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提到,為了早起,逼自己去上早晨七點半到八點半的流動瑜伽。
原本是跟著母親去上時間排在夜間七點半的瑜伽課,第一堂課上完的隔天全身呈現所謂的「像是被車輾過」,手腳都痠痛到抬不起來。
大概是因為拜日式會啟動到全身肌肉協調,平時只是快走和做簡單拉伸的我身體大部分肌肉都沒訓練到,突然第一次體認到原來瑜伽會那麼累。
上瑜伽課的頻率從一週去上個一兩次晚間的流動瑜伽就覺得自己很棒了,到現在要是一週沒去上個兩到三次就覺得渾身不對勁。身體已經可以很習慣這個拉伸活動的過程,而不會覺得是苦差事。
這間瑜伽教室可以買單堂,也可以一次購買二十堂課,但是必須在三個月內使用完畢。一開始還會需要留心自己上課的次數,要趕在期限之前想辦法逼自己找時間將課上完。到後來往往期限還沒到就已經將堂數使用完畢。
上了流動瑜伽快一年之後發現有些體式怎麼都做不來,例如烏鴉式、鱷魚式、倒立,當然我知道身體的鍛練是日積月累循序漸進,在不是每天刻意訓練的情況下,原本就不太可能一下子就有顯著進步。
但是想解鎖體式的心實在強烈,而且瑜伽的核心是平衡,我想流動瑜伽就是透過各種體式的轉換來讓自己覺察身體有哪些部位不平衡,手平衡的動作做不來的話,表示手臂和背肌需要加強鍛鍊吧。
和我一起上流動瑜伽的母親也察覺到臂力不夠的問題,於是經由友人推薦開始上之前一直因為價錢而卻步的一對一教練課。
重訓日漸成為風氣的如今,上教練課似乎不再是什麼稀奇事,然而一小時千元以上的價格是遲遲不敢展開行動的原因。畢竟教練課一買下來就是十堂二十堂起跳,是筆不小的支出。如今為了流動瑜伽,我和母親毅然決然咬牙把課程買下去。
流動瑜伽一堂課100元,一對一重訓課一堂課1480元,我和母親自嘲為了100元的課我們跑去上一堂千元以上的教練課,好荒謬。
上課前我還挺有自信地認為自己既然已經習慣流動瑜伽課中反覆轉換下犬和平板的強度,重量訓練幾乎是站在原地做動作,應該能應付過去吧?
我錯了。
重訓的第一堂課在課程進行到大約四五十分鐘時,突然頭暈目眩差點就地吐出來。
我好震驚,只是做保加利亞分腿蹲,就讓我累得喘不過氣?
原來重訓會喘啊?
雖然教練認為一週上兩次課會比較快看到進步效益,但是我很清楚自己的惰性,若是一開始做到很滿反而會增加我的抗拒,於是我一開始只有一週一練,就是教練課的那一練。
第一堂課的身體反應和隔天鐵腿狀態嚇得我起初連去教練課都充滿抗拒,過一個月逐漸熟悉環境和肌肉痠痛的感覺之後,將上課次數增為一週兩次,再另外排一天去自主訓練。
自主訓練的日子我把待辦事項寫成「去健身房」而不是「去健身房自主訓練」,每次我都告訴自己,我只要有跨進健身房有摸到器材,我就等於有做完這件事了。
對於原本從不進健身房的我來說,光是能踏進健身房去摸器材,我就覺得自己已經很棒了。
面對不熟悉的事情,最小努力法則一向很有用。
每次想著我不貪心我挑兩三個器材做個兩組就好,做到後來都會默默完成三四組訓練然後又換去下一個器材。
把目標設小一點真的很有效。
我完全可以理解遲遲不敢踏進健身房的人是什麼樣的心情,那麼多不知道如何使用的器材,那麼多看起來很懂健身的肌肉棒子光望過去就讓人很有壓迫感。想當初我也是花了一兩個月才跨過心裡的障礙。
目前已經可以很自然地走進健身房坐到器材前自主訓練一小時後再去跑步機上快走半小時。
開始重訓之後,最大的改變就是情緒變穩定了。
之前的我可是個行走的沮喪機,不誇張。
尤其是每天太陽下山時,原本還算平靜的心情就會瞬間直線掉落,陷入強烈的恐慌和鬱卒。
為此我嘗試了許多方法,曬太陽(陽光可以刺激血清素分泌)、爬山(鎮上有座坡度和緩,步行至山頂約四十分鐘的小山丘)、散步(傍晚去住家附近的腳踏車步道健行)、冥想(不一定每次都有效,有時越坐越煩)、吃香蕉(幫助合成血清素)
我還特地去問chatGPT為什麼重訓可以穩定心情,以下是AI給我的回答:
🧠 一、生理層面:荷爾蒙與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
1.多巴胺、血清素與腦內啡增加
當你進行重訓時,大腦會釋放這些「快樂激素」:
多巴胺:讓你感覺有成就感、動力提升。
血清素:穩定情緒、減少焦慮。
腦內啡(Endorphin):天然止痛劑,也帶來「運動後的愉悅」。
這些物質的平衡變化,讓你在重訓後會覺得「身體雖然累,但心情特別平靜」。
2.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下降
雖然訓練時皮質醇會短暫上升,但長期訓練者的基礎皮質醇分泌量會下降,
也就是說,你對壓力的耐受度會變高,不容易被小事影響心情。
3.改善睡眠品質與身體節律
重訓能促進深層睡眠,穩定生理時鐘,間接減少焦慮與煩躁。
🧘♀️ 二、心理層面:掌控感與自我效能提升
1.「我可以做到」的心理暗示
每一次舉起比昨天更重的重量,都是一種「自我強化」:
→ 你在潛意識裡建立了「我能克服挑戰」的信念。
這會擴散到生活的其他領域,讓人更冷靜、更有信心。
2.可量化的進步感
重訓的成果是「看得見」的:肌肉線條、重量紀錄、體態改變。
這種具體的回饋,對於有焦慮或不安感的人,是非常穩定情緒的來源。
3.冥想般的專注狀態(Flow)
在重訓過程中,你必須專注於呼吸、動作、節奏。
這種高度專注會暫時「關閉」大腦裡的雜念,就像短暫冥想一樣,
讓你在訓練後感到清醒、平靜且安定。
❤️ 三、神經層面:長期訓練對大腦的調節效果
1.增強前額葉皮質(情緒調控區)功能
重訓有助於神經可塑性,尤其是與情緒調節相關的前額葉區域。
意思是——你的大腦會越來越擅長「處理壓力、調節反應」。
2.減少杏仁核(焦慮中樞)的過度活化
經常訓練的人在面對壓力時,杏仁核的反應會變弱,
所以情緒波動也變小,更容易冷靜思考。
✳️ 簡單總結
重訓屬於無氧運動,它會讓身體經歷「受控的壓力循環」,長期重塑壓力系統:
- 在訓練時短暫提高皮質醇;
- 結束後促進副交感神經啟動(放鬆反應);
- 長期下來使身體對壓力的反應閾值上升。
換句話說,重訓在訓練「承受壓力後回到平衡」的能力。
所以經常重訓的人會變得比較「不容易被影響」,心情也更穩定。
多虧了瑜伽,讓我接觸曾經認為永遠不會接觸的重訓。
大概是因為重訓讓人增加信心,上了一陣子重訓之後,突然覺得可以挑戰看看之前觀望很久的空中瑜伽(固定上流動瑜伽的教室也有空瑜課程),第一堂的體驗課出乎意外地輕鬆,畢竟追蹤了許久不同KOL們上空瑜的心路歷程,從他們分享的文字,總覺得這是相當吃力的運動。但是上課的體感確實感受到經過這段時間的重訓使臂力增加了,可以將身體拎上去。
空中瑜伽除了非常仰賴手臂的力量將自己拎上掛布維持姿勢,還講究柔軟,畢竟要柔軟才能做出優雅的姿勢,然而看似柔軟的動作背後必須全程繃緊手臂和核心、大腿力量,一旦放鬆就會從掛布上掉下來,非常需要尋找柔軟與力量之間的平衡。
最重要的是可以培養信任感,相信自己的身體可以停在空中不會掉下來,相信自己做得到。並且在一次次解鎖不同串連動作的過程中,可以有破關晉級般的快感。比起重訓枯燥重複的動作,空中瑜伽的變化多樣又沒重訓那麼疲憊,難怪會形成新的風潮。
忘記曾在哪本書讀到:想要改變,就要在生活中做些不一樣的事,畢竟你不可能用舊的你換一個新的人生。
空中瑜伽每堂課不同的串連動作都像是新的勳章,為生活增加變化,每次上完都有種彷彿煥然一新的暢快感。
於是心情平穩之中又穿插著新鮮感,每天都很期待去運動。
空瑜上了一陣子,突然覺得可以嘗試看看空環,果然又有種解鎖成就感。(太開心了還為此寫了第一篇文《向抗拒的事say yes,我開始上空環啦!》)雖然確實有不同的困難點要克服例如頭暈、瘀青等,但是體感沒有自己想像中難,再度慶幸自己跟隨直覺嘗試新東西。
綜合體驗下來,重訓是增加抗壓性和控制度;流動瑜伽是平衡及柔軟;跑步是瞬間爆發的紓壓感;爬山專注在呼吸和清空思緒,像是動態冥想;空中瑜伽在信任之外又有柔軟和支撐;空環是失控中找到平衡。不同運動帶來不同的覺察,這也是認識自己的過程。
想著再過一陣子可以去體驗器械皮拉提斯,想必也會很好玩。
目前維持著星期一三五瑜伽,星期二四六重訓,星期日爬山的菜單。當然規律沒那麼死,三天瑜珈課裡會選擇一兩天上空中瑜伽和空中環,有時星期六也去上流動瑜伽的話,就改成週日重訓。大致上是讓自己將瑜伽和重訓穿插並行。
我覺得重訓搭配瑜伽和空瑜的節奏很棒很均衡,我覺得自己更有力量更穩定了,鍛鍊肌肉的同時穿插著瑜伽也使我不會過度緊繃,力量和柔軟陰陽調和,心緒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平和及自信,現在每天都對生活充滿熱忱和期待。
重訓和瑜伽真的救了曾經是行走沮喪機的我。
硬要挑缺點的就是這樣加起來每週花在運動上的花費實在驚人,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