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沒式不會取代所有散熱,但在「超高功耗 AI 機房」裡,幾乎可以確定會從實驗品 → 標配,尤其是特定機櫃/叢集。
撰文|AI伺服器研究團隊|2025年11月
一、為什麼浸沒式幾乎一定會變主流選項之一?
AI 伺服器機櫃功耗,從以前的 20–30 kW 一路往 80–130 kW 飆,風冷和傳統機櫃設計快頂不住,這是所有研究報告的共識。各家研究預估:浸沒式資料中心液冷市場,2024 約 21 億美元,2030 看 72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 ~22%。
有報告甚至估計 2035 前後會再「翻幾倍」,主要驅動就是 AI data center 擴建+節能減碳壓力。
同時,微軟、Google、Meta 等 hyperscaler 已經實際部署液冷(含浸沒式)在 AI/TPU/LLaMA 相關叢集,液冷節能 15–20%、用水量可降 30% 以上,這種節省幅度在電費+水費壓力下,很難不採。
二、單相 vs 雙相浸沒:未來路線怎麼分?
單相浸沒(single-phase)
- 用不揮發的絕緣油,設備整個泡在裡面,靠液體循環+熱交換器帶走熱。
- 優點:液體比較便宜、穩定,材料相容性好;維運相對簡單。
- 缺點:散熱效率比雙相略低,機櫃功率密度再往上時,要更大的流量/換熱面積。
雙相浸沒(two-phase)
- 用「低沸點絕緣液」,發熱→沸騰變氣體→冷凝片上又變回液體。
- 優點:相變換熱能力超強,適合超高熱流密度,理論上最適合 B200 之後那種怪物級 AI GPU。
- 缺點:液體成本高、補充費用高。fluid 蒸氣對材料/環境規範的疑慮(F-gas、PFAS 類),另外設計與維護難度較高
趨勢大致會是:
短中期(2025–2030):單相浸沒 + 冷板液冷為主流,雙相浸沒鎖定「最瘋狂功耗」的 AI/HPC 叢集。
長期(2030+):如果環保法規讓某些工質難用,雙相浸沒就往「封裝級微流道/MCL」靠攏,整櫃雙相浸沒可能集中在特定客戶或特定 fluid 供應鏈。
三、標準化與生態系:從客製玩具 → 工業標準
現在浸沒式最大問題其實不是技術,而是「標準和生態系」:
Open Compute Project (OCP) 這幾年一直在推 Immersion Requirements、Material Compatibility 等文件,開始規範:浸沒用 fluid 的材料相容性、熱階層設計(熱再利用 vs 流量最小化)、安全與維護規範。
廠商(像 GRC、Submer、Gigabyte 等)已經有一整套 immersion-ready server / tank 解決方案,而 hyperscaler 正在做大規模 PoC 與初期部屬。
未來 3–5 年的關鍵變化:
Server 端出現「Immersion Ready」設計:PCB、散熱片、網路模組、連接器都改成可長期泡在 fluid 裡。
Tank + Facility 標準化:機櫃尺寸、流體接口、與機房環路(CDU、chiller)對接開始出現標準 spec。
Fluid 供應鏈集中化:幾家主要化工廠(冷媒/合成油)吃下大部分份額,並針對環保法規做新配方。
四、應用場景演進:不是全部換浸沒,而是「分層」
可以把未來機房想成一個混合冷卻菜單:
AI / HPC 超高功耗區(> 80–100kW/rack)
- 主流:冷板液冷(D2C)+背門熱交換
- 浸沒式:作為「極高密度叢集」或水資源敏感地區的選項(特別是雙相)。
一般雲端 / 企業 DC 區
- 主流:高效風冷+少量冷板
- 浸沒式可能出現在 crypto、HFT、特殊算力池(例如 AI 即時推論叢集)。
邊緣/模組化資料中心(container DC, micro DC)
浸沒式 + 模組化 container 很搭:一個箱子就是一個封閉液冷系統,直接丟到電力就緒的場域即可。
大方向會是:「越高密度、越接近 AI 訓練 / HPC,浸沒式滲透率就越高」,而不是整個機房一夜之間全部泡水。
五、產業與投資角度:誰會成最大受益者?
從這幾條供應鏈來看:
- Fluid(工質)廠商:做絕緣油、低沸點工質的化工公司;但會受環保法規強烈影響(PFAS/F-gas)。
- Tank / System Integrator:專門做浸沒槽、CDU、熱交換器、監控系統的公司(像 GRC、Submer、Hypertec 等)。
- Server / ODM / 散熱件供應商:Gigabyte、Supermicro 等開始出 immersion-ready server。台灣這邊,奇鋐、雙鴻等,會在「冷板+MCL+浸沒式周邊」切入,誰能把封裝級微流道 + 機櫃級浸沒做成一條龍,就很香。
- 電力+散熱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像 Eaton 收購 Boyd Thermal,就是要把電力+液冷一次包起來,顯示散熱已經是 data center 垂直整合的一部分。
六、風險與瓶頸:為什麼不是明年就全面起飛?
fluid 法規與長期可靠度:材料相容性、泄漏風險、汙染回收成本,這些都還在爭論。 且CapEx 高、Retrofit 難:舊機房要改成浸沒式,等同於砍掉重練;多數會在新建 AI 機房才採用。
維運習慣改變需要時間,工程師從「拉機、換卡」變成「把手伸進油槽」這種文化轉換,也需要時間。
所以比較合理的 picture 是:
2025–2030:液冷(冷板+RDHx)快速普及,浸沒式在 AI/HPC 特定場景占一塊「高毛利利基」。
2030 之後:AI rack 功耗再上去,浸沒式才有機會在 hyperscaler 裡拿到更大 share。












