序是如何被平衡的?你認為理想的平衡點在哪裡? 除了『禁止』,你認為學校還能提供哪些更有吸引力的活動,讓你們找到比虛擬世界更真實的連結與『生機』(Ikigai)?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今天起,你可以如何開始練習『自律』這項德性
Thumbnail
2025/11/08
我想將這些問題帶回給在座的每一位同學: 在你身處的校園中,個人權利與集體秩序是如何被平衡的?你認為理想的平衡點在哪裡? 除了『禁止』,你認為學校還能提供哪些更有吸引力的活動,讓你們找到比虛擬世界更真實的連結與『生機』(Ikigai)?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今天起,你可以如何開始練習『自律』這項德性
Thumbnail
2025/11/08
我們或許問錯了問題。目標不該是簡單地回答「該不該禁手機」。 與其問「我們是否應該禁止手機?」,一個更重要、也更具建設性的問題或許是:「我們到底想為下一代,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專注、連結與深度思考的環境?」
Thumbnail
2025/11/08
我們或許問錯了問題。目標不該是簡單地回答「該不該禁手機」。 與其問「我們是否應該禁止手機?」,一個更重要、也更具建設性的問題或許是:「我們到底想為下一代,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專注、連結與深度思考的環境?」
Thumbnail
2025/11/08
這份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2025年排放差距報告》,不如將它視為我們地球母親一年一度的健康檢查報告 這份聯合國報告所揭示的五個真相—加速倒退的排放、來自土地的吶喊、雙重失信的差距、無可避免的超標、以及心靈轉化的唯一出路——不僅僅是科學數據,它們是「眾生共業的鏡像」,清晰地映照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病徵
Thumbnail
2025/11/08
這份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2025年排放差距報告》,不如將它視為我們地球母親一年一度的健康檢查報告 這份聯合國報告所揭示的五個真相—加速倒退的排放、來自土地的吶喊、雙重失信的差距、無可避免的超標、以及心靈轉化的唯一出路——不僅僅是科學數據,它們是「眾生共業的鏡像」,清晰地映照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病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我是夢夢 ♡ 每年到這個時候,我都會默默開始列購物清單 畢竟「蝦皮雙11」真的太好買啦 🛒✨ 這次就想跟大家分享幾樣我自己平常有在用、也準備趁雙11補貨的好物, 順便聊聊我最近開始玩的「蝦皮分潤計畫」,怎麼讓分享變成小小被動收入 💰
Thumbnail
嗨~我是夢夢 ♡ 每年到這個時候,我都會默默開始列購物清單 畢竟「蝦皮雙11」真的太好買啦 🛒✨ 這次就想跟大家分享幾樣我自己平常有在用、也準備趁雙11補貨的好物, 順便聊聊我最近開始玩的「蝦皮分潤計畫」,怎麼讓分享變成小小被動收入 💰
Thumbnail
分享如何透過蝦皮解決毛孩(多芬)因換季和食物引發的皮膚過敏問題,從選用單一蛋白質的火雞肉主食,到利用寵物防舔衣舒緩傷口,並結合蝦皮雙11購物節的優惠資訊與蝦皮分潤計畫的實用教學。
Thumbnail
分享如何透過蝦皮解決毛孩(多芬)因換季和食物引發的皮膚過敏問題,從選用單一蛋白質的火雞肉主食,到利用寵物防舔衣舒緩傷口,並結合蝦皮雙11購物節的優惠資訊與蝦皮分潤計畫的實用教學。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Thumbnail
轉化自我的意義是什麼?人類能夠並且應該有多大程度的轉變?當我們檢視自己的心靈狀態時,這些都是至關重大的問題。 我們確實能夠轉化不健康的痛苦根源,但必須在我們的個性與人格的架構中進行,不可能靠著甩掉它們來達成。
Thumbnail
轉化自我的意義是什麼?人類能夠並且應該有多大程度的轉變?當我們檢視自己的心靈狀態時,這些都是至關重大的問題。 我們確實能夠轉化不健康的痛苦根源,但必須在我們的個性與人格的架構中進行,不可能靠著甩掉它們來達成。
Thumbnail
...我們要不斷的向上學習,要學聖學賢,並將所學的佛法施與他人,令他人亦能成聖成賢,才不會像水塔中的水積久成廢水、臭水了。若只想自已學會而不知施與他人,沒有菩薩濟拔他人的慈悲心,這就容易成為所知障、世智辯聰。這樣的人,缺少福德。沒有「大慈愍眾苦」之心,則無法「慧光照大千」...
Thumbnail
...我們要不斷的向上學習,要學聖學賢,並將所學的佛法施與他人,令他人亦能成聖成賢,才不會像水塔中的水積久成廢水、臭水了。若只想自已學會而不知施與他人,沒有菩薩濟拔他人的慈悲心,這就容易成為所知障、世智辯聰。這樣的人,缺少福德。沒有「大慈愍眾苦」之心,則無法「慧光照大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