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篇|我們都還在學怎麼當老師
有一天我在用AI自學一門課。它回答問題的速度快到讓我有點不安——
我想起那些曾教過我的老師,想著:如果他們也有這樣的工具,會怎麼教?
如果知識可以被AI講得更清楚,那「老師」還能代表什麼?
我不是老師,只是一個一直在學習的人。
但也正因如此,我更清楚——教學的核心其實不是教,而是學。
我們教,是為了讓學生學;
而要讓學生學,我們得先學會「怎麼教」。
這個循環,才是老師的真正專業。
🪞 一個被忽略的現場
在AI出現以前,老師最被期待的能力是「把內容講清楚」。
可是在AI時代,講解變得不再稀有——
因為學生可以問AI、看影片、讀摘要,甚至自己整理重點。
真正被稀釋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課堂的意義。
學生不再只是聽,他們會比我們更快地查、更快地跳過。
那老師呢?如果不再是「知識的代言人」,
是不是該重新定義自己——
我們到底在教什麼?
🌱 教學的第二現場
我想,每一位老師都有兩個現場:
一個是學生看到的——課堂上的你;
另一個,是只有你自己知道的——備課、焦慮、嘗試、失落、再出發。
這個第二現場,過去沒人看見。
而AI的出現,反而讓它第一次有機會被照亮。
因為AI能陪你練習、能幫你提問、能成為一面「反思的鏡子」。
它不取代你的教學,而是幫你看到你教學的樣子。
從這裡開始,教學變成一場共學。
學生在學習知識,老師在學習自己。
兩者互為鏡像,彼此成長。
🤝 我們一起學
這個系列,不是AI教學指南,也不是教育改革宣言。
它更像是一場對話:
在AI時代,我們怎麼學著當一個會覺察的老師?
怎麼用這些新工具,不是為了更快,而是為了更深?
怎麼讓「備課」變成「自我練習」?
怎麼讓「教」回到「學」的本質?
我沒有答案。
但我想邀請你一起問這些問題,一起練習。
因為老師的價值,從來不是在給答案,
而是在陪別人學,也陪自己變成更會學的人。
🌿 本系列的共學路線
這七篇文章,會陪你一步步走過教學的覺察旅程:
1️⃣ 我們先談「AI 改變了學習,老師該改變什麼?」
2️⃣ 接著討論「教學是一場體驗,不只是講課」
3️⃣ 學著用AI對話,看見自己的教學風格
4️⃣ 重新設計備課,讓每堂課都能被記得
5️⃣ 學會用AI幫自己做反思,而不是檢討
6️⃣ 嘗試共學:讓另一位老師成為你的鏡子
7️⃣ 最後收束在「老師的第二智慧」——學會讓AI教你學
每一篇都會留下一個小問題,
讓我們一起反思,一起試試看。
💭 本週共學提問
如果AI能幫你照亮教學的某個角落,
你最想先看見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